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城市變遷的深層邏輯和重要方向

城市變遷的深層邏輯和重要方向

觀點提示

城市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具體實現,以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指導,綜合建構城市命運共同體,對我國城市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構成,具有多方面的意義與價值。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國正在快速進入城市型社會。城市社會是人類實踐的選擇、文明發展的方向,但反思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城市發展的歷程,城市社會的建構一直遭遇諸多深層次問題。以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指導,綜合建構城市命運共同體,對我國城市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具體實現,是城市變遷的深層邏輯和重要方向。城市的存在與發展,既需要資源、人口、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異質性和多樣性,又需要行為、秩序、規則等共同性。在文明多樣性與文明共同性的統一中,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是日益成為一種自覺的城市命運共同體。

城市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現

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中提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本質在於追求自身利益、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其他主體的利益與發展。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也是城市社會的重要發展趨勢。在文明的早期,面對動蕩不定的環境,人們往往會傾向於把城市作為實現安全與生存的相對封閉、孤立的空間看待。在今天這樣一個多極化、全球化的時代,人們則更多地把城市作為一個可以更便捷地進行交換、交往、競爭、合作以及一個不斷聚集和生成創新與發展機會的共享空間。這種現象和趨勢說明,城市正日益成為一種基礎性的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表現形式。

首先,城市命運共同體是應對多樣風險的生存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城市、社區和城市主體,其存在與發展都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之間、社區之間、主體之間在日益共享生態改善、發展機遇、社會穩定等正面外部性的同時,也日益共享生態破壞、環境惡化、發展停滯、社會衝突等負面外部性。面對各類公共風險和公共安全,任何城市、城市主體都不可能離開其他城市和城市主體而獨立存在、獨善其身。城市社會已經在客觀上成為一種只有通過共擔風險、問題、代價,才能實現共同生存的命運共同體。

其次,城市命運共同體是激活多樣機遇的發展共同體。城市是多樣異質文明的空間化聚集。不同類型的人口、技術、觀念等文明要素在適宜空間中聚集、碰撞、融合,使社會分工日益專業、精細,使文明構成更為豐富多樣,使所有城市主體都獲得更多的發展可能與機會。雖然,城市的社會生態和社會關係日益複雜,城市主體之間可能存在諸多利益、觀念等分歧,但實質上城市之間以及主體之間仍是一種互相依存、互相支撐、休戚與共的關係,城市日益成為只有兼顧共同發展才能實現自身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再其次,城市命運共同體是融合多樣文化的生活共同體。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也就是說,城市不僅具有經濟屬性,更具有社會和文化屬性,是人們共享生活、共享意義之地。求同存異、相互包容是城市的重要特徵,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是城市的深層魅力所在。城市日益成為具有不同區域、語言、種族、宗教等背景的人們都可以獲得美好生活的命運共同體。

城市命運共同體的深層邏輯

我國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建構城市社會和城市命運共同體,需要突破城市認識中的一些瓶頸,自覺確認城市發展的總體性、公共性、全局性。

城市發展的總體性。由於各類原因,在推進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更為注重空間生產、城市經濟等城市發展的「物性」層面,而相對忽視城市文化、城市教育、城市習俗營建等城市發展的「心性」層面。城市社會是人類在整個歷史中創造、積澱的所有文明要素的有機聚集,是傳統與現代、生態與社會、器物與文化的有機融合。無法有效確認城市發展的「總體性」,也就無法有效應對「城市病」。

城市社會的公共性。如何處理私人性與公共性的關係,是社會與城市發展的一個基本問題。城市發展離不開合理的個體自由、個體創新、個體意識,但人也是一種具有情感、同情本性的存在,具有相互依賴的社會本性。不管是從情感還是從經濟維度看,人都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存在,把私人性理解為城市的唯一屬性,是當代城市問題和社會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城市推進的全局性。我國現有的城市規劃、運行、治理往往以不同層級的城市為單位,而相對缺少更為有效的區域、國家等更為宏觀層面的城市戰略統籌。從國家治理體系看,區域與國家層面的財政、環境、社會、人口、文化、教育等部門都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但這些「條線式」的部門其中心工作畢竟不在於城市發展。這種國家層面的「條線制」與地方層面的「單體制」並行的城市發展與治理體制,在「條線」之間、「單體」之間、「條線」與「單體」之間缺少協調,是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惡性競爭等城市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的重要原因。

城市是多樣文明要素的聚集,城市從來不以孤立的方式存在,而總是以城市群、區域城市甚至全球城市的方式發展。以不斷推進的信息和交通為基礎,城市化與區域化、全球化的協同性日益明顯。確認城市發展的總體性、公共性、全局性,對於我國城市發展的可持續而言具有重要的基礎意義。

城市命運共同體的綜合建構

命運共同體是城市的深層走向,城市是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落地與實現方式。建構城市命運共同體,需要國家、社會與個體三個層面協力推進,在具體的城市實踐中貫徹「五大發展理念」。

首先,完善城市政治。城市經濟、城市文化與城市政治具有互補性。在相對側重城市經濟的現實背境下,尤其需要強化、改善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的政治性和政治權力。雖然城市不能泛政治化,但城市建設與運行中的問題根源往往在政治層面,沒有從政治的高度重視城市化,沒有用合理的政治規範引導城市化。中國治理文化背境下,解決諸多城市問題的一個有效路徑,是從「講政治」和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重視城市問題、規範城市發展。國家權力機關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的各個部門,能否確立自覺合理的城市意識,對我國城市發展具有決定意義。

其次,增強城市彈性。城市由不同的城市社區構成,城市社區的運行狀況決定了城市的整體狀況。我國城市社區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比如:城市功能分區的思路過於生硬,不能兼顧生產性、生活性和文化性;諸多城市社區在改進城市生態、積累城市財富的過程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城市社區特別是高端社區與其他社區之間的疏離化、隔離化傾向有增大的趨勢;相對重視以西方城市為樣本建設城市社區,忽視對中國傳統城市建設智慧的傳承。我國城市發展和社區營建,尤其需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有效增進城市的社區彈性、功能彈性和文化彈性。

再其次,調適城市心性。城市由人所創造,城市也影響與塑造人的心性與行為。在近代工業文明、技術文明和啟蒙文明影響下,當代城市心性、城市文化往往更具個體性,一些城市主體往往更為注重個體的自由、權利和利益。城市構架與城市心性中的自由主義、個體性傾向,既有其動力與建構效應,也有其破壞與解構效應。兼容包容多樣習俗、宗教、習慣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建構可持續的城市社會、城市命運共同體,需要通過自覺、規範的城市教化和城市制度,樹立更為自覺的城市公共意識,樹立兼具私人性與公共性的城市行為、城市生活、城市心性。

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日益成為國際社會所認可的基本理念,也是城市社會的發展方向。建構城市命運共同體,就是建構所有區域與社會成員共建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與機遇,共擔城市發展風險與代價的城市正義和城市發展公正性。

(作者陳忠,繫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7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我國學生資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
家校漂流日記 紙上「三方會談」
網貸機構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髮放貸款
「雙引擎」:高校管理育人的法寶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