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方舟子「致癌說」的爆料你信嗎?在普洱茶的前世今生里找答案

方舟子「致癌說」的爆料你信嗎?在普洱茶的前世今生里找答案

最近,一則關於普洱茶的消息引起了業界和眾多茶友的關注。

這則消息的主要內容是:一本背景及其深厚,由中科院主管與國際權威科普刊物Newton合作的知名雜誌《科學世界》,突然發表《方舟子爆料:普洱茶致癌》一文,批評茶界多位知名專家學者顛倒是非,引發了茶界軒然大波,今年的普洱茶市場到底怎麼了?

的確,關注普洱茶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其實,問題的根本在於,你了解真正的普洱茶嗎?

普洱茶這一名詞是由民間茶葉交易而形成,正式載入史書則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明人謝肇制在

相比其他茶,普洱茶在製作過程中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是「渥堆」,它是形成普洱茶品質特徵最關鍵的一步、在這一工序中微生物發揮了重要作用,整個「渥堆」過程中主要發生了以多酚類為主體的一系列複雜劇烈的生物轉化反應和氧化反應,生物轉化反應是以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進行的酶促催化反應為主。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微生物並不是茶葉本身所帶有的,而是加了環境中的微生物自然接種到渥堆茶葉上去的。不過,可人工添加優勢菌種進行渥堆處理。當代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普洱茶中的微生物主要為:黑麴黴(Aspergillusniger)、棒麴黴(Aspergillusclauatus)、灰綠麴黴(Aspergillusglaucus)、rmophilus)及酵母(Yeast)等。

中國國際茶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雲南農業大學教授周紅傑先生在《雲南普洱茶》一書中表示:「在普洱茶渥堆過程中,細菌數目極少,沒有發現致病細菌,這是各種微生物之間拮抗作用的結果。如酵母和黴菌的大量繁衍,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同時,國內外研究表明,茶葉中的茶多酚也能抑制對人或動物有致病性的細菌的生長繁殖。」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西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劉勤晉,長期研究普洱茶飲用安全問題,其在學術文章《普洱茶沖泡過程中細菌的安全性分析》中表示:「以市售普洱茶為研究對象,採用國家標準方法,分別檢測普洱茶茶葉和沖泡後各批次茶湯中細菌總數,並採用形態觀察與生化試驗對從普洱茶湯中分離的細菌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普洱熟茶細菌菌落數多於普洱生茶茶樣,同時散茶中細菌菌落數高於緊壓茶;普洱茶第一泡茶湯中細菌菌落數超過GB/T19296-2003小於或等於100CFU/mL的規定值,且從第一泡茶湯中能檢測出致病菌,而其他沖泡批次茶湯中細菌的菌落數與種類都符合安全標準,適合飲用。」

看起來,這些說法與方舟子觀點相對。

在雲南,對於普洱茶的生產製作管控也很嚴格。

8月30日至31日,第三屆普洱綠色發展論壇暨第四屆茶文化高峰論壇在普洱市舉行,全國各地逾百位專家學者赴會。本次論壇以「綠色普洱·生態家園」為主題,旨在牢固樹立和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探索一條具有普洱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普洱市威力為例,2017年3月啟動了普洱市十大茶葉品牌評價認定工作,計劃用3—5年的時間,培育10個知名企業品牌。2017年5月,普洱茶被國家農業部選定為中歐地理標誌產品互換農產品。茶類產品擁有1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雲南名牌產品、2個雲南老字號、31個雲南省著名商標。

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打造為突破口,確保每一片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四有四可」。即有身份證、有履歷、有檢測、有監控,可識別、可查詢、可追溯、可信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血液粘稠度高,泡茶加點它,10年血管垃圾都不見了
這些普洱茶假茶,你遇到過幾個?
詩朗誦:茶餘話品
喝茶的講究,要以更健康的方式喝茶!
絕妙茶器,藏著中國人的千載風骨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