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北京超前開展PM1研究性監測 專家稱對健康和環境影響更大

北京超前開展PM1研究性監測 專家稱對健康和環境影響更大

9月6日,參加政務開放日活動的30位市民代表走進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新京報記者 浦峰 鄧琦 攝

  專家稱PM1比PM2.5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影響更大

新京報訊 (記者鄧琦)如今市民都很關心,北京今兒個天氣怎麼樣?PM2.5家喻戶曉,但PM2.5究竟是如何監測的?昨日,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來參加政務開放日活動的30位市民代表。大家參觀了大氣綜合觀測實驗室、空氣質量會商大廳等地,了解監測人員如何「追蹤」影響北京空氣的每一項污染物。據介紹,北京目前已經開展對PM1的研究性監測。

  北京空氣質量改善趨勢一目了然

在監測中心展廳,一幅「2013-2017年北京市大氣PM2.5日組分構成圖」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該圖詳細記錄從2013年1月1日到今年7月初每一天PM2.5濃度以及組成成分。

2013年是北京市正式開展PM2.5監測的第一年,也是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新國標」的第一年。隨後,北京建立起35個大氣環境監測站,並對外實時發布數據。

四年多來,該柱狀統計圖上顯示北京PM2.5的「山峰」高度越來越低,市民代表陳女士看了很滿意,作為北京建築大學的環境學科老師,她拍了好幾張照片,「我要把照片帶回學校,上課的時候告訴學生們北京的空氣質量在實實在在地轉好。」她說。

  3年發布54次空氣重污染預警

在大氣綜合觀測實驗室,工作人員介紹,北京發布的各項大氣污染物在這裡全部都有實時監測,並且監測中心已經超前地開展了PM1的研究性監測。PM1,即一種比PM2.5還小的顆粒物。

「今天北京的空氣質量非常好。我們所在的監測點目前PM1濃度為10微克/立方米,PM2.5濃度為14微克/立方米。」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對北京PM2.5的來源解析研究,摸清了PM2.5的成分和來源,有力支撐了北京大氣污染防治和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在空氣重污染預報方面,從2014年至2016年,監測中心支撐北京市發布空氣重污染預警54次107天,對重污染過程識別率及啟動率均在90%以上。監測中心的環境監測展廳2007年起對社會公眾開放,10年來接待各類公眾參觀上萬人次,其中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兩歲半。

  ■ 釋疑

  何為PM1?

PM1,是一種比PM2.5小的顆粒物。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所以,PM2.5中,也包含了PM1。

環保專家彭應登介紹,PM1的主要來源是工業生產、日常生活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比如天然氣燃燒等等,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PM1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由於顆粒小,能進入人體的肺泡,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所以,研究PM1,具有典型意義。

其次,彭應登說,在PM2.5中,PM1約佔一半,隨著PM2.5監測和研究的深入,將來PM2.5達標後,就需要關注PM1。北京開展針對PM1的研究性監測,跟國際同步。另外,也為將來的監測積累數據,具有示範性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