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生資助取得重大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生資助取得重大成效

■聚焦教育部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促進公平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是促進公平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歷經五年砥礪奮進,我國學生資助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

一、學生資助制度日趨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進一步建立健全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提升教育公平保障水平。

(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公平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為切實解決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問題,黨和政府以問題為導向,主動傾聽人民呼聲,積極回應人民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分別作重要批示,先後到農村、到學校、到群眾中看望貧困家庭,看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務院多次召開常務會議研究相關工作。劉延東副總理代表政府向13億人民作出莊嚴承諾,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國家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不會改變,扶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措施不會改變,保障「每一個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承諾不會改變。

(二)資助體系日臻完善

五年來,財政、教育等部門全面落實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從國情出發,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我國學生資助制度建設。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不完整逐步走向完善,資助項目從少到多,資助面從窄到寬,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即所有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五年奮進,形成了最好的資助制度安排,充分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在學前教育階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獎補」的原則實施政府資助,幼兒園和社會積极參与;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學生學雜費,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在普通高中教育階段,以國家助學金、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雜費、地方政府資助為主,學校資助和社會積极參与;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以免學費、國家助學金為主,學校資助、社會資助和頂崗實習為補充;在高等教育階段,實施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學費減免、補償代償、勤工助學和綠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資助體系。

(三)「三位一體」資助格局基本穩定

2012年以來,國家強化政府職責,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職能作用,凸顯政府在促進社會公益事業上的基礎性保障作用。各級各類學校按照國家明確要求,加大學生資助經費投入,從事業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學生資助。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積極捐資助學,成為我國學生資助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經多年發展,我國逐步形成了以財政投入為主,學校和社會資金為重要補充的經費籌措渠道,構建了政府主導、學校社會廣泛參與的「三位一體」資助格局。

其中,財政資金重點解決全局問題、一般性問題,學校資金和社會資金重點解決局部問題、特殊問題。在政府織密織牢學生資助兜底網的基礎上,學校和社會進一步織細補牢兜底網,在功能上實現了無縫對接。任何一名學生,只要家庭經濟困難,不管是長期性經濟困難,還是臨時性、突發性經濟困難,都能享受得到相應資助,確保了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政策目標上實現了「應助盡助」。

(四)資助內涵不斷發展豐富

五年來,學生資助內涵不斷發展豐富,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資助之路。

發展形成了「普惠、助困、獎優、引導」複合型體系結構。「普惠」以免學費為主,體現了公益性;「助困」以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困難補助等為主,體現了公平性;「獎優」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和校內獎學金為主,體現了激勵性;「引導」以基層就業國家資助、應徵入伍服兵役國家資助、師範生免費教育為主,體現了倡導性。

發展形成了經濟資助與體質改善相結合的資助方式。在提供直接經濟幫助的基礎上,我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著力解決貧困地區學生在校吃不上熱飯,甚至餓著肚子上學的現象,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貧困地區青少年學生身體素質的高度重視,表明了國家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戰略部署。

發展形成了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的資助理念。多年來,教育系統深入研究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終價值體現,逐步發展形成了「資助育人」理念。圍繞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學生資助逐步構建了「扶困助學─立德樹人─唱響中國夢」這一新的資助內涵。「資助育人」實踐以學生資助為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受助學生的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實現了從經濟型資助到發展型資助的重大創新發展。

(五)政府「一管到底」的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五年來,為落實國家資助政策,教育、財政等部門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切實推進包括機構隊伍、經費保障、機制建設等在內的工作保障體系,教育機會平等的保障能力前所未有。

一是建立起了中央、省、地、縣、校五級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和隊伍,覆蓋了全國所有地區和學校。同時,逐步形成了由教育、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監督機制。

二是建立起了中央、省、地、縣四級財政資金分擔機制,按照學校隸屬關係、經濟發展程度、教育層次等因素實行資金合理分擔。

三是建立起了精準資助、資助育人、資助宣傳、績效考評、監督檢查和集中發放等一系列工作機制。

資助工作體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確保了學生資助工作依法推進、公平公正。只要家庭經濟困難,無論在哪個地方,無論在哪個學段,無論在哪所學校,都能找得到組織,都能享受得到相應的資助政策;只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奮學習,從幼兒園一直到博士畢業全程都有政府的資助保駕護航,政府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二、學生資助取得重大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力度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學生資助規模不斷擴大,數以千萬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資助政策幫助下順利入學,完成學業,學生資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

(一)資助學生累計超過4億人次,年均增幅2.05%

2012年至2016年,全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職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階段學生(幼兒)4.25億人次(不含義務教育免費教科書和營養膳食補助,下同)。年資助學生(幼兒)從2012年的8413.84萬人次,增加至2016年的9126.14萬人次,增長了8.47%,年均增幅2.05%。

(二)資助總金額累計近7000億元,年均增幅10.66%

2012年至2016年,各教育階段全國累計資助資金總額6981.52億元。年資助金額從2012年的1126.08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1688.76億元,增長了49.97%,年均增幅10.66%。

其中:

學前教育,共資助幼兒2231.40萬人次,資助金額238.99億元。

義務教育,共有7730.09萬名學生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補助,資助金額855.81億元。

普通高中,共資助學生4226.91萬人次,資助金額622.85億元。

中等職業教育,共資助學生8269.30萬人次,資助金額1621.24億元。

高等教育,共資助學生20054.42萬人次,資助金額3642.62億元。

(三)財政投入累計超過4700億元,年均增幅7.69%

2012年至2016年,各教育階段財政投入學生資助資金達4780.61億元,占資助總額的68.48%。其中,中央財政達2506.78億元,占財政投入的52.44%;地方財政達2273.84億元,占財政投入的47.56%。

年財政投入資金從2012年的824.74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109.16億元,增長了34.49%,年均增幅7.69%。其中,中央財政年投入資金從2012年的422.10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579.20億元,增長了37.22%,年均增幅8.23%;地方財政年投入資金從2012年的402.64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529.96億元,增長了31.62%,年均增幅7.11%。

按學段分,財政投入占同學段資助總額的比例分別為:學前教育96.13%,義務教育100%,普通高中88.04%,中職教育81.34%,高等教育50.19%。

(四)學校和社會投入累計達到2200億元,年均增幅17.77%

2012年至2016年,學校從事業收入中安排的資助資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助的資助資金以及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等資金累計2200.90億元,占資助總額的31.52%。年資金投入從2012年的301.33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579.59億元,增長了92.34%,年均增幅17.77%。

其中,全國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948.93億元,占資助總金額的13.59%。年發放貸款由2012年的149.03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263.21億元,增長了76.62%,年均增幅15.28%。

三、學生資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愈加明顯

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總體規模較大,全國平均比例超過20%(各學段存在差異),西部地區達到30%。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實施,解決了這一數以千萬計的困難群體的上學問題。實踐表明,隨著資助政策的實施,學生資助對全面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推進脫貧攻堅、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推進作用愈加明顯。

(一)促進教育事業發展

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實施,推動改變了貧困地區、農村地區落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面貌,幫助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並完成學業,極大地促進了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為加快我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大國、人力資源強國的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提高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國家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補助」的原則,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兒童順利接受適齡教育。政策的實施對提高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產生了積極影響。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從2012年的64.5%快速提高到2016年的77.4%。

2.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

「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有力推動了義務教育的發展,進一步鞏固了「普九」成果。2012年至2016年,小學凈入學率保持在99.7%以上;初中毛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2016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4%。

3.促進了高中教育階段發展

高中階段資助政策的實施,特別是中職教育資助政策已覆蓋超過90%的學生,切實減輕了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為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2012年以來,在中等職業教育生源總量下降的情況下,中職教育招生規模保持了相對穩定。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2012年的85%提高到2016年的87.5%。

4.推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

高等教育學生資助體系的建立健全,有力保障了考入高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特別是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為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規模從2012年2391.32萬人發展到2016年的2695.84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30%增加到2016年的42.7%。

(二)推進脫貧攻堅

學生資助是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學問題的根本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教育、財政等部門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部署,將建檔立卡學生作為重點資助對象全部納入資助範圍,確保「一個都不少」,同時給予最高檔次的資助標準。部分地區和學校專門針對建檔立卡學生制定了專項資助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建檔立卡學生資助力度。貧困家庭教育支出負擔明顯減輕。資助政策的實施,有力保障了貧困家庭子女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享有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機會,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優化人才結構

國家資助政策的實施,激勵了一大批貧困學子成長成才,培育了一大批優秀學生投身農村教育和國防建設,紮根基層和艱苦行業,在引導高素質人才流向國家人才緊缺行業和地區作出了巨大貢獻。

1.激勵優秀師範生服務農村基礎教育

師範生免費教育與補助,激勵了一大批優秀學子投身農村基礎教育。2012年至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南大學等6所中央部屬師範院校累計培養了近4萬名優秀師範生。各地也積極建立相應政策,鼓勵地方院校師範生赴農村地區從事教學工作。

2.引導高層次人才紮根國家基層建設和艱苦行業

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政策的實施,對引導高校畢業生調整就業心理,解決就業「下不去」的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對滿足基層用人單位高層次人才需求,特別是貧困邊遠地區、中西部地區縣級及以下基層單位和農、林、地、礦、油等艱苦行業生產第一線的人才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促進了人才結構協調發展。2012年至2016年,國家投入30.65億元,引導了28.46萬名大學畢業生投身基層。

3.吸引高學歷人才投身國防建設

改善兵源質量是國家的重大部署,在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等資助政策的激勵下,廣大高等學校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應徵入伍,我國義務兵兵源質量不斷改善,加快了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2012年至2016年,國家投入53.95億元,鼓勵了42.53萬名大學生應徵入伍。

(四)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五年來,我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職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生(幼兒)超過4億人次,資助金額近7000億元。經濟困難家庭子女上學減負效果十分明顯。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在多種措施的幫扶下,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上學資助力度接近100%。

無數面臨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子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幫助與激勵下,進入學校,奮發學習,重新獲得發展自我、改變命運、阻斷家庭貧困代際傳遞的機會。這是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制度設計,不僅讓數以千萬計的貧困家庭子女共享社會發展成果,贏得人生出彩的機會,更讓廣大人民群眾親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經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已經建立起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但也存在學生資助法治建設相對滯後、資助精準化水平不高、資助育人機制尚不成熟等問題,下一步將著重給予推進。

(一)全面推進學生資助法治化建設

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據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資助法律法規體系,使學生資助擁有一套科學公正、系統完備、操作性強的制度與程序,形成政府依法履職、部門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資助、學生依法受助的權利和義務對等統一的健康發展格局。推進資助立法,明確政府、資助管理機構、學校、銀行、學生等主體的相應法律責任,明確學生資助經費保障責任。

(二)進一步提升學生資助精準化水平

全面推進精準資助機制建設,實現資助對象、資助標準、資金分配、資金髮放「四個精準」的目標。綜合應用大數據分析,探索建立量化評估指標體系,對受助對象進行科學評估和準確認定;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合理確定資助標準;根據不同個體的受助需求,實行差異化資助,進行精準幫扶;優化資助資金分配方式,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改革和完善資助資金髮放機制。

(三)著力健全和完善資助育人機制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資助文化建設,深入推進資助育人。構建資助育人機制,明確資助育人工作的途徑載體、職責分工、經費保障等,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打造資助育人平台,針對不同群體、不同需求,為受助學生創造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資助育人模式;豐富資助育人內容,抓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兩項能力」,加強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三項教育」。

來源:教育部網站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7日第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家人共進晚餐價值不止於溫馨
校長親筆信透著溫情和善意
雲課程促進教育公平
堅守解剖教學一線的「最美教師」
校園「共享」不能淪為噱頭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