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死真的不如賴活嗎?談對老年人的過度醫療問題

好死真的不如賴活嗎?談對老年人的過度醫療問題

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人盡皆知且被一部分人藉以指導人生的準則,傳承至今恐已逾千年。在政治動蕩、民不聊生的年代,更是支持人們堅強地活下去,盼望有一個燦爛明天的巨大精神支柱。然則,此一準則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當身患「絕症」時是否也應照此辦理?個人認為頗有值得商榷之處。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不分貴賤,均照此行事,無一例外。雖然國人的預期壽命已自解放前的47歲延長至如今的70有餘且向80邁進,提前步入老齡社會。危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也由各種傳染病轉為諸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但不論何種疾病,殊途同歸,死亡仍是每個人的終極歸宿。點擊進入下一頁

遺憾的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大缺陷就是忌諱論死,學校教學中又對此甚少涉及,未能助以建立正確的死亡觀,致使人們對死亡具有恐懼感,這或許是「賴活」的主因。

既然人固有一死,那就值得好好推敲一番了。除去政治、社會等因素,單就自然現象或健康的角度考慮,個人認為沒有生活質量的「賴活」,不如體面、有尊嚴而無痛苦的「好死」。

縱觀當今社會,由於「賴活」已深入人心,其弊端也隨之而生。其一,某些社會賢達,有鑒於以往對國家或社會曾頗有貢獻,理所當然享有特殊醫療照顧,社會大眾也能理解及接受。但對某些已病入膏肓的慢性病患者,不但神志已失,須用鼻飼維持營養、呼吸機保持肺功能,靠各種管道、器械及藥物,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經年者並不鮮見。過去所謂的只要有一口氣就應全力搶救,現今已是即使已「沒氣」還得精心診治。家屬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無疑是醫療資源的莫大浪費。

其二,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預期壽命的增加,各種慢性病也激增。試以癌症為例,據統計,60歲以上老人死於癌症的,佔全部癌症死亡者的63%以上。心腦血管疾病也是這樣。尊老是我國社會的一大美德,我無意冒天下之大不宣揚不必重視老年人的醫療保健。但當某些慢性疾病確已發展至治癒無望的終末期,究竟是應從治「病」的角度出發,不惜成本大力施治,以圖挽救其頹勢;還是從治「人」的觀點考慮,施治的目的乃是助其維持較高的生存質量,而不再施以激烈的、雖有可能延長其生存期,但有損於生活質量的治療。

本人多年前曾參加過一次全球著名的國際腫瘤大會。會議海報介紹,由多個國家共同參與的有關胰腺癌靶向治療的前瞻性研究,經多年來各參與單位的共同努力,終於有了肯定性結果,化療加用靶向治療的效果,優於傳統的單一化療治療方案,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由於胰腺癌是眾所周知的難治的癌症。因此這一大肆宣傳的消息極受與會者的關注,聽眾竟有近萬人。報告介紹的數據誠如海報所云,有非常科學的結論及肯定的療效。但當仔細端詳時,發現研究組實際上僅較對照組平均多活了13天。雖然對此設計周密的臨床試驗,無人能加以質疑,對此結果如何加以評價?相信見仁見智,各有不同見解。本人認為,此一新的治療方案無論個人所付出的代價還是消耗的社會資源,似均得不償失。類似的情況,臨床上並不鮮見,因此對老年人的過度醫療問題是否應引起人們的思考?

其三,上述的「治人」或「治病」雖說在多數情況下兩者是統一的,但當面對年邁的老人時,業內人士與我有共識者不乏其人,但何以頗難形成社會共識?依本人拙見,其原因恐怕有二。一是醫者鑒於現今異常之醫患關係,為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即使對某些療效並不十分確切,或受益幾率不大的療法,也多半會採用寧「左」勿「右」之法。盡量按治「病」予以施治,以免授人施治不力之柄。二是患者親屬為顯其孝心,一般也會要求醫師儘力施治,甚至遍試各種療效並不確切的單驗方,而不輕言其他。

其實,人終須一死,如已年逾古稀能無疾而終乃是一福。記得前年參加母校每年一次的全球性校友會,有一位高齡校友自加拿大赴京途中在香港轉機時病逝,當時眾校友聞悉後均深以為憾,甚至有人提議,考慮眾多校友均已年邁,為免意外,今後不再舉行類似聚會。但有一位自美前來與會者、年近90歲的老校友奮起反對,認為人終有一死,如能在行歡欣之事的過程中驟死乃是求之不得之事,如玩麻將之「杠頭開花」,並表示今後定當每年按例赴會。此老發自肺腑之言,頗耐人深思。徐光煒

作者簡介:徐光煒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名譽院長,中國抗癌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社工防治乳腺癌專項基金、北京博雅醫學健康研究所名譽所長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年 的精彩文章:

這個節氣不講究,極易誘發哮喘、腹瀉等疾病,尤其是老年人!
史上最全體檢報告解讀最適合中老年人了……
老年人游泳全解讀
老齡化時代,你關注過老年投資者的理財需求嗎?
人到老年,這幾種人活得最累,看看有你嗎?

TAG: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