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鋼鐵廠長的實戰經驗:質量是干出來的,不是檢查出來的!

一位鋼鐵廠長的實戰經驗:質量是干出來的,不是檢查出來的!

13年前,我在美國GE公司的工廠學習時,也向美國人提過同樣傻的問題。我發現很多工序沒有專職的檢查員,一個工長整天夾著個文件夾跑來跑去。

我問工長:「你這個工區的質量誰負責?」

工長回答:「我負責呀!」

他打開文件夾,讓我看一張全廠的質量控制圖,圖中每個部位、每個環節都標有一個人名。

他說:「這些人對質量負責,你看,這是我的名字。」

接著,我又提出一個更傻的問題:」當進度和質量發生衝突時,你是保質量還是保進度?你會不會為了趕進度而犧牲質量?」

這位工長滿臉疑惑地看著我,半天沒有出聲,之後說:「這怎麼可能呢,我怎麼能把不合格的產品交到用戶手裡呢?」

他的回答並不令我滿意,直到幾個月之後我快離開,我才發現,GE公司的員工極具責任心,我提出的問題無異於大學生向老師問了道最簡單的算術題。分廠廠長成了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全廠每個職工都要承擔相應的質量責任,責任可以無限期追溯,哪怕用戶用了10年的產品。

「產品質量是干出來的,不是檢查出來的」這一理念在南方鋼鐵逐漸生根發芽。幾個月後,效果逐漸顯現,返工、回修的數量大幅下降,產品的質量漸漸提升。為了鞏固成果,並使新的質量理念深入職工內心,全廠展開了聲勢浩大的「零缺陷」活動。

工廠的內部報紙《南方鋼鐵》全文刊登了我撰寫的「開展『零缺陷』活動,提高產品質量」的文章。文章一開始就闡述了「零缺陷」的概念:「零缺陷」可以理解為趨於零的極限概念,它使企業在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方面有一個持續的追求目標;「零缺陷」在一定時期又是確定的和量化的管理目標,達到目標即實現了「零缺陷」;當前階段的目標實現後,再定出下一階段的更高目標,如此動態遞進,不斷逼近零的極限值。開展「零缺陷」活動的宗旨是,培養職工追求卓越和完美的工作作風,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消滅一切可能發生。企業99%的事都是小事,管理者大多數時候都在做小事,小事做不好,1%的大事做好了也沒用。工廠上上下下都在挖掘身邊形形色色的小事,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中國還是一個農業社會,進入工業化初級階段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幾千年來粗放的農耕文化一下子要轉為精益的工業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更何況,中國幾千年來封建帝王鄙視工匠,工匠處於社會最底層。歐洲文化則不然,優秀的工匠可以流芳百世。有些貴族也十分喜好親手製作手工製品。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就曾隱姓埋名到荷蘭船廠做工學藝,回國後傳授技藝,連自己的長筒馬靴也親手縫製,他還親自參與設計了聖彼得城堡,讓後人嘆為觀止。

要去掉中國產品粗製濫造的壞名聲(Made in China),還真得從自身做起,要營造一種精益的製造文化,必需引起社會共鳴。海爾集團CEO張瑞敏在廠門口砸電冰箱,砸掉的不僅僅是幾台不合格的產品,而是人們習以為常的壞習慣。株機廠的壞習慣就是幾十年修理蒸汽機車養成的修理習氣,馬虎、對付、將就、粗獷,這種習氣代代相傳。要丟掉這些壞習慣不使出一些當年辛亥革命剪辮子的革命精神,還真不行。

我就是要造成一種印象,這個新來的廠長專門關注「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且抓住不放,讓各級管理者感到「小事」抓不好,職位難保。我偶爾會到車間轉轉,專門找那些大家視而不見的「小問題」 。

要讓更多的熱衷製造、熱愛產品的工程師進入各級管理團隊。

20世紀80年代,日本產品遍布全球,美國產品日薄西山,有學者將日美企業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日本企業的董事長有90%是工程師出身,他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企業的產品;而美國企業的董事長有90%是會計和律師出身,他們更關注數據和結果。兩種態度導致不同的結果,引起美國企業家的反思。在10多年後的一次晚餐聚會上,杜邦公司的董事長兼CEO柯愛倫女士、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大唐電力董事長劉順達、《英才》雜誌社社長宋立新等,每個人都談了一點兒自己對管理企業最深的感悟。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柯愛倫女士的話:「這些年,杜邦公司新產品層出不窮,企業快速發展,這與我自己長期從事工程師職業不無關係......」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鋼鐵人 的精彩文章:

唐山安泰鋼鐵、軋一鋼鐵,津西鋼鐵正達關停
影響高爐爐缸壽命的主要因素
有色金屬的世界之最
重磅!我國四大不鏽鋼產業集群已經形成!
我國344座高爐主要操作指標對比

TAG:鋼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