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葯研發如何應對全球化

新葯研發如何應對全球化

9月3日,在2017年(第34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中國醫藥研發創新高峰論壇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蔣建東、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魯先平、四川百利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義、信達生物製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俞德超、成都海創葯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元偉、成都先導藥物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進就「如何看待新葯研發環境」、「新葯研發如何應對全球化」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圓桌會議由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發總裁張連山主持。

創新環境總體利好

朱義指出,新葯研發的環境這兩年有很大改善,首先是新葯註冊管理的國際化,這對新葯創新是極其重要的;第二個是國家政策層面對新葯研發的支持,包括費用的投入等,第三,醫保支付體系的完善,讓創新的價值和成本有了更好的消化和支撐。

李進從人才的角度提出,千人計劃、各省市相應的人才計劃,使站在前沿的真正做原始創新的人才聚集到了一起,推動了新葯發展,這個要素必須重視和抓住。

但中國新葯創新的環境仍有短板,比如資本市場的發展。「如何讓投資者有合理的回報,並把錢繼續投入到產業支持創新,這是未來要進一步改進的。」俞德超分析到。

新葯開發瞄準哪些市場?

李進認為,真正要有國際視野,那就瞄準兩個市場,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歐洲。因此,如果是全球都有影響的重磅葯,要儘快在這些市場布局,否則即使研發出新葯也進不了市場,或者進市場速度很慢。早期經驗可以幫助快速在這些市場獲得支持。

陳元偉指出,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到美國去做新葯的成本和風險非常之高。對於創業型的公司,資金是個問題。因此我們要在挑戰和機遇面前做一些決策,對於好的真正原創的品種,可以到美國去「拼一拼」。

下一個創新從哪來?

「技術進步推動了新葯創新。」蔣建東從天然產物的角度強調了這個問題,「中國的創新葯還是有自己特點的,就是這個葯本身。國外把諾貝爾獎頒給了青蒿素,這是非常公平的。但中國的天然藥物研發體系仍然要強調能力建設,要有一個自己的突破性技術。」

俞德超拋出了「差異化」的概念。他以生物靶向葯舉例,「最高的創新應該是你發現了這個靶點。其次,退一步來說,靶點是別人的,但是你搞出了一個小分子、大分子,並且比別人的好,那也是創新。」

朱義補充道,「其實不管哪類創新,只要你的產品最早進入市場,而且是臨床急需的,就是最好的創新。」

李進認為,創新型企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活下來」。他分享了創新成果產出的三點經驗。一是行業對你掌握的技術感興趣;二是一定要按行業規矩去做,要證明你的產品是有效的,而且要建立很好的模式;三是跟合作夥伴打交道,知道合作夥伴的痛點在哪,並且能夠相互尊重。

(本文根據錄音整編,未經嘉賓確認)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藥地理 的精彩文章:

PHIIC2017:見證百強葯企跨越之路,記錄中國醫藥輝煌征程

TAG:醫藥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