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內向?恭喜你,這是好事

孩子內向?恭喜你,這是好事






凱叔說


kaishushuo


我們身邊總能聽到這樣的論調——「孩子外向活潑更有利於成長,孩子內向靦腆需要培養自信」。


我們對「內向」的誤解太大了。


讓孩子活得更像自己,這才是教育最好的成功。


作者 

| 豆豆的小後媽   主播 | 羽洋




我家的寶貝豆豆,是個有些「慢熱」的孩子。




面對陌生人,他總是沉默地站在一旁,

在我們提醒要打招呼時,


他才會小聲叫人,


聲音還經常會淹沒在大人的寒暄聲中,


手足無措地尷尬。




我時常焦慮,


孩子這麼怕生,在人際關係上,


會不會遇到困難?




於是有很長一段時間,

我經常會帶孩子出去接觸我的朋友,


孩子爸爸也經常給孩子創造當眾表演的機會,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更加活潑外向一些。







可是當我接觸更多有關「內向孩子」的心理學內容,


我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


我們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孩子,


而忽略了,

「怕生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特點,


並不是缺點。




很多家長,


都會和我們一樣陷入一個誤區,


不自覺的認為「活潑外向」是褒義詞,


「怕生內向」是貶義詞。



打個比方:



蕾蕾媽媽和澈澈媽媽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


在路上遇到了同事李阿姨。


兩位媽媽都說:「叫李阿姨好。」




蕾蕾乖乖叫了人,澈澈害羞得低頭,沒有開口。



李阿姨說:「哎呀,你們好,你倆孩子太乖了,真可愛。」


然後不忘誇獎蕾蕾「小嘴真甜」。


澈澈媽媽不好意思地說:「我家孩子就是怕生,不愛叫人。」



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場景:


外向的孩子受到誇獎,


內向的孩子看著父母向別人表示歉意。




澈澈媽媽們,


大多會在事後趁機教育孩子:


「你看蕾蕾多乖,你怎麼就不愛叫人呢?


這是不懂禮貌,下次要記得叫人,知道嗎?」








我們為什麼都希望孩子變得外向呢?




不管我們再怎麼告訴自己:


「要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現實卻總是很殘酷的。




內向的性格,總是被認為和「膽小」、「怯懦」劃等號。




外向、活潑、自信的孩子,


通常更會討親朋好友、老師領導的歡心,


面對同等的條件,


他們也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於是,作為父母,


我們總是會為孩子的「內向」產生擔憂和焦慮。




孩子這麼靦腆,怎麼能交到朋友?


將來怎麼在社會上生存?


孩子什麼事都憋在心裡,憋壞了怎麼辦?


長此以往,孩子心理會不會不健康?


怎麼才能讓孩子變得活潑外向,積極自信呢?




針對這些問題,


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寫道: 



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


使父母經常向別人表達歉意,


或被父母有意或無意地糾正,


那麼他就會對自己的性格自卑,


不僅不會去尋找自己這種性格的優勢,


反而還會因為讓父母失望,


於是痛恨自己為何是這樣的人。


這種自卑會給他內心造成很多衝突,


這些衝突會引發心理障礙,


比如會引起社交恐懼症、焦慮症等。




這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


卻又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道理:


有問題的並非孩子內向的性格特點,


而是父母對孩子內向的性格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和肯定。







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


內向型性格也有優勢和競爭力




內向的孩子不容易向父母展開自己的內心,


所以我們總是好奇,


他們的心中在想些什麼呢?




 Liz Fosslien和Mollie West的這組漫畫,


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內向的孩子。




1.內向型性格的孩子,腦神經迴路比較長,在大腦處理信息時,同時也會認真聽取自己內在的思想和情感。





圖片來源於網路




所以,


當內向的孩子沒有立刻叫人時,


他的心裡可能正在思考:



我認識這位阿姨嗎?


這位阿姨和媽媽是什麼關係?


我為什麼要和這個阿姨打招呼?




或是孩子正在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





我喜不喜歡這位阿姨?


我不認識這位阿姨,


但要很親切地和她打招呼,


這樣是不是不好?




相比較外向型孩子不假思索地聽從大人的指示「叫人」,


內向型的孩子更容易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


也比較不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畢竟,


有多少孩子是真的願意跟一個陌生人親切交談?


不過是因為希望獲得父母和他人的讚賞而已。




2.根據心理學家Hans Eysenck的研究,內向型性格的孩子更願意保持清醒和警覺。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許多孩子在一起玩時,


外向的孩子總是越來越「嗨」,


因為他們的能量來自於外部世界的刺激,


也就是俗稱的「人來瘋」,


所以,上幼兒園對他們來說,


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而內向的孩子不需要外部世界的過多刺激,


他們的能量來自於自身內在世界,


太多的刺激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相比較陌生吵鬧的幼兒園,


他們更喜歡待在熟悉的家裡,


和喜歡的玩具、繪本做伴,


所以不用擔心,這並不代表孩子孤僻和自閉。




3.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只是閱讀一本書,深度思考和探索內心世界,就能感受到快樂。





圖片來源於網路




4.內向型性格的人,並不太會因為冒險和驚喜,而感受到特別的愉悅。





圖片來源於網路




5.內向型性格的人,不止把注意力放在和人的互動上,周圍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事物,都在吸引著他的注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內向型的孩子經常會發獃,


這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完全投向了內心世界。




正是因為敏感的對周圍世界的關注,


內向型的人通常想像力更豐富,情感也更細膩,


他們更善於用心感受周圍的世界。




最近熱播的《春風十里不如你》中的肖紅,


雖然是個十足外向、潑辣和主動的性格,


但她的飾演者周冬雨,


卻在很長一段時間,


被老師和媒體認為是非常內向的人。







在她參加的綜藝節目《中餐廳》中,


作為嘉賓參加的北京電影學院的崔新琴教授就提到:


周冬雨現在變得外向多了,


在入學北電時她還是非常內向的,


自我介紹時聲音小到幾乎聽不到,


甚至緊張得不好意思介紹自己是哪裡來的,


老師問一句她答一句。







像周冬雨一樣,


還有很多出色的演員都屬於內向型性格的人,


例如梁朝偉、周星馳、卓別林和湯姆·漢克斯等等,


也許正是內向的性格,


使他們培養出了細膩的情感,


更好地表現所演角色的內心世界。




6.內向的人做出一個決定,往往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會更多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也會產生更多的想法。







外向的孩子,


通常伴隨著性格衝動、三分鐘熱度等特點,


而內向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沉默寡言,


但內心活動非常劇烈,也更善於思考和傾聽。




就算在「外向理想型」社會


內向的孩子也能佔得一席之地




蘇珊·凱恩在TED演講中,


將我們的社會形容為「外向理想型」社會。




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


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非常健談、


善於交際、在任何場合都能談笑自如的。




我認為,


這是由於從工業社會開始,


整個社會過多強調了「Team Work」(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小組討論中,


外向的孩子大聲講述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內向的孩子在沉默的思考,


最後整個小組討論的結果,


通常會遵循外向孩子的看法,


哪怕內向的孩子得出的結論更為正確。




這個現象,在哈佛商學院被稱為

「音量領導模式」




但幸好,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社會,


個人的「音量」不再被性格所限制,


就算再內向的人,


也可以通過聊天軟體、


社交網路和電子郵件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沃頓商學院的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有趣的試驗,


結果表明內向型的人越來越受到職場的歡迎。


他們通常更會讓同事更充分地發掘自己的潛力,


而不是獨斷專行,


讓自己的想法影響整個團隊。


而這樣的人,


也更適合作為團隊領導。







內向或外向


既決定不了成功,也決定不了失敗




「外向」和「內向」這兩個詞,


最早出於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對性格的劃分,


但榮格在報告中也說明:

沒有純粹的內向或外向。




外向的孩子:


通過人際交往獲得能量,


他們反應很快、善於提問、思維發散、積極樂觀、行動力強;




內向的孩子:


通過自我獨處獲得能量,


他們觀察細緻、善於分析、獨立思考、思維集中、思想深邃;




內向或外向,


既決定不了成功,也決定不了失敗。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


需要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


不要因為孩子內向,


就給他貼上「害羞」「靦腆」甚至「不懂禮貌」的標籤,


更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


或是為了鍛煉孩子,讓他在眾人面前表演,


或頻繁為他組織社交活動,


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和叛逆,


同時在心裡積累非常多的負面能量,


孩子很難感受到快樂和平靜。




面對內向的孩子,


擔憂和焦慮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


我們只要放心大膽的給他們更多「獨處」的空間,


讓他們在探索內心世界中獲得能量,


那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

嫁給大叔的90後,憑空掉下一個帥兒子,開啟漫長幸福的為母之路。廣告策劃人,晉江小說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你的孩子屬於「內向型人格」還是「外向型人格」?對此你怎麼看?


後台回復

【內向】

看更多

 




《孩子太內向?偷著樂吧 | 內向的孩子沒毛病,逼他們活潑是這個世界有病》


《孩子不愛表現,在公眾場合露怯,怎麼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關於產後媽媽瘦身的那些事......
口蜜腹劍的人不是真心請你吃糖
別對孩子太過付出,值得家長讀3遍
預告| 這位小提琴爸爸,為兒子造了一台靜電音箱!培養一雙敏銳耳朵,音樂啟蒙+語言學習輕鬆掌握
開團| 美國孩子都用它學自然拼讀!來自矽谷英語學習機;望遠鏡返場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