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敦刻爾克告訴你,如何將一個人盡皆知的結局演繹出不一樣的色彩

敦刻爾克告訴你,如何將一個人盡皆知的結局演繹出不一樣的色彩

9月1日,不僅是開學的日子,也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戰爭片《敦刻爾克》在中國上映的日期。想必很多同學都在周末或是平時抽空去電影院觀影了,小編也不例外。看完107分鐘的影片,小編也是感慨頗多,想向大家強烈推薦這部特別的戰爭片。(以下有輕微劇透,介意者慎點~)

《敦刻爾克》改編自1940年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德軍採用了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將軍的「曼施坦因計劃」,德軍的裝甲部隊出其不意地越過被認為不可跨越的阿登山區,將40萬英法盟軍圍困於與英國隔海相望的敦刻爾克海灘之上。面對敵軍的步步緊逼,十萬火急下,英國政府軍調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一起來營救軍隊。最終,軍民齊心協力,近33萬英法聯軍完成了大撤退,遠遠超出丘吉爾的預計,成為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敦刻爾克告訴你,如何將一個人盡皆知的結局演繹出不一樣的色彩

影片分海陸空三條故事線:陸軍士兵湯米從防波堤到英國而經歷的九死一生的一周;英國「月光石號」的平民船長道森從英國出發去營救士兵而駛過的驚險的一天;英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法里爾為撤退運輸船隻護航而在空中作戰的激烈對抗的一小時。你會發現,三條線的三個主角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而且全片都沒有出現希特勒、丘吉爾這些大人物,就連丘吉爾那著名的演講也是通過湯米的朗讀呈現的。這看起來很稀奇古怪,而小編則認為這恰恰體現了諾蘭高超的導演藝術。

敦刻爾克告訴你,如何將一個人盡皆知的結局演繹出不一樣的色彩

敦刻爾克是二戰著名的故事,一直為很多人津津樂道,但是很少被搬上熒幕,其原因可能在於兩個方面:第一,大撤退缺少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等戰爭片的重要元素;第二,敦刻爾克就如同中國的長征,雖然過程坎坷,但是結果卻是人人皆知的,這也給導演帶來極大的挑戰。如何才能避免拍成平鋪直敘的紀錄片而且還需要調動起觀眾的觀影興趣,是擺在諾蘭導演面前的重要問題。看完影片的小編覺得導演近乎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不把撤退美化成歷史奇蹟,而是通過呈現每一個經歷者的不安感和求生的焦慮與渴望,這是諾蘭給出的答案,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關鍵。導演放棄了上帝視角,而是將每一個不起眼的經歷者的直觀感受呈現給觀眾,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與每一個小人物共同呼吸,為他們的命運擔憂,全然忘了最終的圓滿結局。諾蘭沒有煽動任何的情緒,一切都是點到為止,留給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也是忠於歷史的體現。

敦刻爾克告訴你,如何將一個人盡皆知的結局演繹出不一樣的色彩

說了這麼多,不如馬上去電影院觀影吧!相信《敦刻爾克》不僅會帶給你一個關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全新視角,而且也會讓你對影片中的那些即使身處困境但仍閃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們肅然起敬。《敦刻爾克》,註定是2017年不可多得的佳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