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英國入侵中國弱小鄰邦卻慘遭失敗?上萬大軍僅1人逃生

英國入侵中國弱小鄰邦卻慘遭失敗?上萬大軍僅1人逃生

19世紀20年代,英俄兩大帝國在阿富汗和中亞開始交鋒。自1829年起,英國不斷從印度向阿富汗派遣間諜,刺探當地局勢,企圖拉攏親俄的埃米爾(意為君主、總督)多斯特。沙俄則用「銀彈戰術」與英國在阿富汗展開外交鬥爭,並煽動、支持對阿富汗也保有野心的波斯出兵阿西北部重鎮赫拉特。

當然,沙俄這麼干絕非因為「兩國交情好」,而是存心把波斯推到前線當槍使,以便擴大自己在阿富汗的勢力範圍,進而打開通往印度的道路。當時,英俄兩國使節如同走馬燈般頻繁前往喀布爾,你送槍送炮,我就帶來沙皇問候信外加大筆金錢。

由於俄方大包大攬地承諾「幫助阿富汗收復失地」,多斯特政權最終選擇投靠俄國。1837年,英俄爭鬥已基本上到了「撕破臉」的地步,雙方不惜發起「代理人戰爭」,在阿富汗境內大打出手。這一年,沙俄駐德黑蘭大使西莫尼奇親率波斯軍隊圍攻赫拉特城,阿富汗守軍則由20多名英國軍官指揮戰鬥,為首的一名炮兵中尉叫阿爾弗雷德·璞鼎查,他的叔叔就是後來逼迫清廷簽訂《南京條約》併當上首任「港督」的亨利·璞鼎查。

雙方這通陸上混戰打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英國的「艦炮政策」管用——數艘英艦駛入波斯灣,從海上直接威脅到波斯後方,加之沙俄向東擴張受阻牽扯精力,暫時無暇顧及阿富汗這攤事,陷入孤立的波斯只好於1838年8月底撤軍,赫拉特之爭以英國獲勝而告結束。

凱歌高奏的英國人趁熱打鐵,在1938年10月1日發表等同於對阿宣戰書的《西姆拉宣言》,次年2月,2.1萬英印軍隊和一支3.8萬民夫、3萬頭駱駝組成的後勤隊伍入侵阿富汗。1839年8月6日,英軍佔領喀布爾,多斯特出逃,前者的宿敵沙赫(此人也當過國王,後因權力鬥爭失敗而流亡海外並投靠英國)組建起傀儡政權,英國公使麥克諾頓則一躍成為阿富汗的太上皇。

英軍主力在攻佔喀布爾後返回印度,留下約8000人(不含民夫)的駐防兵力,主要部署在阿富汗各戰略要地——喀布爾駐有2個步兵團、1個炮兵隊;坎大哈(南部重鎮,扼守著聯結阿富汗-英屬印度之間的重要通道)駐有2個步兵團、1個炮兵連、2個騎兵隊;加茲尼(加茲尼省首府,扼守喀布爾-坎大哈之間要道並靠近阿印邊界)駐有1個步兵團、1個騎兵隊;賈拉拉巴德(喀布爾東部城市,楠格哈爾省首府)駐有1個旅又1個團步兵和1個炮兵隊。

英國殖民當局用刺刀維持暴虐統治,在城鄉大肆掠奪,甚至勾引阿富汗婦女(這一點尤其令阿富汗人反感和憤怒),軍官們還把妻小接來,打算永遠霸佔這塊土地。侵略者的作威作福很快引發阿富汗全國性抵抗風潮,鼎盛時各地抗英游擊隊多達上百支,分布在阿北部山區、首都喀布爾及其周邊和阿南部地帶。游擊隊一度切斷了英軍從坎大哈到喀布爾的運輸補給線,迫使英國人坐下來與相關部落首領談判,以每年3000英鎊的代價支付「買路錢」

逃至北部的多斯特也組織起一支6000人的隊伍和英軍作戰,但他未能堅持到底,而是被英軍誘降後送到印度加爾各答軟禁起來。他的兒子阿克巴·汗對父親的叛賣行徑很鄙視,繼續領導民眾抗英。1841年9月,24個部族的首領舉行會議,定在11月2日統一發動起義。

阿克巴·汗

1841年11月2日清晨,起義怒火首先在喀布爾爆發,當地民眾沖向殖民官員的豪宅,殺死了麥克諾頓的得力助手亞歷山大·伯恩斯,又與四面八方趕來的各路義軍合兵一處,將郊區的英軍兵營團團包圍。

英軍幾次突圍都告失敗,麥克諾頓一面假借談判以拖延時間等待來自印度的援軍,一面利用姦細殺害2位著名抗英將領以削弱抵抗力量。11月22日,阿克巴·汗從北方趕到喀布爾,很快穩定了義軍內部浮動的人心,並被眾酋長推舉為領袖。

殖民當局為收買阿克巴·汗,開出年金20萬盧比、許諾讓其當首相甚至國王等優厚條件。阿克巴·汗則將計就計,「邀請」麥克諾頓到草原露天會場談判。麥克諾頓雖然提前安排了2個團的英軍準備突襲,但阿富汗人根本沒給他這個機會。阿克巴·汗當場揭露了英國人的陰謀,並用麥克諾頓送給他當做禮物的手槍,親手開槍處決了後者

麥克諾頓死後,臨時充當英方談判代表的阿爾弗雷德·璞鼎查(此時已升任少校)只好在撤軍條約上簽字,並充當人質由阿方看押(身陷囹圄反而保住了他的小命)。按規定,英軍須在解除武裝的情況下,於1842年1月6日離開喀布爾,撤退路線為經賈拉拉巴德、開伯爾山口到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境內,當時屬英印勢力範圍)。但真正撤離時,英軍卻背信棄義地帶走了所有大炮和彈藥,這下可徹底激怒了阿富汗人。於是,一場圍殲戰就此打響。

這支撤退的英軍約1.65萬人(約4500名軍人,另有1.2萬名腳夫、軍屬),步兵普遍裝備「布朗貝斯」火帽擊髮式滑膛槍(最大有效殺傷距離90米,一般射速每分鐘3至4發),重武器則有一些火炮,應該說戰鬥力還是很強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投入的陸軍也不過4000人)。反觀阿富汗游擊隊裝備就比較差了,除少數繳獲的「洋槍」外,他們手裡主要還是來自中亞、波斯的老式火繩槍和冷兵器。

但已成驚弓之鳥且急於逃跑的英軍早已人心渙散、無心戀戰,當時正值嚴冬,他們冒著漫天大雪,驚惶萬分地向210公里外的賈拉拉巴德徒步開拔。需要說明的是,這段路都是起伏延綿的山巒,只有一條狹窄曲折的山間小道可供人馬通行。而阿富汗人早已在沿途險要山口、關隘設下層層埋伏,準備「像牧人趕群羊一樣,把英國軍隊趕進墳墓」,其中最重要的戰鬥有2次。

第一次發生在喀布爾以東約27公里處的胡爾德-喀布爾山口,後者是一段長約8公里的峽谷,兩側峭壁又高又陡,谷底連陽光都透不進來。阿富汗人沒有玩什麼「掐頭去尾打中間」的玄乎戰法,而是當頭一棒就向英軍先頭部隊猛烈開火。由於缺乏遮蔽,英軍亂作一團,除了硬著頭皮衝出峽谷外別無他途。經此一戰,英軍就傷亡過半,而且把輜重、武器、彈藥和軍屬(主要是婦女兒童)都留給了阿富汗人。

過了2天,英軍再次遭遇伏擊。還是在一處峽谷里,阿富汗人居高臨下,依託有利地形向擠成一團的敵人傾瀉「毀滅性的火力」,這次戰鬥將英軍大部殲滅,高級軍官統統當了俘虜,只剩下幾百人逃至扎格拉達克山口,孰料在那裡他們又中了埋伏,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僅有一人僥倖逃生。

描繪英軍唯一倖存者軍醫威廉·布雷頓的畫作

1842年1月13日,在仍由英軍佔據的賈拉拉巴德城頭,哨兵眺望到遠處有一個身穿破爛英國軍服的人,失魂落魄地騎在一匹瘦馬上,人和馬都身負重傷,奄奄一息。這就是從喀布爾撤出的1.65萬英軍中的唯一倖存者——軍醫威廉·布雷頓。

1842年2月,惱羞成怒的英國政府下令出兵報復。9月15日,英軍重占喀布爾,不僅炸毀了當地大巴扎(市場),還縱兵搶劫燒掠3天,使這座有著3000多歷史的古城蒙受巨大浩劫。但英國人畢竟心虛,在阿富汗各路游擊隊的頻繁襲擾下,侵略者不敢長期逗留,只在喀布爾待了不到1個月就倉促撤回印度。

在這場歷時3年半的戰爭中,阿富汗民眾先後殲滅了超過3萬名英國侵略者(含腳夫、軍屬),使驕橫的大英帝國耗費超過1.5億英鎊的巨額軍費(大致等於當時英國1年半的財政收入)卻一無所獲。更重要的是,這一空前大潰敗,戳破了英國人刻意在南亞和中亞所樹立的「英軍無敵」形象,從而一定程度上成為15年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索

此番慘敗給英國人留下的心理陰影是如此深刻,以至於後來30多年裡英軍大部隊再沒敢踏入阿富汗一步。而這次軍事冒險失利所引發的英國高層爭吵和相互攻訐,更是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近30年後還沒消停。同時期,國力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逼迫清廷割地賠款,而面對版圖和國力比中國弱小得多的阿富汗時卻束手無策,個中緣由實在耐人尋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張伯倫才是敦刻爾克奇蹟幕後功臣?拚老命加強英國戰備
大師屁股摸不得?印度女總理武力平叛 竟遭貼身衛兵槍殺
準噶爾屢次痛擊沙俄?戲耍彼得大帝 遲滯俄軍侵華百餘年
別惹地頭蛇!「伊斯蘭國」在阿富汗被群毆 高層頻遭清除
雍正提起準噶爾就頭疼?2萬精兵覆滅 6千萬白銀打水漂

TAG:軍情突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