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瞎侃歷史之儒家的致命傷

瞎侃歷史之儒家的致命傷

曾經看過一本書,其中有文懷沙對於秦始皇的評價:「功勛蓋世,罪惡滔天。」文老的平仄用得極好,平平仄仄對仄仄平平,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對帝王的功過如此概況,不失為一種狡猾和聰明。事實是我曾將這幅對聯奉為圭臬,並很得意地講給祖父聽,祖父卻說這老傢伙是個大滑頭。

文懷沙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從來都不只是專業的歷史學者或者小眾的事。偉人做的事可以影響歷史的進程。但作為一個普通人,說幾句話調侃一下那些所謂左右日月乾坤的帝王,可能只是為了滿足阿Q式意淫的需要,無論要不要付出任何代價,都是很好玩的。

南懷瑾說:「聖人征服自己,不征服天下,也不征服任何人。英雄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每個英雄都被女人征服了。」而內聖外王要追求二者的統一,既做聖人又做英雄。這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句非常不恭敬的話:「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婊子和牌坊能夠兼得嗎?孟子作為一個聖人,他認為「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這是他理性思考的結果,但再理性的人,即使是聖賢,也有感性的時候。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其實是非常感性的,就像孟子不相信武王伐紂「流血漂櫓」的記載一樣。

南懷瑾

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體,內聖是不能當婊子,外王是要立牌坊。這樣看來,內聖和外王是統一的,沒有矛盾,然而問題的根本出在「聖」和「王」在現實中不可能完全統一。對內和對外從來就不可能統一,對自己怎麼樣和對別人怎麼樣能一樣嗎?儒家的理想是想讓人人都能像對待自己那樣對待別人,然而同樣是儒家的仁愛理論卻指出,人的愛是有差別的,人是有私心的。這一點從儒墨之爭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因為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感性和理性的衝突,造成了儒家思想的致命傷。這種矛盾與衝突,在儒家內部沒有充分地認知,而作為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則在一開始就察覺到了。

然而老子同樣沒有把所有的矛盾與衝突化解掉,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這種矛盾和衝突是互生共存的關係,就是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反過來,由萬物推向道,說萬物就等同於道,那就錯了。上帝可以創造萬物,但萬物加起來卻不等同於上帝。所以,即便是「三才」之一的人,距離道本身還是差得太遠。人類試圖找到一個永恆的平衡點,將對立的矛盾統一得剛剛好,多麼幼稚的想法!

學好孔孟

南懷瑾在《禪話》中舉了善慧大士的例子,他說:「我們由於傅大士的賣妻子,集資財,作布施的故事,便可了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事難兩全的道理。世間法以富貴功名為極致,所以『洪範』五福,富居其一。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為成就,所以佛學以般若解脫為依歸。但作法施(慧學的施捨)者,又非資財而不辦,自古至今,從事宗教與學術思想者,莫不因此困厄而寂寞終身,否則,必依賴於權勢和財力,方能施行其道。」

所以說古今中外,無論是誰想建立一套沒有絲毫矛盾的理論都是不可能的。多少大智慧者都是犯了這個錯誤,就像追求永動機一樣。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明確一個方向,那就是到底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還是孟子說過:「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作為一個藝術家,木心知道怎麼向孟子學習,他說,我養我浩然之氣,這股氣要用在藝術上,不可敗泄在生活、人際關係上。現代人的失敗,就在於不肯犧牲:「來美國十一年半,我眼睜睜看了許多人跌下去——就是不肯犧牲世俗的虛榮心,和生活的實利心。既虛榮入骨,又實利成癖,算盤打得太精:高雅、低俗兩不誤,藝術、人生雙豐收。生活沒有這麼便宜的。」

木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鵷雛先生 的精彩文章:

魯迅曾為何事跟豬打架

TAG:鵷雛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