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發現身邊的草木之美 | 我的自然寫作定位和基本進路初探

發現身邊的草木之美 | 我的自然寫作定位和基本進路初探

這是一次演講的錄音整理稿,在這個演講之中,小山第一次從自然寫作的角度,系統回顧了自己草木寫作的定位和基本特色。在此要特別感謝青朴寫作營晚晴老師的熱情邀請和南瓜老師的辛苦整理。

預警!本文超長,對小山草木記前世今生沒有強烈探究興趣的朋友,慎入! 但是本文描寫的非常深入,將身邊的草木和生活結合起來,發現的不僅是草木之美,更是生活之美,仔細讀完,你會受益匪淺。







各位晚上好。非常感謝晚晴老師的邀請,讓我在青朴寫作營做一個分享。說句老實話,在寫作營做分享,我有點誠惶誠恐,因為我並不是很懂寫作,也沒研究過寫作,更不是中文或者文學科班出身,只不過因為平時喜歡植物,有些感想會很勤快地寫出來,發在自己的公眾號上而已。所以特別感謝晚晴老師不嫌我鄙陋,邀請我來群里和大家一起聊聊天,談一談自己在植物世界的一些體悟。另外,就植物來說,我也只是個初學者,而且是業餘愛好者,因為我是學法律出身的,現在從事的又是人力資源工作,觀察植物只是我業餘的愛好,講得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晚上的分享我會分這麼幾個部分來談,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1.

公眾號的寫作定位,會舉幾個例子做說明;


2.

我是怎麼成為一個植物愛好者的(這個跟咱們自然寫作的主題比較相關)?


3.

在草木的世界裡能夠獲得一些什麼?


4.

個人是如何提高寫作水平的?


5.

普通人如何成為一個植物達人?


 


一、小山草木記寫作定位


 


正如今天晚上分享的主題所言,

我寫作的定位其實就是兩句話:一是發現身邊觸手可及的美好,二是挖掘身邊植物的文化意義。

所以我關於植物的一些研究和寫作,與那些園藝啊、農學啊、林學啊、植物分類啊等專業人士,都有所不同,我這是個交叉,是把植物和文化、文學甚至歷史放在一起來研究,文學性更強一些,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植物和文學的一個交叉。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

我們的身邊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這一點呢,在植物的世界裡,體現得特別明顯。我們只要細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我們身邊很多植物都有非常值得欣賞的獨特之美,但我們卻常常視而不見。另外一個方面,在很多植物身上,也會承載很多文化內涵。可以說,無論是其他動物也好,人類也好,其實都離不開植物,是植物哺育了我們,讓我們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種植、醫藥、貿易和習俗等等許多方面,都會與植物有關,所以它們身上也承載了很多的文化意義。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

梔子花

有些人可能是聽到何炅老師唱的《梔子花開》,知道了梔子花——這可能是城市裡長大的一些人。但對我們農村人來說,尤其是江南的農村,梔子花是最熟悉不過的植物,這種植物怎麼會成為寫作對象呢?這裡面就涉及到自己的一些寫作進路問題。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思這篇文章:首先是梔子花跟我自己有些什麼勾連?比如我們小時候吸梔子花蜜的童年往事,家鄉人如何將梔子花做成一道菜?還有就是自己青春歲月里的一些故事。最後還可以解讀一下梔子花名字的來源,因為其果實像古代的一種酒器叫「卮」,所以叫這個名字。後面再加上梔子果實提取素在食品上面的突出作用。如此一來,這篇文章就帶有人性的溫度,而且比較豐滿,有料有趣。







第二個例子是

合歡

。合歡也是我們身邊的常見樹種,別的地方不知道,在華東一帶,合歡非常常見。它就是我們身邊的事物,但很多人並不認識。所以對於我這個以草木作為公眾號寫作主題的作者來講,科普是第一任務,而且要用讓大家感興趣的敘事方式去科普,這就不能用《植物志》那種乾巴巴的寫作方法——因為那種寫法人家是沒興趣看下去的。平時對於《植物志》,我只是用來查詢,真沒有耐心讀下去,只是在為了要鑒定一些物種的時候,才會反覆去研讀比較。植物志是科學,草木記是文學,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合歡是豆科含羞草亞科合歡屬的一種植物,它從外形來看就是一個放大的含羞草。合歡的名字在古時候是叫「合昏」,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到了黃昏,它的葉子會捲起來,枝葉相交,所以叫「合昏」。合歡的花朵,是十多束細細的粉色花絲放射狀排成半個扇面,非常好看,所以我用了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這個名句做標題,用來形容這種美好。




曾經讀過幾本書之中,也有一些關於合歡的記錄。一個是李漁關於合歡的敘述,李漁是一個非常會享受生活的人,他的《閑情偶寄》裡面有很多這方面的一些例子,包括如何吃、如何玩、如何避暑等等,非常有意思。他也寫過合歡,而且有點牽強附會,他主要從「合歡」這兩個字上面做文章,比如說合歡應該種在寢室外的庭院、應該用夫妻共浴的洗澡水去澆合歡讓合歡長得更好等等,這些都是蠻有趣的,有點一本正經說瞎話的味道。




另外,在《紅樓夢》當中,合歡也出現過好幾次,一次是史湘雲請大家吃大閘蟹——其實是薛寶釵出錢史湘雲請客,當時林妹妹吃了一點螃蟹肉以後胸口不舒服,寶哥哥就讓手下人給她拿來了合歡酒,讓她喝一點——合歡酒可以活血、理氣、止痛,所以讓她喝這個酒。另外《本草綱目》也說合歡酒

可以安神助眠,

所以應該是有比較好的保健效果。在《紅樓夢》當中,史湘雲林黛玉在凹晶館聯詩的時候也講到合歡。把這些素材都編織整理在一篇文章當中,這篇文章就比較有意思而且讓人印象深刻了。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小山草木記」的寫作,主要是針對身邊的常見植物,一方面是通過攝影來展示植物的花、葉和果實的自然之美。另外再通過一些典籍記載、一些民間傳說、一些文學故事來體現它的文化內涵,這個是我小山草木記主要的一個定位。

為什麼會這麼定位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我們的工薪階層、職場中人,平時有家庭有工作,上有老下有小,出去的機會也比較少。雖然我們大多數人去不了遠方,但是我們可以觀察身邊的事物。

你對一個事物進行「凝視」——比如持續關注一種植物,長時間的關注,您慢慢就會發現它身上很多非凡的特質,包括它的芽、它的枝、它的葉、它的花,甚至它身上發生的很多細微變化,都會讓你覺得很有趣,所以要從身邊開始觀察起來。


 


二、成為植物愛好者的緣起




1

、自幼和大自然親近;


2

、老爸的草藥書;


3

、兩本書:《人間草木》和《閑情偶寄》。


 


之所

以會成為一個植物愛好者,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好奇心。其實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會感到好奇,只不過大家好奇心發揮的方向不一樣。對於我來說,以前興趣愛好非常廣泛,但是近十年來,慢慢把自己的興趣愛好集中在草木上面。




這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我本人生長在農村、生長在大山裡面,從小就和大自然非常親近。

對農村人來說,我們那個年代,物資不是很豐富,也沒有那麼多零食,不過,大山就是我們的零食鋪——山裡有很多山花野果,可以供我們吃。我們小時候沒零花錢用,但山裡面有很多山貨,我們可以去採摘並拿去售賣,比如我梔子花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黃梔子就可以賣,我們江西(我老家是江西的)和湖南的黃梔子是中國質量最好的,所以每到梔子成熟的季節,我們就會到山上去採摘梔子,在家裡將它晒乾,然後送到藥材鋪,換一些零錢自己用。還比如說油茶,還有山蒼子——我們植物志上叫山雞椒,這些都可以去賣。所以我從小就和大自然非常親近,吃穿用度都在草木里。







第二個

方面是跟我老爸的一本書有關。

我老爸是我們村的赤腳醫生,他很懂中草藥,在我們家裡有一本

《江西中草藥手冊》,

這上面有藥物的名字,拉丁文也有,還有很多藥方。但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裡面的彩色手繪植物圖畫。我們小時候也沒有什麼書看,平時沒事的時候,我就翻我老爸這本草藥書,就當圖畫書來看,很喜歡看那些精美的手繪。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但是長大後看到一些植物時候,腦海里突然會跳出這個植物的名字,很神奇。後來想起來,其實是小時候在這本書上看到的,這就是童子功夫——了不得的功夫!當然這兩點是比較久遠的,也就是說,觸發我愛好植物的一些非常久遠的心底里潛意識的因素。這也是我近幾年回想往事的時候才想起來的。







當然,最近觸發我走上植物寫作這條路的,是兩本書,一本書是

汪曾祺老先生的

《人間草木》,

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這是從汪老文章里挑出來的一些跟草木蟲魚相關文字彙集成冊,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我是這個版本),汪老文章沖淡平和,言簡意深,或長或短,讀起來都非常有趣。比如說我在梔子花裡面引用了他關於梔子花的一段很讓人捧腹的記敘,大家有興趣可以到文章裡面去看看。




另外一本書,就是前面提到的明末清初大學問家——

李漁的《閑情偶寄》。

當時我看這本書,本意是想看裡面一些戲曲理論的敘述,但是翻到後面,這本書還有器玩部、飲饌部、頤養部等等很多部分,這裡面還有種植部,寫了幾十種植物,讀起來非常有意思,很多篇章寫起來搖曳多姿,有些甚至比汪老的文章還要有趣。比如他說李花是他們家的花,比如他寫繡球,就感嘆造物主怎麼會把這麼一個巧妙的事物創造出來,水平到這個時候真是到達一個極點了。而且他還把植物跟儒家倫理給聯繫起來,他把植物分成木本、藤本、草本,聯繫做人的道理進行敘述,比如說木本植物為什麼能長那麼高,他覺得主要是因為它根扎得深,這個「根」相當於我們每個人做人的根本,也就是「德」——品德。人要走得遠、走得更好,必須培植自己的德本,你德本深厚了,你這個人在社會上才會走得好走得遠。李漁看植物的視角和別人截然不同,他經常會發現植物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美好,他把這些發現寫出來以後,偶爾還會洋洋自得,然後跟大家一起分享,非常有趣。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找這兩本書讀一讀。






 



三.在草木的世界裡能夠收穫些什麼?




1

享受大自然之美。


2

感受季節之變幻。


3

多一份博物的情懷。


4

生活充滿期待。


5

、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在草木的世界裡能夠收穫什麼?這個其實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我這裡談的主要是我自己的一些體悟。觀察草木對我們職場中人來講,相對比較方便一些,比如說你去觀鳥,那要到山裡去,而且這鳥飛來飛去的,雖然也有些觀鳥點,但是要長時間守候,十分不方便,昆蟲也是這樣的;如果你對地質感興趣,還要經常去戶外,我們沒這麼多時間。所以呢,我們就觀察比較方便接觸的植物,我們身邊就有樹、有藤、有灌木、有草本,甚至有苔蘚,它們也不會走,而且一年四季都在那裡,很方便我們持續觀察。







我覺得第一個收穫首先是

享受自然之美

。造物主在創造每一個事物的時候,或者反過來說,每一樣植物在長長的進化過程當中,都會形成一些自己的獨特之美,我們只要花一些心思去關注它,就能發現它們身上的這種美好。對我自己來說,每認識一種植物就好像認識了一個新的朋友,能見到一個新朋友這種高興之情——尤其是一些特別難得一見的植物,其實跟炒股票得了一個漲停板的感覺是一樣的。認識的植物越多,你就會有朋友遍天下之感。只要您在植物方面傾注精力持續關注,就可以發現一個以前未曾發現的世界:比如說喬木的世界,比如說園林花木的世界,還有一些林下小草的世界,都很美好。




有些植物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比如有一種植物叫夏天無,還有一種植物叫夏枯草。這幾個名字啥意思呢?其實名字就預示了它們的特點和命運,也就是說它們必須要在春天到來之後、夏日到來之前的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完成自己生命的一個輪迴——它們要趕緊把葉子長出來、把花開出來,然後要及時授粉,並讓種子長出來,這樣的話,它們就能完成繁殖後代的重任了。作為柔弱小草,它們只能在林蔭下生長,等到六七月份驕陽似火的時候,它們是度不過去的,於是就消失了,但是到了明年,它們又會出現。你了解了這些之後,就會對這些小草心生敬意。我前一段時間剛剛觀察的野老鸛草,到現在基本上看不見了,前一段時間我們還可以看到它像小火箭一樣的果實到處都是,那個樣子非常可愛。







第二個收穫,我覺得是可以

感受到季節的變換

。以前在農村的時候,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尤其是看著農作物在田野里變綠變黃,我門能很敏銳地感受到季節的變化。但自從進入城市以後,每天在鋼筋森林水泥里穿行,城市裡面似乎沒有四季,只有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每天忙於上班下班、家庭小孩等等,我們沒有時間和心情去看花、去觀察樹木、去觀察草本,其實只要我們跟著草木走過四季,觀察它們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即使在城市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四季的美麗——因為

草木其實是最言而有信的,每一年都是它們不變的一個生命輪迴

就像我們前面講到夏天無夏枯草一樣。如果你對草木關注久了、關注多了,你也能預測這個季節開什麼花,什麼花開的時候該幹什麼事。








我們稍微回想一下,就會發現春天最早的是玉蘭和櫻花(當然是講的是我們華東的植物),然後到春末的時候是薔薇花、楝花,到現在是夏天了,是廣玉蘭、梔子花、紫薇花和凌霄花等的天下。到了秋天,我們就可以期待「秋風萬里芙蓉國」的木芙蓉,還可以期待「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木犀,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桂花。還有山裡面的各種菊科植物,在秋天的時候也會開得漫山遍野。冬天,主要是觀果、觀葉,比如說冬天的銀杏葉子金黃可愛,鵝掌楸馬褂一樣的葉子也會變黃。冬天我們還可以看臘梅。山上還有很多觀果植物,比如說柿子。還有很多衛矛屬的植物,它們的果實比花還好看。其實我們多了解一些植物,多關注一些植物,我們就能在植物的身上,很敏銳地看到四季的變化。







就我們對植物愛好者來說,我們一年四季都很忙。尤其是春天時候,百花盛開,爭先恐後,我們就忙得要死——一邊工作很忙,一邊想著這個花開了那個花開了,這個也想去看那個也想去看,但又沒有時間去,心裡會特別痒痒。如果長期關注小山草木記,會發現每到春天的時候,草木記記錄的植物也特別多,想寫的東西會特別多,比如說我今年春天就記錄了江南春季野花一百種——這還只是我觀察記錄的一部分。







第三個收穫,我覺得是

多了一份博物的情懷

。我也非常欽佩青朴寫作營各位老師的自然生態意識和做出的各種努力。

英國有一個自然主義者,叫彼特?斯考特。他曾經說過:要拯救面臨威脅和毀滅的自然界,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人們重新愛上自然的真和美。

所以愛上植物也是一份博物的情懷,這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欣賞和尊重。你平時不欣賞一種生命,可能很難對它們產生熱愛之情。我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公眾號的寫作,讓更多普通人感受到植物的美好。平時我也會通過一些自然課堂——比如說走進中小學或者帶孩子們去公園看花看草,讓他們認識更多的草木蟲魚,了解更多的植物智慧,他們就會對植物肅然起敬,然後開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我們平時組織活動的時候,也會特彆強調紀律,只看花拍花,但是不能攀折,目的就是要讓大家在感受自然美好的同時,明白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今天把它的枝條折斷了,那它就少了一部分營養製造器官,你把它的花折掉了,那它就有一部分果實不能形成,其實這些都是在點點滴滴中對孩子們進行自然生態教育。







在草木的世界裡收穫,還有一點就是

讓人對生活充滿期待

。比如我們剛才說到,不是春天才有花開,一年四季都有各種各樣的花會開,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去看花。我一直主張,一個人一定要有一個持久的、深入的、健康的愛好,因為

古人也曾經說過,一個人無癖好是不值得交往的,一個人沒有癖好,就沒有深情,沒有深情的人當然不值得交往。

這個是就外部社交來講的,其實對我們自己內心世界來說,有一個這樣的愛好,也可以調節舒緩一下我們緊張的工作和家庭壓力。在工作之餘,可以把工作拋到腦後,沉浸在自己的興趣的世界——或者說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讓我們每個人在世俗和精神方面都有一個很好的平衡,也可以讓生活更加有趣更加充滿期待。




舉個例子講,像我平時不論是出差還是旅行,因為有了對草木的愛好,比別人就會收穫更多一些。出差的時候,我有空就會去看當地的公園,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還會去看植物園,如果實在沒有時間,就看看酒店周邊的一些植物。因為植物地域性都很強,華南的植物跟我們華東的植物就差別很大,作為異鄉人,這個時候就會有一些別樣的收穫。因而不管多苦多累的差事,我對出去外面都是很期待的——主要是想到了在工作之餘還可以觀花拍花。比如說我去深圳好多次,就拍深圳的花,去年陪我老爸去新加坡、馬來西亞,就拍東南亞的花,前一段時間去了一次北美——加拿大和美國,也拍了很多當地的花草。走的地方多了,視野得到了開闊,見識到了很多沒見過的植物,雖然旅途比較勞頓,但是翻看照片的時候還是歡樂更多。

現在我最想去的地方,一個是橫斷山脈,一個是秦嶺,因為兩個地方都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植物最富多樣性的地區之一。







在草木世界最後的一個收穫,我覺得是

加深了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我們每個人了解人類社會,可以有很多切入口,比如說文學家從文學的角度,歷史學家從歷史的角度,商人呢從商業的角度,哲學家從哲學的角度,還有經濟學家,他們用經濟學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對我們愛好植物的人來講,也可以從植物學的視角切入這個世界。我一開始觀察植物的時候,僅僅是就植物談植物,後來觀察久了,研究比較多了,會發現植物和地理、氣候、地質、生態、民族等都很有關係,一定程度上說,植物的背後其實就是經濟、文化、歷史、宗教等等因素。




我讀了中國現代植物學之父胡先驌先生的傳記,就發現我們國家的現代植物學,雖然起步較晚,但很快在世界植物學上有一定的地位。還曾看過一部紀錄片《中國威爾遜》,講訴的是一個英國植物獵人,把我們中國西南很多的珍稀植物比如綠絨蒿、珙桐等引種到英國、美國等很多地方。再比如說杜鵑花——中國是杜鵑花的故鄉,但是後來杜鵑培育做得最好的是英國和美國,我們反而要從他們那裡進口杜鵑。




還比如說鴉片戰爭,其實是兩種植物的戰爭。

大家知道嗎?這兩種植物,一種是茶葉,一種是罌粟。這兩種植物把我們中國帶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茶葉的世界市場當時是被中國壟斷的,中國茶葉佔了

90%

以上,而英國人特別喜歡中國的茶葉,大量購買,在貿易當中我們順差很大,而我們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英國的工業品也沒什麼需要,所以英國的大量白銀就流入到我們中國來了。英國人想怎麼改變這個面貌?一開始是跟我們談判,但是我們那時候閉關鎖國,根本就不理他們,所以英國人對我們實在沒辦法,就想起了使用一些下三濫的手段。







第一,他們派遣了一個植物獵人叫福瓊,到我們中國來盜取茶葉種子、尋找制茶葉的熟練工人。他先後到安徽的休寧、福建的武夷山,到休寧是盜取綠茶的種子,到武夷山呢是盜取紅茶的種子。因為他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我們中國最優質的茶種引種到喜馬拉雅山南麓,也就是印度的差不多這種地理條件的地方,後來制茶業就在印度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因為印度茶葉的崛起,我們中國喪失了茶葉市場的壟斷地位。據說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我們中國在茶葉市場的

90%

多的壟斷到後來大約只有

20%

左右,所以英國人就不用再依賴我們中國的茶葉了,中國的國勢一落千丈。




另一個手段是走私鴉片到中國。大家都知道,鴉片是從罌粟的果實當中提取熬制的,英國通過向中國輸入鴉片取得白銀,實現中英貿易之間的平衡,我們中國一禁煙,打斷了他們白銀迴流的循環鏈條,他們就派出軍艦、堅船利炮把我們中國的國門轟開,讓我們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其實植物的背後也是國家命運的折射。

另外,佛教和蓮花呀、六道木、菩提樹、無憂花等等只有都有一些聯繫,深入了解也會很有意思。


 


四、如何提升寫作水平?




1

多讀書。


2

多觀察。心在當下。到處隨拍。


3

勤動筆。勤於動筆,多寫文章,收穫最大的肯定是我們自己。


 





如何提升寫作水平?這個其實也是一個很難講的話題。

我自己列的這三點其實也是老生常談。

多讀書、多觀察、勤動筆三條,我覺得讀書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因為植物學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個自洽的世界,有自己的術語、有自己的體系、有自己的原則、也有自己的邏輯,所以如果真的對植物感興趣,還是要廣泛閱讀,打好基礎。我自己就有這麼一個特點,一旦對某一方面問題著迷,就會開始搜集這方面的書籍資料,而且是廣泛佔有,現在我自己家裡的植物書超過

80

本,有的是植物圖鑑類的、有些是文學類的、有些是博物史類的,還有一些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典籍。如果要對一種植物進行創作,有這麼多的資料可以查詢,有這麼多角度可以觀察,就可以從植物學、歷史學、文化學、文學等各個角度做一些分析,寫作的角度和視角,自然就會和別人完全不一樣。




第二個提高的方法,就是

多觀察

。其實是兩句話——一個是

心在當下

,細心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你不論寫什麼,都要對該種草木有一個深入了解之後,才能夠寫得比較順暢,如果說你自己都對這個事情一知半解,那寫出來的東西肯定不能動人。另外一句話是

到處隨拍

,有機會出去外面的時候,可以廣泛觀察、多比較,你的視野會更開闊,以後有比較、有鑒別,才能把一件事物說得更清晰。







第三個方面,要

勤動筆

。很多人覺得沒什麼好寫,但是我覺得如果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多動筆,肯定會有很多靈感迸發,有很多素材值得書寫。而且多寫文章、勤於動筆,收穫最大的也是我們自己。因為你要寫作,就得查資料,你要寫清楚,你就要弄懂弄通。有些構思可能在腦海里的時候想得很好,但是在從腦海到文章這個過程當中,你所想不一定能夠得到完全表達,只有多練才能達到「我手寫我心」的地步。




我當時是先從寫博客開始的,大約是

2006

年博客興起的時候,模仿《人間草木》、《閑情偶寄》寫了身邊的一些植物,但那時候進步比較慢,大多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弄,雖然有論壇,但請教也不方便,後來微博興起的時候,博客就慢慢不寫了,就荒廢了。重新在草木方面提起濃厚興趣,主要是交互性更強的社交媒體微信和公眾號的出現。一開始我是在朋友圈隨拍隨寫寧波的草木,後來有些朋友就建議我開一個公眾號,說公眾號編輯排版更漂亮,查找方便,交流也方便,而且可以以此為陣地和全國的同行做交流。所以這個時候小山草木記才開始做起來。




我的公眾號是

2015

11

11

號開通的,到現在有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這裡面所有圖文都是我一個人包辦,所以跟有些公眾號團隊運營集體創作不一樣,是我個人的一個後花園,我幾乎把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放在這上面了。我也不知道怎麼推廣,這個公眾號主要是靠內容來吸引粉絲的。做到現在,反響還不錯,粉絲量已經突破了

6000

,我也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但是對我來講,一想到有這麼多同好跟自己一起交流草木方面的話題,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推動力,讓我堅持不懈的寫下去。








寫的多了,慢慢我也養成了一種習慣,平時在戶外行走的過程當中,不時地會有一些寫作靈感閃現,因為積累越多,越能觸類旁通,有時候看到一種植物,就會思考怎樣的視角拍攝會比較美麗,從哪些方面去表達它們會比較有意思,只是很多時候沒有時間去做,因為工作實在太忙了。到目前為止,我這個公眾號記錄的植物應該也超過了一千種,自己認識的植物應該有兩三千種,所以慢慢有一些竅門摸出來了,比如說看到一些植物的葉子,或者是花、果,也有些大致能判斷什麼科什麼屬了,這個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五、成為一個植物愛好者,您也可以




1

有心人。


2

隨手拍。


3

、多讀

書。


4

紀錄片。


5

公眾號和微信群。


6

掌握工具。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植物達人,主要做到下面幾點就可以了。




第一做個有心人。

平時慢下我們匆忙的腳步,從身邊的世界、身邊的社區開始觀察,做一個經常發現美好的人。




第二要經常拍照。

你看到感興趣的植物,不管認識不認識,要多拍一些照片,多積累一些素材,不懂的可以問別人。




第三個方面還是多讀書。

因為你總不能只靠問別人來學習植物,一定程度上來講,從書裡面得來的知識肯定更加系統更加紮實,你問別人的知識,永遠只是一些零敲碎打的東西,自己進步也不會太大,還是得靠系統讀書。








第四個方面,可以去看一些紀錄片。

比如說英國

BBC

的《植物私生活》、《植物王國》等等,都是一些非常好的紀錄片,通過聲、光、電、化等手段,非常形象地讓我們發現植物世界裡一些隱秘的智慧,而且印象特別深刻。




第五個方面的話可以

關注一些優秀的公眾號

。比如說「植物圖鑑」、「植物星球」,再比如說我的這個「小山草木記」,我們華東的人可以多關注,我會將我們當地當季的植物做同步的描述推送。

另外可以加入一些植物群。

現在植物群也非常多,我們這邊就有一個「拈花惹草部落」,這裡面有

500

人,這已經到達上限了,全國各地的達人、大咖、植物愛好者都有,每天都非常熱鬧,大家討論一些植物問題、昆蟲問題很方便。








最後是掌握一些工具。

這個工具主要有幾種,

一個是以圖片查植物名字的

APP

,這方面我推薦「形色」。

大家可以下載他們的

APP

或者是關注微信公眾號,非常好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60%

的植物基本上都可以辨識,但是要注意把花拍得清楚一點,因為花是識別植物最主要的依據,否則機器也不認識。另外,我們可以關注一下手機版的中國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圖像庫,這個可以用名字查植物,也非常方便實用。







微設計 | 中國第一設計微刊


長按下方二維碼並識別,即可添加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小山草木記(ID:YC-CMJ),十分感謝作者的悉心編寫。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設計 的精彩文章:

枯山水的基因
西溪濕地里的最美避世酒店,果然一派驚艷~
大山深處的一處石頭小院,搖身一變成了最美民宿
一塊大石頭
2017瑞昌·奧雅設計之星大賽報名開啟 | 地脈重生

TAG:微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