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邊的曼徹斯特》:和雞湯相比,我更願意痛苦地活著

《海邊的曼徹斯特》:和雞湯相比,我更願意痛苦地活著

先消除一些誤會。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個地名,位於波士頓以北的靠海小鎮,英文名為Manchester-by-the-Sea。在電影里,男主人公Lee宿醉時,電視上放映的就是當地籃球隊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主場比賽。維基百科上說,這個小鎮僅有5,136人,以美麗的沙灘和旅遊景點著名。

但在這部冰冷的電影里,你只能看到白雪皚皚的街道和死寂的海——一切和美好無關。

故事開始於串瑣碎的生活場景:普通的中年男人Lee是個藍領工人,工作內容無外乎修修馬桶水管、鏟鏟積雪。收了工就前往酒吧喝一瓶啤酒。面無表情、沉默寡言,但卻因旁人多看一眼就揮拳相向。這一連串的簡單鏡頭,勾勒了一個失意、孤獨、易怒的人物形象。

Lee接到電話,親生哥哥Joe因心臟病去世,Lee放下手頭的工作,驅車前往海邊的曼徹斯特。在辦理後事期間,Lee獲悉他被指名成為Joe16歲的兒子Patrick的法定監護人。面對看似合理的要去,Lee卻猶豫了起來。在幾段閃回中,影片慢慢揭示了Lee在這裡曾經犯下的過錯。

這是一部關於懲罰和自我放逐的電影。在無法自拔的痛苦面前,是人們和過去永遠不能達成釋懷的沮喪。主人公Lee因為一時的過錯導致家中失火,孩子們葬身火場。在警察局裡他被告知自己不會受到懲罰時,他搶過警察的手槍試圖自殺。在那之後,他用麻木冷漠、遠離情感來疏離人間的煙火。

電影中沒有面對痛苦時當即的聲嘶力竭,而是採用一種帶有距離感但更細膩哀傷的表達方式。Patrick在看到父親的屍體時,只是掃了一眼,便淡淡地說:「好的,推回去吧」;但在家中面對關不上的冰箱門時,Patrick嗷嚎大哭,這讓他聯想到他的父親,反覆地喊著「我不想讓他躺在冰櫃里」。

成為Patrick的監護人本是Lee命運的改變。在兩個人相處的過程中,他試著去像哥哥Joe一樣理解處於青春期的侄子,甚至為年輕男孩在幾個女朋友之間的周旋打著掩護。這是一段被迫治癒的過程。在海邊的曼徹斯特,他開始接觸人間的煙火,奔波在生活的瑣碎中,和不同的人打著交道。

如果故事就此結束,這會是一部叔侄相互扶持、自我救贖的溫情故事。但在這個僅有5,136人的小鎮里,生活的過往如夢魘般糾纏住Lee。不可避免的,他要在Joe的葬禮上面對自己的前妻Randi,後者已經改嫁並懷有了新的生命。在公開場合下,兩個人不失禮節地寒暄著。但當兩個人在街頭偶遇,Randi淚流滿面,希望就過去說過傷害他的話致歉時,Lee只能顫抖著搖頭,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匆匆逃走。

他又跑回了酒吧,和陌生人打了一架,讓拳頭代替子彈打在自己的臉上。那天晚上,滿是傷口的Lee告訴自己的侄子,自己無法擔當他的監護人,因為「「I can't beat it」。

故事的結尾處,叔侄二人沿著小路慢慢走著,互相輕輕投擲著棒球。有網友評論說,「看完以後什麼都講不出,就想靜靜地待著,靜靜地沉溺在揮之不去的抑鬱中。結局彷彿看到了光,又好似什麼都沒有。」

這種並不戲劇性的結尾真實得殘酷,堅守痛苦和繼續生活本身並不衝突,即使我們在某個瞬間輕微拐了個彎,但往往最終走向的還是只屬於自己的彼岸。那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蠢話,對於背負痛苦的人而言,是永永遠遠不會成立的。

也許時間會變成更好的良藥。但當我們深陷泥濘時,我們不一定要走出來,正如豆瓣上說的,「每個人都有權利不與自己的過去和解」。正因為我們創造了太多遺憾,要用儘力量去接受遺憾的存在。它的積極意義在於,只有知道自己所失去的,才能重新獲得。

貫穿整部電影的,除了慘白的雪景和霧蒙中呼出的氣息,還有卡西·阿弗萊克那張眼窩深邃、五官立體卻無時不散發著喪氣的臉龐。雖然和哥哥本·阿弗萊克以及馬克·達蒙從小玩到大,但卡西更偏向於在小成本文藝片中靜悄悄地錘鍊自己的演技。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里,他用一種極簡主義的表演手法,以異常沉穩但帶有爆發力的表演方式將演技融入到角色中。可以說,在這部幾近於意識流的平緩的影片中,卡西用自己的過人演技撐起了這個Lee這個關鍵角色,讓這部長達137分鐘的電影意猶未盡,回味十足。

如果你對生活有太多沮喪,想要找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不妨來看看這部電影。與其自欺欺地說「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如坦率地哭出來,然後繼續痛苦地生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戈特先森 的精彩文章:

TAG:戈特先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