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即可長拳又能短打——比利時十九世紀匕首槍

即可長拳又能短打——比利時十九世紀匕首槍

一柄迷人的十九世紀匕首槍,由比利時工匠杜蒙特爾和兒子共同打造。兩隻槍管中間加有一柄匕首,向後搬動護手,刀柄的扳機彈出,護手變為擊錘,另一半護手變為火帽座。扳動扳機,擊錘擊打火帽發射槍彈。在匕首前部,有射擊後的火藥殘渣痕迹,其餘部分的鎏金保存完好。螺旋紋的手柄給匕首槍平添了一份優雅與從容。在槍管兩側的刀身上,刻有杜蒙特爾的名字。在當時制槍分為兩個流派,一方面是工業化生產制式槍支的兵工廠,一方面是手工工匠。主要是當時槍支水平不高,口徑都沒有統一,膛內密封更無從談起,手工技術也能夠滿足槍支的性能要求。所以在西歐各國出現了大量的槍械工匠,他們手工製造的槍支被上層社會爭相收藏,這種槍支更多的是做為一種藝術品而非武器,所以這柄匕首槍只有輕微的射擊痕迹。

主要數據:

全長:317.5毫米

在19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千奇百怪的火器層出不窮。匕首槍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兼顧了遠距離射擊和近距離格鬥兩種用途。時至今日,還有部分國家裝備匕首槍,給特種部隊使用。匕首槍因為結構特點的先天缺陷,造成了其樣樣稀鬆的窘境,逐步被淘汰。

這柄匕首槍的槍為擊發槍,擊發槍是由燧發槍改進而來。燧發槍是擊錘上安裝有燧石,擊打火門冒出火星引燃發射葯射擊。這種擊發方式受天氣影響很大,下雨時不能使用,平時啞火率也很高,大約為十分之一。1807年,英國牧師發明了使用雷汞擊發葯的火帽,擊錘擊打火帽,火帽燃燒,通過火門引燃槍膛內發射葯。這種擊發方式大大提高了發射成功率,啞火率降為了二百分之一,但是每次射擊裝彈裝發射葯後還需要更換火帽,射擊效率不高。

這種情況直到整體式槍彈的出現才得到徹底改變,整體式槍彈把火帽、發射葯、彈頭集中在槍彈上,每次射擊時裝彈即可,大大提高了射擊效率,一直使用至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刀雜誌電子版 的精彩文章:

縱橫江湖破蒼穹——光緒牛尾刀

TAG:名刀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