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山資本·張野:創業三觀

青山資本·張野:創業三觀

常有投資人把投資比做談戀愛,戀愛三觀一致比較重要,投資如是。到底什麼樣的三觀才適合創業者,眾說紛紜,本期投投為你分享,張野的創業三觀。

新一代企業家的畫像

從2010年到2014年,創業公司總量就已經突破了160萬,再勤奮的投資人想要看完所有項目都是不可能的,即便只和一個創業者聊10分鐘,一天24小時不停地聊下去,也需要30年。

早期投資成功概率低,只有5%—10%的成功率。我們投出一筆錢時,清楚地知道這個項目所能產生現金回報的一般不會超過10%。換句話說,投的那一瞬間就知道,這個錢有90%的可能性會打水漂。為了提高效率和增加概率,我一般會用兩個標準:

第一,花最多的時間給可能性最大的一群人。天使投資或VC最終就是一個概率遊戲,概率會優化你的時間,提升你的效率,最終讓自己得到一個相對不錯的回報。假如有兩波人,一波人是25-45歲之間,另外一波是25歲以下到45歲以上的,你更想見哪一波人?大部分人會選擇25-45歲之間這波人,因為這個年齡段創業成功的概率更高。

第二,在心裡塑造時代企業家的畫像,並按照這個標準去提前發現這批人,投資他就對了。他做什麼重要嗎?重要,但是沒有那麼重要。你現在投他失敗了,再投他下一個項目就好了。他一生不會創業1000次,10次之內就解決了。如果他真的成功了,會給你帶來的回報絕對不止10倍,至少是100倍、1000倍。

每個時代的企業家也是不一樣的,第一代是80年代那一波個體戶,代表就是牟其中。第二代是90年代在《公司法》結構下成長起來的經理人,像馮侖、王石。第三代是以BAT為代表的企業家,比如說馬化騰。

這三代企業家有著明顯的差異,他們身上的標籤、素養是有很大的差異的。舉個例子,讓馬化騰回到80年代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很低,為什麼?因為他不滿足80那個年代對企業家的要求,牟其中到現在重新再創業,能成嗎?也許能,但是率很小。

那麼新一代企業家是什麼樣的呢?有些基本特質,比如他是不是對創業有饑渴感、學習性以及成長性等等。

除此之外,他要具有獨立性,對項目未來的發展,對行業走向的判斷,自己做事方法和思路,要不被外部聲音干擾。

現在商業社會變化很快,表層的東西每個月都有變化,企業家要避免創業信息盲目崇拜、照抄照搬,動輒以創業暢銷書為指導原則、用流行的概念包裝自己的BP。

他要是有魅力的創業者,能不斷吸引、聚集這個領域最強的人跟你一起往前走。在創業的初期,你無論從資源、資本上,都是很微薄的,憑什麼讓大家和你一起干?我常遇到這樣的創業者:你問他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他說沒想明白,我說好,那你這個項目和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差異化在哪,他說了半天也沒講清楚。我說你這麼多地方都想不明白,不妨再好好想想。他說創業不就該是這樣嗎?馬化騰當年也沒想明白,不一樣成功了嗎?

還有些創業者發現競爭對手A開發了這個功能,就表示我也要上,B開發了那個功能,我也要上,大家多加班趕出來,加班費?創業就是該拼一拼嘛。

最後還有一類,就是每天琢磨著如何喝涼水過日子的,整天研究不花錢上頭條、不花錢招人、不花錢驗證項目之類的。總覺得自己是人精,總能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四兩撥千斤,其實越不走陽關道你的路就越窄。

創業者應該樹立的「三觀」

那些創業成功的人,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多聰明多勤奮,也因為他們「創業三觀」正,能夠在正確的三觀下做出正確的選擇。看行業看的透,每一步都踩得准,這樣才有可能在資本寒冬和激烈的競爭之下,成長,壯大,直至成功。

我們平常講到人的三觀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創業的時候我認為還需要再加一個創業三觀,分別是「時間觀」、「金錢觀」和「市場觀」。很多創業者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都是這三觀「不正」導致的。

一、時間觀

創業就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對創業者來說,如何使用時間太重要了。無效的時間安排、凌亂的時間節奏,都是不尊重時間的表現,是致命的。

前段時間,青山資本有個「史上最快打款投資機構,兩分鐘到賬」的事情,我們投資的一家二次元個性化閱讀平台「高能販」,兩位創始人在朋友圈驚嘆不到兩分鐘就收到投資方打款,引來很多創業者圍觀轉發。

熟悉青山資本的人知道,青山資本的特色就是在項目決策和投資執行上比較快,很多項目半個小時就敲定了投資,協議簽訂後我們會儘快打款。有些創業者在離開青山資本到公司的路上,就收到了我們的資金。我們的辦公室,到處放著「青山沙漏」,是想提醒大家不要犯拖延症,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讓大家用沙漏當工具,和時間做同事。

為什麼要這麼做?尊重時間,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一方面我們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崇尚高效,另一方面不讓創業者在融資上花費太多時間,把時間放在產品、市場、人才等更重要的事情上。

對於創業者而言,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尤為重要。創業本身是和時間的一場競賽。創業取勝的關鍵是,除了創業的方向要正確,還在於你是否把有限的時間花在那些最值得的事情上,持續地用功,實現連續地正向積累。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這樣的創業者:每天在各種微信群和咖啡館出沒,忙於沒來由的無效社交,在各種場合匆忙地刷著存在感;或者以加班晚歸為榮,看起來非常忙碌勤奮,而在公司里點燈熬夜做的一些事情並不是戰略上的優選,只是通過「勤奮」撫平自己的焦慮感;又或者目標感不強,對創業的節奏把握不好,一味低頭做事,從不抬頭看路,以至於花了時間把力氣用在了錯的地方。在我看來,這都是「時間觀」有問題的表現。

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很熱鬧、很情懷但實際上沒那麼重要的事情上,時間投資帶來的收益就是負的,且時間越長,時間投資的虧損越大,甚至導致崩盤。而所謂正確的時間觀,就是知道在正確的時間裡如何高效的做好該做的事情。

二、金錢觀

金錢觀有三個方面:不要忘掉商業本質、如何正確融資、以及如何正確花錢。

對創業者而言如何正確地花錢是經常犯的錯誤。最常見的兩種錯誤,一種是大手大腳,需要用錢解決的不需要用錢解決的統統拿錢砸,不注意花錢的效率,市場上瘋狂投入,效果和轉化率很弱,又或者盲目擴張,增加運營成本。另一種是害怕花錢,一說到「花錢」就緊緊捂著錢袋子不撒手,看到別人用戶從0到100萬來的很容易,也想自己不費勁獲得用戶,結果捂住了賬戶,失去了競爭先機;或者囿於錢的問題,錯失當前階段最優秀的人才。

三、市場觀

以前,跟得上市場節奏是一件值得讚賞的事,而現在各種渠道頻出,各路消息浩如煙海,創業者如何判斷市場,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最快發現市場走向而不被潮流綁架,是市場觀里的重點。

跳出行業和思維的框架來去看一件事情,跳出身邊的「趨勢」和「潮流」去看市場,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風,對很多創業者而言,是很難得的品質。

投資人和創業者相處的四招

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到底應該是怎樣一種關係?很多人都談過,但總有表面和諧,實質依舊是「甲乙方」的感覺。如今的創業難度、創業者和投資人群體構成,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創與投的關係,早就應該換一個角度看了!

古猶太哲人萊維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想幫助一個人脫離淤泥,不要以為站在頂端,伸出援助之手就夠了。你應該善始善終,親身到淤泥里去,然後用一雙有力的手抓住他,這樣你和他都將重新從淤泥中獲得了新生。」

對創業者而言,早期投資人隔空的無效指點,創業者還不得不騰出時間來「聆聽」,那真是相當痛苦的體驗。最爽的創和投的關係是怎樣的?我有四招:投人不疑、並駕齊驅、減少噪音、長期投資。

第一招:投人不疑,一旦決定了投資,就要對這個創業者深信不疑。

口頭說相信一個人容易,但做到心裡真正相信很難。在我看來,投資人的內心要非常堅定。一經投出,絕不生疑,堅信TA就是這個品類里最後的贏家。

早期投資在投資之前,我們會看到這個創始人的潛力,看到這個創始人諸如聰明、韌性或者執著之類的閃光點,而投資之後,項目進入推進流程,可能會發現這個創業者的有些Sense可能不夠,投資人在一旁看著,感覺不對的時候會替創業干著急,甚至會出現對創業者本身能力的懷疑。這樣的懷疑,恰恰可能會是一些矛盾的開始。

要想投人不疑,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一個現實:所有的早期創業項目都是千瘡百孔的。說不投一個項目,可以列出一萬個理由,但是一旦決定了投資,就要對這個創業者深信不疑。過去數萬年的人類發展史,都是因為簡單相信和相互認知,才使得陌生人變的熟悉,發生有效合作。如果投資人跟創業者才溝通三個回合,就喪失了信心,開始尋找替代方案,這樣的項目,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好的。

第二招:並駕齊驅,不要站在遠處指手畫腳,而是站在創業者的角度合夥創業。

伴隨著一個投資項目的close之後,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關係或多或少地會變得微妙。作為項目的掌舵人,創業者有自己的切口和推進節奏,但投資人也有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很多投資人講「只幫忙,不添亂」,話好講,事難做。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很多投資人的意見多半在創業者的眼裡,就是指手畫腳,干涉項目進度。

如何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況?我的建議,在項目投資後,投資經理可以把自己的角度稍微調整下,把自己想像成創業公司的一員,或者想像自己是一個聯合創始人和創業者一起辦公,一起外出跑現場,投資人有切實的感受,接地氣之後,提的意見會更中肯,給到的資源才能真正雪中送炭。投資人應該是創業者的聯合創始人,一定不是甲方。

第三招:減少噪音,資人的信息輸出盡量簡練、完整、重要和有效。

不管投資人說了什麼,創業者都會試圖去聽並且反饋。投資人應該盡量減少無效的信息輸出,對行業內的「八卦」、「趣事」、「知識」、「方法論」等盡量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後再傳達給創業者,尊重創業者自己的節奏,不要在過程中時不時打亂、點評、指摘。

第四招:長期投資,真正把創業者當做心靈上的family member。

很多投資機構都喜歡把投後公司組群,冠以XX兄弟會,XX幫,XX派的名字,我們也不例外,我們叫「青山家」。為什麼叫「家」?因為,投資和創業的關係,有時候像你跟自己的家人。說不拋棄不放棄也好,休戚與共也好,感同身受也好,投資跟創業的感覺如果能找到跟家庭成員之間的那種狀態,這個關係基本就成功了。

被投資人選定的創業者無論是他個人還是所做的項目都有很大潛力,即使創業者是草根起步,一無所有,也要找到這種信任關係,所謂「相識於微時」。一路創業、一路成長,即使一個項目失敗了,只要這個創業者還有韌勁,總有一天會有所成就。

作者:管丟丟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李開復:在AI這件事上,我為什麼和恩師唱反調

柳傳志:聯想33年來,不變的是這13條管理經驗

靳海濤:創業的三十種死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高盛發布中國AI報告:BAT領跑 憑四大驅動力趕超美國
夢想加獲浦發矽谷銀行戰略債權融資 規模拓展全面開啟
互聯網創新沒有捷徑,被投機主義挾持的ICO被禁是必然
浪潮之後,紙行業的垂直B2B有機會嗎?
ofo進入倫敦;光線傳媒近10億受讓貓眼文化股權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