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立群講解《王宗岳太極拳論》

李立群講解《王宗岳太極拳論》

李立群先生(1925——2013年),中國武術八段,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上海鑒泉太極拳社首屆秘書長。原上海徐匯工人體育場場長,第一屆上海氣功師協會會長、中國倒步返回氣功國際研究會會長、香港國際氣功學會顧問,美國吳式太極拳協會名譽會長、美國中美太極氣功協會名譽顧問、澳大利亞太極氣功學院名譽院長、英國太極氣功協會名譽會長、英國西敏寺大學太極氣功協會名譽會長。氣功和太極拳著作頗豐,《太極拳慢架》、《太極拳快拳附用法》、《太極刀與雙刀》、《太極劍:乾坤劍、七星劍兩路》、《太極槍:24槍、13槍兩路》、《太極推手匯篇》等。 二十餘次獲邀出訪美國、香港、澳大利亞、日本、英國,治病講課授拳受到熱烈歡迎。任場長時被授中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中華總工會體育開拓者獎;被日本稱為現代中國氣功名人,收列名人錄;收列《中國專家人才庫》(人民日報),收列畫冊《共和國專家》(人民畫報)。

(下文是李立群先生在2004年5月澳大利亞悉尼市開辦太極拳經班時的講稿主體部分。由李申光老師整理)

(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這段是太極拳名稱的來由。太極乃大道,拳乃小道。太極拳的命名,乃大道存於小道之道。老子《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練太極拳要按太極之大道去做,義至精,法至嚴,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要求。太極圖,外是圓形,內含兩條魚形組成,一陰一陽,陰魚有陽的眼睛,陽魚有陰的眼睛,動時開,靜時合,時開時合,循環不息,周而復始,生生不已。練太極拳時,外采天地宇宙之大氣,內煉臟腑中和之氣,達到「天人合一」,頤享天年。

練太極拳應做到:

1. 圓形:天地無限大,充滿太極氣,人的小天地,中和之氣充滿四肢百骸,都須在鬆柔圓形中流通。打拳時手腳屈伸舒展,都須在鬆柔和圓形中進行。

2.雙魚形,分陰陽:動則為陽,靜則為陰,打拳時必須虛實分明(實為陽,虛為陰)。

3.魚眼: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謂,也是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過程,都是慢慢的、逐步的、徐徐地進行的過程。打拳時,必須「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虛中含實,實中有虛,無論前進、後退、上下、左右的活動,都是由點到面,由面到點滾動行進的過程。

4.陰陽平衡:在陰陽變化中都有一個平衡點。動則伸展,靜則收縮時,都要有個平衡點,都要有中定勁。使外采內練之氣積聚之,升華之,人的精氣神更加充盈、豐沛,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生生不已。

(二)「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無論在練太極拳和推手的過程中,「過」與「不及」都不可取。練拳時,屈伸超過重心,失去中定勁,此謂「過」;屈伸未及重心,此謂「不及」。推手時,始終要維持自己的中定勁,在長期練習拳架中,體會中定勁,「過」與「不及」,這種磨合期很長,也會反反覆復,然後才能在雙人互相推搡進程中,保持中定勁。因為,推手的目的,保持自己的中定,再去破壞對方的中定。推手時不能主觀,只憑想像,而要通過聽勁,聽清對方動靜,對方伸拳,我則屈臂,對方屈臂,我則伸拳,緊密相連,悉心相隨,勿要「過」和「不及」,保持自己中定,此謂不丟不頂。

(三)「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推手時,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攻防都是如此。你剛勁壓來,你實我虛,走而避之,但不是逃,是把對方的剛勁引開,使之落空,這叫「引進落空」;同時,彼勁被我引開時,處於不利環境勢頭,此謂「」背勢」,彼虛我實,就用黏勁加沉勁,使彼攻不能攻,退又退不了,處於完全被動之勢,我乘機發放,彼無不應招而倒。此謂「走即黏,黏即走」,黏走相生之道也。也是剛柔相濟,以柔克剛之道。推手中非常重要的原則。

(四)「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雙方推手時動作的快慢,不應自定,而以松靜手臂相接,雙方心靜才能洞察秋毫;彼「動急」,動作急促,我則快捷回應,跟彼速度走,但仍然保持心靜,「急應」並不是亂,而是緊密相連;對方「動緩」,動作緩慢,我則緩緩相隨,不離不丟。彼即使變化很多,我則方寸不亂,心靜體松。「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也即捨己從人,沾連黏隨,不丟不頂之理不變。彼想從多變使我亂,我則從多變中以靜制亂,此也「捨己從人」之謂也。

(五)「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1. 「著熟」:套路中的每個式子,叫招數,也叫「著」;「熟」,一定要熟,才能生巧。就是太極拳中每個式子中的攻防用法,練得滾瓜爛熟,怎麼攻,怎麼防,其中變化要點,不是想就能用上,所以練架子很重要。吳鑒泉宗師強調練架子,要三年練一萬遍,要定質、定量、定時地練,不能馬虎,非常嚴格,明師出高徒,必須勤學苦練。

「著熟」要看下列幾點:

(1)靈活:動作都非常熟練,每招都走弧線圓形;(2)松靜:柔而不懈,緊而不僵,外松內靜,外柔內沉;(3)連貫:綿綿不斷,勁斷意不斷,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4)完整: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剛柔相濟,內外相合。

2. 「漸悟懂勁」:要在「著熟」的基礎上,一點點一滴滴的匯流成川,還要不斷實踐,不斷回顧,再實踐,再總結,理論上能貫通,實踐上行得通。這是懂自己的勁,叫「知己」;再在推手過程中,了解對手的勁,運用聽勁的手段,了解對手變化,這叫「知人」。

怎樣達到「知己知人」的懂勁,有幾步功夫要做的:

(1) 「沾」:像用手上汗水把桌上的紙沾起來一樣,用自己的手敷在對方活動著的肢體上,手上份量的輕重隨對方的反應而定,把對方的勁力引出來。

(2)「連」:與對方或不動、或變動的路線,要綿綿不斷連著,不能斷開。

(3)「黏」:與對方纏繞一起,使其進不能攻,守也守不住,完全控制權在我手裡。

(4)「隨」: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洞察秋毫,彼微動我已先動,處於我順人背的位置。

(5)「不丟不頂」:彼實我虛,彼虛我實,走黏相隨,黏走相生。

(6)「聽勁」:用沾、連、黏、隨、不丟不頂的推手方法,獲得對方信息,迅速作出判斷,自然而然地作出正確反應。

知己知人方謂懂勁。懂勁也有一個成長過程。

3. 「階及神明」:在知己知人的功夫逐步提升,像爬台階爬到頂端的神明階段,獲得對方信息,形成自然的條件反射,從而打到為所欲為的階段,這是鍛煉者通過長期修鍊和磨合,才把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和摔、跌、踢、拿巧妙地和丹田氣結合為一體,順意地、隨便地融合在一起,達到為所欲為的神明階段。有的高手,身挨之處,碰之就走,「看是無手,到處是手」。從著熟漸悟懂勁,到神明階段是功到自然成的結果,是長期實踐、總結、再總結的結晶。往往這些技術高手也是長壽老人,像吳式太極拳的馬岳梁、吳圖南、楊禹廷、江長風等世紀老人,也都是技術高手。

(六)「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這是進一步強調,要「階及神明」,必須持之以恆,定量、定質、定時地練拳和推手,還要上升到理論進行研究,那麼有朝一日,啊,原來是這樣!突然受到啟發而豁然貫通。也須還會出現再次、屢次的豁然貫通!此即「漸悟」之謂也。有人問要多久才能豁然貫通?我想因人而異。看你付出多少?總之師父帶進門,修練在自身。但這點是肯定的,勤於耕耘的你,對提升身體素質,提升對問題辯證認識,提升快樂人生的境界是毫無疑問的。怪不得古人亦云:「思而不學則怠,學而不思則妄」。

(七)「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虛」是相對「實」而言。「虛領頂勁」就是說用意念想到頭頂百會穴,而不是用力向上頂勁。用意向上頂,把脊椎拎直,身體容易中正,同時吸氣,小腹內收,肺部擴張;然後,做「氣沉丹田」,就是意念引氣下沉,同時漸漸呼氣,小腹外實,注意肚臍下部外實,臍下三寸乃氣海穴。太極拳和其他內家拳都是這個特點,逆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意念淡淡,內氣充盈。無論在練拳和推手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日常生活中,也應貫徹這個要求,逐步形成回歸自然。這是如何配合後天呼吸和先天呼吸達至一致的訣竅。

(八)「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能貫徹「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要求,就能達到脊椎伸直,置於中正。所謂中正,無論形體在上下、左右、前後的弧線運動中都應保持不偏不倚,走架、推手、練刀、練槍都應中正。斜線的如斜飛式、下勢,都應維持斜中寓正。吳式太極拳講究斜中寓正,如摟膝拗步、倒攆猴前伸的上身,雖有點前傾,但不能過,過則失去中正,由頭頂至後腳跟是一條直線。「忽隱忽現」,我理解為這是氣宜鼓盪的具體作用,對方出勁攻到己方時,首先接勁黏住,讓對方的勁似打在棉花上;繼而,用沉勁,即用鼓盪勁,轉一小圈,由虛轉實,我順人背之勢也。前叫「忽隱」,後為「忽現」。如對方接勁反攻,我則內部鼓盪再化成忽隱忽現矣。高手在推手時,對方摸不到他的勁,有若無,實若虛,若虛若實,無所適從。

下面舉幾個例子:

1.「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對方在左面(或掌或拳、或胸或肩)攻來,我則用左方接之,接時不與硬頂而是虛而化之,黏之;對手若在右方攻來,我則用右方迎之,柔而走之,黏之。關鍵在於聽勁,獲得信息,用虛而化之的方法處理,不能硬頂與之對抗。硬頂,總之叫雙重,虛而化之,走而黏之才是以柔制剛的辦法。

2.「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對方往上方進攻,我用虛勁接之,繼而往更高方向引之,引得比對方的位置略高,對方會離地漂浮而起,此謂拔根;對方若向下進攻,我則隨其勁下沉,用沉勁下采,採得更深,意也隨之,使對方有落空感,如落深淵。

3.「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對方若向我直進猛攻,我則順勢往後引長,讓其勁落空,然後再加上采勁反攻;如對方見勢不妙,欲有所反應,彼未動我先動,或用胸、或用肩、或用手、或用腿,緊貼其身進逼,無不應聲而倒,或跌出之。這是左右、上下、前進、後退的攻守,以柔制剛的方法,都是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的具體表現,由於遵重捨己從人,出現得機得勢的效果。自己體會忽隱忽現的本能,須長期摸索而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謙虛、謹慎、寬容地對待對手,在切磋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才能在各自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九)「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這是專指推手中的聽勁而言,高度靈敏,判斷正確,反應果斷。所謂高手,能取得勝利,都是由於聽勁。一片羽毛多麼輕,一支蠅蟲多麼小,他們落到太極拳高手身體的任何部位,都能感應到,而採取相應措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進一步談,我能感應到對方的進攻任何動態,相反對方卻不能掌握我的攻防狀態,因此,當對方加在我身上的力,我可以化而走之,我這樣做是順勢而為,我順他則處於背勢,他完全被動也。還有二人推手時,高手往往很松很柔,不露勁,使對手無從下手,處於彷徨狀態,攻防都無所適從。活用聽勁,高手往往能洞察對方秋毫,從而順勢攻之,所以無往不勝也。

(十)「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中國拳術流派眾多,姿式雖是不同,但它們共同點都是強欺弱,大欺小,手腳快捷者打手腳慢挪者,這些都是利用自然的本能,非是拳術的技巧。

(十一)「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四兩撥千斤」,是一個生動的形象比喻,是講小力可以勝大力,弱者可勝強壯者的意思。例如耄耋者,乃七八十歲的老人,一般都是身手遲鈍,體質比較衰弱。卻偏偏能抵擋一些年壯的人圍攻。這例說明年輕力壯,攻擊快捷,碰到太極技巧高明的老人,也不能取到便宜了。為什麼呢?因為「偏沉則隨」,造詣深的太極拳老人,形象鬆柔,立身中正,像一根秤一樣,上盤鬆柔,下盤像車輪,對手的來力,實則虛之,黏之,下盤的腰胯像車輪一樣隨勢旋轉,這叫得機得勢,對方無不應聲而倒。雙重則滯」就是對方強力來攻,我用強大的實力頂抗,由於頂抗,雙腳雙重,下部僵硬,動彈不得,這謂之「滯」。現在我們看到的所謂太極推手比賽就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強勝弱,大勝小容易,用力而已。小勝大,弱勝強,要高深的功夫,高明的技巧才能做到。

(十二)「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這段重點突出雙重之病,進一步進行探討矣。人的本能,當對手進攻時,本能予以頂抗,這時由於緊張,全身已經僵硬,包括下盤即腰胯已被自己鎖住,以實對實,就是雙重,結果對方比你力大壯實,你就被人制服。平常可能講得很多,不能頂,頂了就是雙重,但一碰到實處,就只會硬頂,硬頂不用技巧,硬碰硬,就是雙重。那怎麼辦呢?就是要分辨陰陽,硬攻我者為陽,我則用陰的辦法,陰者為虛、為蓄、為輕,我冷靜地用輕的手法,他快我也快,他慢我也慢接之,黏之,附著來力,確定走(他實我虛)的方向,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進或退,擇而走之;他變我則隨之,虛實互變,陰陽相濟,開中有變,變化萬端,變不利為有利。這裡再重覆一遍。關鍵:須知陰陽,陰中要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不丟不頂。緊張,也是個重要問題,由多實踐、多磨合,再分析、再研究,「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首先在陰陽上分析不清,多磨合,更上一層樓,信心來自於技巧熟練,信心來自於經驗,當然至高層次,一定要肯於落力,在練拳方面,在推手方面,體用結合,都會上一層次。

(十三)「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知己知人的功夫,達到懂勁後,沾黏連隨、不丟不頂,越練越熟而生巧,以致從心所欲,為所欲為。鍛練是最重要的環節,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總結,實踐中聽勁更加精細,搭手即知對手功力、勁力大小、長短、快慢,甚至呼吸,不假思索作出反應。

(十四)「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推手是近身搏鬥的武藝,奧妙精深,是一項順從客觀實際,作出切實反應的技巧,叫捨己從人,顧名思義,放棄自己的主觀,跟隨客觀實際,作出切實反應的技藝。但是很多人在推手中,往往都是自作主張、自以為是,千篇一律地以自己固定手法去對待,以致被動。縱觀國內外很多推手比賽、或是公園內的友誼比試中,硬頂硬撞,全是力量比拼,太極精神蕩然無存,足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論點是多麼精確、多麼必要。今天讀之,尤為必要,尤為清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太極拳中「推不動,拉不動,壓不垮,擠不著,搖不散」?
孫祿堂淺談太極拳習練的經驗
王戰軍:太極套路沒用,要先練內功,才能實戰
太極拳髕骨練之"雙龍戲珠」
A股重磅利好消息:金運激光 用友網路 太極股份 亨通光電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