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孩子面前吵架,小心讓孩子成為目睹家暴受害者

在孩子面前吵架,小心讓孩子成為目睹家暴受害者

在《演說家》的節目上,一位38歲的女導演黃莉講述了自己兒時,透過門縫目睹了爸爸暴打媽媽的一幕。

讓人揪心的事,從那天之後她就變成了媽媽的出氣筒,經常無緣無故被媽媽打,11歲的她沒有能力逃走也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她咬著牙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了一個「忍」字。

19歲時,她選擇了離開家,做了一名北漂。她發現,縱然已經遠離了那個施暴的媽媽,但內心的陰影卻一直籠罩著自己。

從小不敢反抗的她,在生活中也處處有問題,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她只會隱忍和犧牲。饒是如此,但也從來沒有換來愛和尊重,而是變本加厲的索取和傷害。

直到34歲遇到了一位信任的心理治療師,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家暴的雙重受害者(家暴目睹受害者和家暴直接受害者),她花了23年,慢慢的經過治療,才逐漸走齣兒時家暴的陰影。

她在節目中說:「有暴力發生的現場,就是犯罪現場,哪怕是家庭!」

23年的陰影,用了短短几分鐘輕描淡寫的敘說,其中的痛苦和掙扎,也是我們無法體會到的。

1

家庭爭吵,情緒失控偶爾互相推搡打罵,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家庭中是常有的事,沒人會想到暴力的影子上。

我們能想到的暴力畫面,應該鼻青臉腫,斷筋傷骨。

吵個架,推個喪,又沒傷著孩子,大人之間的紛爭,幹嘛要撤到暴力上面去。

家庭暴力,雖然沒有傷到孩子的身體,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暴力行為,如謾罵、毆打、推搡,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心靈上的傷害。

如黃莉所說,身體上的傷痕可以恢復,但是心靈上的傷痕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

一項針對小四至小六的兒童調查,結果顯示,父母吵架的發生率占日常生活的45%。

而這個瑣碎的爭執,正無形中家暴著孩子。

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兒童時遭受暴力或是目睹暴力,其成年後成為施暴人的可能性遠遠高於正常環境下成長的孩子。

家庭暴力具有「習得」性特點,就是說家暴加害人不是天生具有暴力傾向,而是受到其生長環境、人生經歷的影響。

而在目睹家暴中長大的孩子,也極為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如脾氣急躁、沮喪、膽怯吉抑鬱行為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較低的自尊心與社交能力或侵略行為。

黃莉至今38歲,在自述中仍說自己膽怯、順從,不懂得保護自己。可想而知,家暴目睹對孩子的人格印象有多麼嚴重。

2

看過《記憶大師》的父母,對裡面的小男孩應該印象深刻。

年少時他在目睹母親一再被父親家暴時,詢問自己母親為什麼不離開,母親說她不能走。

小男孩想拯救母親於苦海,但當母親主動選擇留下之後,他想到的解脫方式就是讓母親死去,因為這樣她就不會再有痛苦。

以暴施暴,何其殘酷。

是何種痛恨,讓一個年少的孩子用如此殘暴的方式拯救自己的母親。或許正如電影所演,母親習慣了忍氣吞聲,認為家醜不可外揚。這種委曲求全的心態,造就了小男孩的殘暴心理。

母親一味的忍氣吞聲,並不是保護家庭的解決方法,相反,會害了躲在角落裡哭泣的孩子。

3

小時候,隔壁鄰居一對夫婦,經常三天一小吵兩天一大吵,有時候還會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出手打傷對方,更為恐怖的一次,有次爭執,孩子爸爸竟然當著他們的面,用腳把媽媽從床上踹下來,姐弟兩嚇得都哭不出聲音來。

雖然兩夫妻吵吵鬧鬧一輩子,也沒分開。但我在那兩個孩子身上,明顯看到了一種爭強好勝的心理。

小孩子一起玩遊戲,只要他們兩輸了,他們絕對會想盡一切法子掰回來,直到贏了為止。後來,小夥伴們都不太願意跟他們玩,覺得太較真,遊戲就是玩玩而已。

這就是家庭暴力在孩子人格性格上的映射。

夫妻矛盾在所難免,如果有怨言,如果有爭執,請等孩子不在的時候再進行。在孩子面前,不管你有多大的怒氣多大的不滿,為了孩子的心靈健康,放過孩子。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裡是講愛的地方。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如何避免把孩子寵壞,6-14個月太重要了!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