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無痛分娩已存在100多年,無法在中國普及只因「麻醉師沒空」以及「不划算」

無痛分娩已存在100多年,無法在中國普及只因「麻醉師沒空」以及「不划算」

在馬茸茸因為無法忍受長達11個小時的生育疼痛而從樓上縱身躍下時,不知她是否了解有一項叫做「無痛分娩」的技術早已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100多年,而這項技術對所有產婦最大的意義就在於——你真的不必認為生孩子的疼,是一種天經地義。

文 |易方興 李悅

編輯 |金石

1

產房/在/太平間底下。

這是作家蘇童的同學寫的一首短詩,這首詩令蘇童自愧不如,並迅速放棄了做詩人的夢想,因為它用最簡練、精準的表達描述了產房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而這其中的恐怖,大多都來源於一個字——疼。

這是一種怎樣的疼?在醫學疼痛指數上,生產痛僅次於燒傷灼痛,排在第二位。關於這種疼痛,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個人類可以承受45del(單位)的痛楚。但是當女人生孩子的時候,要承受57del的痛楚,相當於碎了20根骨頭。

其實,真正讓產房變成「地獄」的原因或許並不是真正的疼痛,而是對這種疼痛的忽略,甚至將其視為女性必須承受的天經地義。1992年,美國婦產學院分娩疼痛(AGOG)委員會指出:分娩導致許多婦女劇烈的疼痛,這種痛苦往往被人們認為「正常疼痛」。

「堅強點。」這是小趙在產房裡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當時,宮縮的疼痛讓她對陪產的丈夫說,「你給我一棍子吧,敲死我算了。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真的想過死,一點留戀都沒有。」聽到這句話,丈夫顯得非常心疼,握緊她的手,這時,護士進來了,看了她一眼,說:「哪兒有那麼疼,別因為人多就矯情。」話音剛落,剛才還一臉感同身受的丈夫瞬間鬆開了小趙的手,「任由我打滾也不管了。」

王紅的狀況和小趙差不多,唯一的差別是,她並沒有給丈夫鬆開手的機會,為了忍耐疼痛,丈夫的胳膊被她完全掐成了青紫色。

「好像四個壯漢拿著木棍把我痛毆了一頓。」這是璐璐第二次感受到宮縮時的痛感,但這已經到了她能忍耐的極限。

在自覺已經完全無法忍受時,小趙、王紅和璐璐都提出了一個要求——打無痛吧。

2

三位產婦口中的「打無痛」即為無痛分娩,醫學名稱為分娩鎮痛。

無痛分娩的作用原理,簡而言之就是通過使用一定劑量的麻醉劑將產婦胸部以下的神經麻醉,從而起到阻斷疼痛感受的作用。具體的方式可以被很多體驗過的產婦形容為「在背心放個管,打個針」——麻醉師將藥物通過一根導管注射到產婦的脊椎、硬膜外腔內然後持續地向管內推入麻醉劑。隨著疼痛的升級,可以增加藥量的使用。

北京某三甲醫院的一位麻醉師曾在接受採訪時稱,無痛分娩的麻醉操作在所有麻醉中屬於「比較溫和的」,它的麻醉部位準確,除了能夠緩解腹部會陰區域的宮縮疼痛外,大腿、小腿等其他部位基本不受麻醉作用的影響,打了無痛的產婦可以正常運動。

麻醉醫生正在進行無痛分娩的操作 圖 / 來源網路

當然,並不是用了無痛分娩就會完全不疼,據美國醫療機構發布的相關統計,有85%的產婦做完無痛分娩後會基本不痛,12%的產婦會有適當程度的緩解,在麻醉劑推入的過程中,開始有效後來又變成無效的則佔6.8%。

作為緩解產婦生育疼痛的手段,無痛分娩技術已經存在超過100年,目前早已在歐美普及,據相關數據統計,在美國,有85%的產婦會在生產時採用無痛分娩,這個比例在英國為90%。

三位要求「打無痛」的產婦都是在懷孕的過程中聽說「無痛分娩」的,但和這個概念一同到達的還有一種觀點——這種方法對胎兒不好,因為擔心麻藥的注入會影響胎兒的健康。

事實上,這是一種早已被證明為「謠言」的觀點。據北京某三甲醫院的一位麻醉師介紹,無痛分娩所需要的麻醉劑量遠低於剖腹產的麻醉量,而這些麻醉劑能到達胎盤的藥量極少,並且很快會代謝掉,對胎兒的健康及乳汁安全都沒有影響。

「這是一項成熟的技術,長期的實踐證明了它的安全性,醫療風險的發生都是概率的事件,就是不採用無痛分娩,分娩過程中也是仍然存在著不少風險,我想不能因為風險而廢除一項可以給廣大女性帶來裨益的好技術。」中國婦產科網的創始人龔曉明說。

至於是不是所有產婦都可以採用無痛分娩,龔曉明給出的答案是:如果既往腰椎有過手術、外傷的病史,需要對具體情況進行評估才能考慮是否可以施行分娩鎮痛。

在龔曉明看來,無痛分娩對整個生產過程最大的「副作用」是產婦因為對疼痛感覺的降低,宮縮可能會因此減緩,而整個產程則會被延長。因此,採用無痛分娩會對醫院的婦產科提出更高的要求,麻醉醫生需要隨時待命,而由於聽不到了因為疼而發出的「鬼哭狼嚎」,助產士需要通過勤查來知曉產婦的生產進程。

3

現實中,小趙和王紅「打無痛」的要求都被駁回了。原因分別為:麻醉師沒空,以及「條件挺好,自己能生」——麻醉師的缺乏,以及產科醫生對無痛分娩的「不積極」,這也是無痛分娩在我國遲遲無法得到普及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大醫院)在2001年開始開展無痛分娩的臨床應用,是國內最早進行無痛分娩的醫院,但不久後,該院醫務人員就在《中國醫藥報》上發表文章,感嘆無痛分娩在中國的普及之難。

該院時任婦產科副主任陳倩說,「無痛分娩可以減少產婦的痛苦, 其實質是一種人文關懷,這是醫療護理理念進步的體現。但是,醫院要開展無痛分娩服務,僅有技術是不夠的,必須有良好的人員組合。因為,生孩子與做手術不一樣,做手術可以預約、預定時間,生孩子不能預約不能等,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該生的時候就得生,因此,麻醉科必須24小時有人在婦產科值班。」

但事實上,這在國內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北大醫院的調查顯示,55%的醫院認為,麻醉師的缺乏是它們開展無痛分娩的最大障礙。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在我國的臨床醫療體系內,長期存在著對麻醉師的忽視。北大醫院麻醉科醫生曲元介紹說,麻醉科在醫院處於輔助地位,「將一位其他科室的醫生調入麻醉科,就算是對他的處分。」另一個原因則來自科室配置,在我國的絕大多數公立醫院,產科沒有麻醉醫師編製。而在很多西方國家,產科必須配置麻醉醫師。

而令醫生對無痛分娩不夠積極的原因則是——不划算。

「當一項醫療收費價格過低的時候,醫生就不願意去開展。」龔曉明說。「拿北京市的無痛分娩為例,公立醫院一個無痛分娩的基本收費為200元,每超過2小時,每小時增加30元,麻醉醫生則需要持續地對產婦進行監護,一個產程平均下來10個小時,誰也不願意這樣辛苦『奉獻』,當沒有麻醉醫生的工作也可以繼續自然分娩的時候,麻醉醫生自然沒有積極性來做這件事情。」

此外,在不了解無痛分娩時,大量產婦都認為剖腹產是緩解順產疼痛的最佳方式,而在使用無痛分娩後,產婦對於用剖腹產代替順產的的需求會明顯降低,而在收費方面,剖腹產的費用要遠高於順產。

因此,龔曉明曾多次呼籲兩件事,一是將無痛分娩納入醫保範圍,二是提高無痛分娩的收費,「回到一個正常的軌道上來」,但意見剛剛提出就遭到一些網友的攻擊,稱「醫生首先就應該考慮的是救死扶傷,而不是收費多少。」對此,龔曉明只能表示「呵呵」,在他看來,這是一種不顧實際狀況而對醫生提出的道德綁架。

微博大V於鶯也通過微博表達了自己對於無痛分娩的意見,「光呼籲推廣無痛分娩,無異於給現在非常忙碌的產科一線又抽了一鞭子。」通常,各大醫院的婦產科都是全院最忙碌的科室,無數產婦抱怨「在產房,連喝一口水都得求護士」的背後是醫護人員超負荷的工作狀況,如果實施無痛分娩,醫生護士的工作量則會在現有基礎上再度翻倍,還要隨時和麻醉師進行配合,而這也正是於鶯口中又抽過來的那一鞭子。

一本名為《你一定要知道的無痛分娩——發生在你身邊的故事》的書中,如此寫到無痛分娩在中國的普及狀況:「80年代改革開放後,重症監護和分娩鎮痛幾乎在同一時期重新起步。到了2011年,前者幾乎遍及了每家醫院,而後者幾乎沒有。」

2004年,新華網的一篇報道中的相關數據顯示:「儘管相關技術 20 年前就已經成熟,但中國年均 2000 萬名產婦中,迄今累計只有約一萬名享受到了無痛分娩,比例不到1%。」

根據每日人物的調查,目前全國對外公布推行24小時無痛分娩醫院仍然不多,且多為各省的省級或省會級婦產醫院。而北大醫院則曾在調查中表示:「對很多醫院而言,會放棄無痛分娩或只對個別關係戶提供服務。」

4

三位產婦中,只有璐璐「打無痛」的要求得到了滿足。

她在被發現「開兩指」後就進行了分娩鎮痛。隨著麻藥的注入,她的脊柱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很多人說打完無痛就像從地獄到天堂一樣。我覺得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確實,無痛分娩真的是項偉大的發明。打完無痛之後,我就再也沒有任何痛感了,下肢麻麻的,還是能自由活動,宮縮時就感覺肚子像被束腹帶勒緊一樣,但是並不疼。」

在麻醉劑的作用下,她小睡了一會兒還看了幾集電視劇,疼痛再次襲來時,麻醉劑量增加了一些,隨後,她便順利地完成了生產。

顯然,璐璐是幸運的,她並沒有經歷「在太平間底下」的產房,而這一切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她選擇了在一家外資私立醫院生產,全程花費五萬元。

「以我在美國40年的從醫經驗,任何無法提供無痛分娩的產房,在美國甚至都不會允許開設。因為在美國人看來,這是非常的不人性化的事。但這是發達國家的醫療水平,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肯定有很大一段距離。」劉光三說。他是美國婦產科學會院士,目前回國在合資醫院和睦家醫院擔任婦產科主任。

2013年,來自美國的醫護人員在重醫開展無痛分娩教學。圖 / 視覺中國

據劉光三介紹,和睦家醫院早在1998年就已經開展無痛分娩,目前,如果在私立醫院生產,無痛分娩的單項收費為5000元(僅僅為無痛分娩所需的藥費和人工費,不包括其他生產費用)——而這也是目前無痛分娩在我國所處的特殊狀況:私立醫院廣泛開展,且基本可以做到無障礙實施,但收費很貴,公立醫院價格便宜,但限於人力、收益等多種因素,遲遲無法在臨床廣泛應用。

對於無痛分娩在公立醫院的步履維艱,劉光三表示理解,但並不能接受:「實際上,抱怨醫療資源緊缺也好,說醫院不掙錢也罷,都不是不推行無痛分娩的理由。」劉光三說,「人類的歷史幾千年來,沒有麻醉也一樣生。但是每一個人心理上的承受度是不一樣的,醫學要以個人來看,有的人你非要她吃這種苦,明明有這種無痛分娩的技術卻又不提供,那不是存心折磨人嗎?這有違我們醫學的初衷。」

其實,一切並非完全令人絕望,光明似乎在一點點展現——據北京婦產醫院麻醉科主任許銘軍介紹,2015年,該院可自然分娩的孕婦中,共有4千多例無痛分娩,無痛分娩率近40%。2016年2月,這個數字則進一步提升達到了47.6%。只是,無痛分娩至今仍未被納入醫保範圍。

而在國內醫學界,對疼痛的認知和疼痛管理的推廣也在逐步加強,2004年10月,中華疼痛學會在第一個中國鎮痛周提出的口號是:「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一年後的第二個鎮痛周,同樣的口號後面又加了一句話:「也是醫生的神聖職責。」

但是,12年後的2017年8月31日20時左右,陝西綏德的待產孕婦馬茸茸因為無法忍受長達11個小時的生產疼痛,且苦求剖腹產無果後,最終選擇跳樓身亡。

產婦馬茸茸就是從這個窗台上跳下去的 圖 / 視覺中國

事發後,一篇關於無痛分娩的文章後,有網友留言寫道:「不是所有的苦難都有意義,也不是所有的苦難都值得歌頌。」

每人互動

你或者你身邊的人用過無痛分娩嗎?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人物 的精彩文章:

川師大殺人案嫌犯獲死緩,被害人家屬:不服判決,已口頭提起上訴
孩子遭遇性侵後:有母親把證據洗掉,還有人成為女童保護志願者
女子遛狗不拴繩被打 律師:遛狗不栓繩違法,但打人要負主要責任
日本真子公主婚後將成平民,曾隱瞞身份去地震災區做志願者
被馬東懟的許知遠為何如此尷尬和彆扭?

TAG:每日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