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分享投資崔欣欣:過去是火箭式創業,今天更講究小步快跑

分享投資崔欣欣:過去是火箭式創業,今天更講究小步快跑

文 閆旭、羅燕

分享投資於 2007 年在深圳成立,是國內最早的有限合夥制專業創投機構,迄今已投資超過 100 家企業,管理資金規模超過 60 億元,有專業投資團隊近 50 人。自成立以來,分享投資多次獲得業界各種權威獎項,包括:中國最佳回報投資機構 Top10、中國最佳中資創業投資機構 TOP20、中國醫療及健康服務產業最佳生物醫藥領域投資機構 TOP10 等。近年來,分享投資專註「大居住」和「醫療健康」兩個領域。

分享投資聯合創始人、大居住基金主管合伙人崔欣欣秉持「精益投資,精益創業」的理念。他認為創投本身的存在則是服務於產業升級,投資人正是在用市場化的手段,讓社會的資源配置更高效。

FellowPlus 智庫與崔欣欣訪談實錄如下:

「精益投資」

問:之前的從業經驗對做投資有哪些幫助?

崔:我之前的工作經歷是很碎片的,我做投資是 07年,本科畢業是 94 年,94 年到 07 年中間這十多年我的工作變化很多,涉及到的行業也非常多。

從剛畢業的時候到一個港資的工廠去做總經理助理、工廠的行政管理這樣一個角色,到安利中國,每一次工作變化都有很多客觀因素,同時好奇心比較重,總想去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每換一個行業總是需要快速地進入狀態,所以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快速去了解一個行業,快速去適應一個新的環境的習慣,這在我做投資以後變成了優勢。

問:您覺得做投資這件事情最讓你覺得有意思的點是什麼?

崔:剛開始每天都在接觸新的東西,每看一個項目都在換一個行業,之前是兩三年換一個工作換一個行業,干投資以後感覺天天都在換行業,很興奮。在跟這些創始人溝通交流的過程當中,你能夠參與到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創新的 idea ,這個過程可以學習到非常多的東西。

另外我們投資這些項目,不光是參與、了解的過程,而是開始站在股東的角度去考慮商業邏輯。因為我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是做營銷方面的管理諮詢,很多時候一個方案出去、一個 idea 給到客戶,最後成與不成你是沒有辦法的,你想負責任也負不了,因為這個企業不是你的,idea 執行的過程中發生什麼變化你也管不著,如果成了,你也沒有辦法分享到成長的喜悅。

做投資就不一樣了,你跟創始人是在一條船上,那你站著說話不腰疼就不合適了。如果說這個企業在你的幫助下能夠成長,你作為股東也能分享到成長的成果,這是讓我覺得投資作為工作來講非常重要的成就感。

問:您個人和分享投資的投資理念?

崔:分享投資的投資理念從一開始就定得非常明確,就是分享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的成果。通過投資,讓 LP 和我們能夠分享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

第二個分享是通過投資能夠分享我們這個投資團隊以及 LP 過去幾十年成功創業的經驗,跟還在路上的創業者們去分享這些經驗。

第三層次的分享,是我們在成立之初就定下來的一個團隊內的分享機制。幾年前我們還能看到很多大牌的 VC 機構里如果到不了合伙人級別,是沒有辦法參與到 carry 的分配,一般的投資經理拿不到 carry ,但我們在很早就定下了這樣一個機制,我們的 carry 當中有個部分是給團隊所有參與到這個項目的人,項目退出的時候無論你是挖掘項目來源、做 DD 、還是投後管理,只要你參與了這個項目的成長,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配到 carry,我們讓團隊內的成員能夠分享到收益,同時也鼓勵團隊成員分享他們的創意。

我個人的投資理念,最重要、最本質的一點就是這個事情得讓我覺得有趣。那什麼東西是有趣的?它一定是新的東西,而不是一個傳統的東西。創新點是最重要的,資本應該配置到這些創新能夠產生價值的地方。

對於 VC 來講,投資創新的東西都是不確定的,一個是未來本身就是不確定的,另外創新的方法是不是能讓一個企業成長為市場上的領導者,就更加不確定。所以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你去選擇投資標的,怎麼去推進投資進程,是一個複雜的事。

這麼多年下來,其實我也是邊做邊學,我個人的一個理念:精益投資、精益創業。創業圈有一本很火的書叫《精益創業》,就是我剛才說的兩個背景,市場的不確定以及創新過程中的挑戰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過去是火箭式的創業。所謂火箭式,就是你有一份非常周詳精密的商業計劃,然後找到足夠的錢,去執行這個計劃,期待這個火箭建成點火飛上天。

但是今天來講,由於變化在加速,如果還用這種方式來做往往會遭遇問題,比如說火箭建成的時候你發現原來整個大氣環境在變,現在是小步快跑的風格,所以精益創業強調的就是你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成本做一個 mvp,最小可行產品來推出市場,通過市場反饋獲得認知再去迭代,這個是精益創業的邏輯。

投資其實也完全可以引用這樣的一個理念,我們把它叫做精益投資。精益投資就是在項目早期的時候,對選定的目標,哪怕未來不確定性很大,但是它在趨勢上是最優的選擇。那這種情況下,你不妨小金額都參與一點,因為你作為股東跟作為外部人,對項目發展的節奏、信息量掌握是不同的,你少量投資參與一些早期項目,看著它們成長以及獲得它的產品在市場上迭代的反饋的時候,你能夠把握最佳的時機去追加投資,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第一不會錯過這些好的機會,第二能夠把一個基金里大比例的資金集中到優秀的項目上。

過去我寫過一篇文章,曾經有一些數據模型舉例,我們基金通常來講是要分散風險,如果說一個基金把錢平均分配到十個項目上去,那每個項目都有它的成功率,那回報率相對來講就會被平均化。如果說通過資金的早期項目跟發展階段追加這樣做分配,實際上是有機會把更大比例的錢放到更好更優秀的項目,這樣的話基金整體的回報率會更高。

米粉當中的「康師傅」

問:講一講幾個您的項目的發展情況。

崔:伏牛堂。

它現在的現金流還不錯,剛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兩個店面,當時張天一的知名度比較高,作為一個北大學法律的畢業生,去做一個賣湖南米粉這麼一件看起來比較 low 的事,其實很多人都有點不太理解甚至不太認可,說你這麼優秀的一個人做什麼不比賣米粉強。

但實際上我在接觸張天一的時候非常喜歡他,第一他做事非常認真,第二他學習的態度非常鮮明,第三在餐飲行業裡頭,過去這麼多年來普遍的情況是從業者的素質相對是可以的。我們覺得他願意去做這樣一件熱愛的事情,他有可能把賣米粉做到一個高度,一個很強的人來做一件看起來比較簡單的事情並不是浪費。最初在跟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兩人都看到一點:我們認為在過去的幾年裡頭,從傳統餐飲發展到標準化食品的產品,最成功的是速食麵,它把吃飯這件事情變成一個標準化的產品,那麼面可以,米粉行不行?

我們給了他第一筆投資,過了大概半年時間,產品研發已經告一段落,我們認為可以推出市場做嘗試,在連鎖餐飲的基礎上去邁出下一個腳步,而且這個方向也是我們最初探討時最期待的,在發現有可能實現的時候,我們就在這個時間點上給他做了新一輪的投資。這個產品當時起的名字叫包伏米粉,產品出來以後銷售的情況也非常好,目前已經是這個品類里在天貓上排名第一的品牌,現在已經成為湖南承德的地方代表性產品。

到今年的二季度開始,又有一個新形態的產品出現。就是可以進入到便利店去銷售,最近已經在市場上推出了試點。這個產品是用冷鏈供應,到便利店微波爐簡單加熱,有更接近方便食品的價格。所以其實從一開始跟張天一談米粉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看的並不是一個連鎖餐飲的生意,我們在探討的就是有沒有可能在米粉的品類裡頭出現一個新的「康師傅」,這個是我們在最初討論的時候的一個,可以說是夢想,或者是有可能的事情。然後我們在過去的這一段時間發現就是團隊把一件一件事情逐步的去實現,我們也在一步一步的給他追加投資。

問:你認為伏牛堂這個項目體現了餐飲消費升級領域的哪些規律?

崔:我覺得從他這個案例來講,其實在做的並不是一個餐飲行業,做的是一個快消品的事,如果從餐飲的定義本身來說它是一個服務行業,從服務行業的角度來講,它要往前進步,那一定是它的服務的標準化,服務的感受、體驗的升級,從這個角度來講是無止境的,因為人對服務的期望值會越高,服務也會逐步的提高。

但是有難度,就是服務其實是很難標準化、大規模化,所以伏牛堂兩三年過去門店的數量並沒有大幅的增長,它其實是在餐飲的基礎上再去研究,怎麼把一頓飯變成食品,把餐飲裡頭的一道菜變成可以在貨架上銷售的產品。對於吃這件事情,一頭是餐飲服務,另外一頭還是產品,沒有一個東西是能夠放之四海皆準的,如果有,它一定是非常底層的一些思考。

凱叔講故事

崔:15 年初的時候他的公眾號的粉絲應該還不到 100 萬,當時我們喜歡他幾個方面,第一是 他在用一個給自己孩子講故事的心態在挑選甚至去改寫故事。他真的是完全從聽故事年齡段的孩子出發,琢磨怎麼去改寫故事,怎麼去掉一些故事裡頭成人的成分,怎麼樣把一些不適合小孩子的東西剔除乾淨,其實最後他做了很多重新創作,內容對他來講是一個作品。

第二,當時大家很熱情地在投所謂的自媒體,我們並沒有把它看成是一個自媒體項目,我們把它看作是一個跟親子有關的一個項目。那麼親子市場是非常大的,我們過去看到大量的早教機構、孩子的學習、母嬰類的產品,因為每年孕婦新生兒數量過千萬,再加上二胎又放開,其實市場是非常龐大的,但是在這個市場裡頭並沒有看到特彆強大的品牌。

所以我們認為凱叔是有可能成為強大的品牌的。它通過非常正直的價值觀,在講故事的時候潛移默化走進家庭,讓這些家庭對他有非常好的信任感,在信任感的基礎上很多商業化的東西自然能夠發生,但這個過程你怎樣去平衡你的信任感不被消費,同時還能夠產生足夠的商業價值,這需要在後期進行探索。

所以我們 15 年給他投了一筆,投完之後大概半年時間裡,他的公號粉絲數長到百萬的級別,同時除了單純的講故事以外,開始做了更多跟孩子家長互動的嘗試。包括說微信社群的建立,給孩子設立 21 天養成一個好習慣這樣一些互動的過程,我們發現通過講故事的一個品牌,逐漸延伸到更多的東西是可以實現的。今天來看,無論是從它的收入模式的豐富程度以及它內容的豐富上,其實都比兩年前有數量級的變化。

問:您個人看來未來十年有哪些賽道是一定會爆發,並且您個人非常看好的?

崔:我們現在有兩大聚焦的領域,一個是醫療健康,因為醫療健康別說未來的十年,就是過去的幾十年一直都是無論宏觀經濟怎麼樣的波動,其需求以及市場都在持續增長,我相信未來幾十年依然會是這樣。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從過去幾年的互聯網創新這個大的範圍裡頭,聚焦到一個細分領域,就是大居住。我們互聯創新基金提出來的一個願景,讓居住更美好,希望通過投資去推動這個行業的創新。

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一個定義?因為這是人類最本身的需求,我們對居住環境永無止境的追求,伴隨著人類產生幾千年以來都是這樣,從山洞到茅屋到木板房到今天各種的高樓大廈,還有別墅,這些都是對居住條件無止境的追求,房子現在已經成了全人類最大的財富載體。

曾有這樣的統計:全世界的房地產總價是 271 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12 倍,是中國 GDP 的 21 倍,全球黃金總量的 36 倍。這麼大的財富如何管理?如何讓它充分發揮價值?這裡充滿了大量的創新機會。

在中國來講,這個行業過去 30 年因為發展太快,有很多細分領域並沒有充分的成長,這裡面痛點非常多,房子價格越來越高,但北上廣深的年輕人收入並沒有成長,買不起只能租房。租房的市場裡面是不是能夠出現更多的品牌、存量房子的運營服務商?以及我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房子里的東西是不是也有升級換代的空間?其實我們團隊在這些領域正在非常深入的在研究這些變化。

在存量房時代、新的技術環境下、新的主流消費群體更替,這三股力量將推動大居住領域內的創新機會的湧現和新一批創新品牌和企業的誕生,這對相關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說,就是最好的時代。

那麼我們就把研究跟挖掘標的、挖掘項目的精力放在這樣一個方向上,所以我們這個基金並不能叫一個行業基金,因為這個事情它涉及到好幾個行業,像泛娛樂一樣,我們就是一個泛居住、大居住基金。我們認為目前來講關注這個領域的基金並不多。在大居住這個領域,我們過去投過不少,包括我們參與了房多多公司的 A 輪融資、兔博士的天使輪投資、愛空間 B 輪投資、還有多彩投等等相關領域的優秀企業。我們在這個細分市場里的認知,能讓我們在這個基點上進一步往深、往專業里挖。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調研,目前,我們會優先關注五個方面:房地產交易服務創新、存量空間運營和內容創新、標準化家裝及家裝後的延伸服務、家居產品的消費升級、社區服務創新。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大居住」,我們用「投資,讓居住更美好」這樣的理念,已經逐漸理出一批優質的投資標的。未來十年,我們會繼續在這個領域裡深耕。

投資讓資源配置更高效

問:這十年來您看到一級市場有怎樣大的變化?

崔:其實這個行業的歷史遠不止十年,裡頭有很多是我的前輩,在我們之前更多是美元資金、美元資本,他們是最早一批在中國做風險投資的。現在回顧起來,我們錯過了 07 年到 09 年間最大的一個創業板紅利,或者那個時代應該叫 Pre-IPO 的紅利。那個階段,大量的人民幣基金集中在 PE 的這個階段,這十年裡頭如果能夠分成三段的話,這是第一段。

往後就進入了中國人民幣基金投 VC 的階段,美元人民幣之間的競爭就開始了。到最近的兩三年,又進入了機構之間合作越來越多的一個階段,比如我們現在投一個項目往往都是兩三個基金在聯合投資,我是喜歡這樣的環境,第一跟我們分享的理念是一致的,每一個機構都有它自己獨特的一些資源,尤其對於早期項目來講,多幾個機構去對同一個項目服務,這個項目的成功率也更高,所以大家在市場上的友好合作越來越多我覺得是好事

問:您在跟 LP 打交道的過程當中,分享投資如何說服 LP 提供資金?

崔:我們個人 LP 比例比較多,最主要一點還是基於對我們團隊的信任。開個玩笑的話,有的朋友是這麼說我們的「這幾個人人不笨,又挺勤奮的,總歸是能做成事的」,早期的時候 LP 就是這麼評價的,因為投資本身是需要智力的,不能太笨也不能懶。

另外我們幾個核心合伙人也經歷了十年的成長,到最近的幾年我們開始從一個產品的角度來思考新的一期基金。從一支基金來講,要有明確的投資策略、明確的選擇、明確的平台型的項目來源。

問:對創投服務於產業升級您怎麼看?創投應該如何更好地服務於產業升級?

崔:創投的存在就是服務於產業升級,我們投資一些創新的項目,所有的行業的進步,或者說經濟的進步,都是各個點上的創新所推動的,所以投資天然的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以及各個產業的發展,它本身就是自然的。

只要做好投資這件事,就一定會服務產業升級,怎麼樣能夠把投資這件事情做得更好,我覺得就是聚焦。比如說我們現在做這個事情,整個團隊所有的研究都在深入一個一個領域裡面,這個過程中對產業的理解會更深更透,這時候去選擇項目,自然就會把精力集中在那些能促進產業發展的點上,這些項目必然具備更大的商業價值。

我們有一個說法,VC 也好,PE也好,其實投資人在做一件什麼事呢,就是資源配置,國家在通過計劃、財稅做資源配置,那我們市場化的基金其實也在盡自己一點點的力量把社會資源配置做的效率更高一點。

「一級市場投資風雲人物」是 FellowPlus 原創欄目之一,聚焦一級市場投資人物,有深度,有溫度。

關於我們:

FellowPlus 是中國新興的一級市場研究諮詢機構。我們通過對一級市場的大數據分析,幫助投資者優化資產配置。我們的業務涵蓋一級市場數據整合與分析、挖掘創投領域的優秀管理人、資產管理與增值服務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ellowPlus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FellowPlus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