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祿堂淺談太極拳習練的經驗

孫祿堂淺談太極拳習練的經驗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順平縣北關人,孫式太極拳暨孫門武學創始人,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聖,武神,萬能手,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然而他並不滿足,還繼續尋師學藝,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由於孫祿堂本來功底深厚,又得程師竭力指教,苦練年余,盡得八卦拳的精髓。為使他經風雨見世面,廣識神州武林各派之精華,追本求源,掙脫師法樊籬,日後自成一家,便誠懇地勸他離師門去四海訪藝。

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里,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徒。孫祿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師從李魁元,復從郭雲深,共十一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祿堂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沖空化境。繼而孫祿堂為了研究拳與《易》之關係,又從程廷華研習八卦拳數月,多有心得,技藝精深,但絲毫無自得之意。年余後,程廷華稱讚道:「吾授徒數百,從未有天資聰慧復能專心潛學如弟者。吾與弟意氣相投,故將余技盡傳之。弟生有宿慧始能達此。

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久聞孫祿堂武功絕倫,由此聘他為幕賓,同往東北,1909年孫隨徐返回北京。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太極名家郝為真。郝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傳於孫祿堂。此時孫祿堂武功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城。1918年孫祿堂終於將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請孫祿堂入總統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孫受聘為該館武當門門長,7月,又被聘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不虛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

先生一生以教拳為業,足跡遍祖國各地。年邁七旬,應聘為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嗣後為江蘇省國術館教務長。先生教學循循善誘,其弟子較著名者如:靳雲亭、李潤如、陳微明、沙國政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亦均能傳其父業。先生一生弟子眾多,遍布海內外,小女孫劍雲女士是曾任孫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孫氏太極拳的第二代掌門人。1915年到1932期間,孫祿堂除撰寫了《太極拳學》外、還先後著述《形意拳學》、《八卦掌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重要專著和文章。1933年冬天他無疾而終,享年73歲。

習練經驗:

余自幼練拳以來,聞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聞之懷疑。至練暗勁,剛柔合一,動作靈妙,一任心之自然,與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會。惟練化勁之後,內中消息與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筆之於書,以示同道。倘有經此景況者,可以互相研究,以歸至善。

余練化勁所經者,每日練一形之式,到停式時,立正,心中神氣一定,每覺下部海底處(即陰橋穴處)如有物萌動。初不甚著意。每日練之有動之時,亦有不動之時,日久亦有動之甚久之時,亦有不動之時,漸漸練於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書坐功,有真陽發動之語,可以採取。彼是靜中動,練靜坐者,知者亦頗多,乃彼是靜中求動也。此是拳術動中求靜,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經亦有「處處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總不間斷。以後練至一停式,周身就有發空之景象,真陽亦發動而欲泄。

此情形似柳華陽先生所云:復覺真元之意思也。自覺身子一毫亦不敢動,動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術之法以化之。內中之意,虛靈下沉,注于丹田,下邊用虛靈之意,提住穀道,內外之意思仍如練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時,陽即收縮,萌動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時周身融和,綿綿不斷。當時尚不知採取轉之理,而丹田內,如同兩物相爭之狀況,四五小時,方漸漸安靜,心想不動之理,是余練拳術之時,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於不練之時,雖言談呼吸,並不妨礙內中之真息,並非有意存照,是無時不然也。

莊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約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將此動物消化,暢達於周身也。以後又如前運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練拳趟子,內外總是一氣,緩緩悠悠練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穩處,動作練時,內中四肢融融,綿綿虛空,與前站著之景況無異。

亦有練一趟而不動者,亦有練二趟而不動者,嗣後亦有動時,仍是提至丹田,而動練拳之內呼吸,轉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轉息而轉之,從尾閭至夾脊,至玉枕,至天頂而下,與靜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轉而不動者,亦有三四轉而不動者,所轉者與所練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後有不練之時,或坐立,或行動,內中仍以用練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

以後甚至於睡熟,內中忽動,動而即醒,仍以用練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後睡熟而內中不動,內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況。睡時,亦有如此情形,而夢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後,已知夢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後練拳術睡熟時,內中即不動矣。後只有睡熟時,內外忽然有虛空之時,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發空之時,身中之情意,異常舒暢。

每逢晚上練過拳術,夜間睡熟時,身中發虛空之時多;晚上要不練拳術,睡時發虛空之時較少。以後知丹道有氣消之弊病。自己體察內外之情形,人道縮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無減,以後靜坐亦如此,練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練拳術,自己身體內外之所經驗也,故書之以告同志。

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誠之道者,三派拳術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極拳楊露禪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見不聞之知覺。其餘諸先生,皆是見聞之知覺而已。如外不有測之事,只要眼見耳聞,無論來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閃。因其功夫入於虛境而未到於至虛,不能有不見不聞之知覺也。其練他派拳術者,亦常聞有此境界,未能詳其姓氏,故未錄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王戰軍:太極套路沒用,要先練內功,才能實戰
太極拳髕骨練之"雙龍戲珠」
A股重磅利好消息:金運激光 用友網路 太極股份 亨通光電
練太極拳的各位,我有話和你們說
太極拳十要解析——虛領頂勁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