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西何以有如此多的東方古堡?

山西何以有如此多的東方古堡?

山西自駕游原創主推文

第7篇

沁河流域古城堡群

散落在民間的東方古堡

文|山西自駕游

《水經注》有曰

「謁戾之山,沁水出焉」

謁(yè)戾(lì)之山

就是現在的綿山

而沁(qìn)水

我們今天稱之為

沁河

發源於太岳山的沁河

是汾河之下的山西第二大河流

在山西境內流經沁源、安澤、沁水、陽城四縣後

切穿太行山進入河南濟源

並最終在河南武涉縣境內注入黃河

(沁河流域示意圖,點擊放大查看,山西自駕游標註)

長達450餘公里的沁河

浸潤著129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其中

受沁河惠澤最多的兩縣莫過於

沁水和陽城

沁水縣

因沁河古稱沁水而得名

自隋代定名沿用至今

陽城縣

歷史則更為久遠

古書《墨子》有載

「舜耕於歷山,漁於獲澤」

《穆天子傳》中也曾有關周穆王的記述

「休於獲澤,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

獲澤是陽城縣從秦朝至隋代一直沿用的縣名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因其位於太岳山之南而改名陽城

(沁水縣和陽城縣區點陣圖)

沁河

在沁水縣端氏鎮至陽城縣潤城鎮之間長不過30餘里

四百里沁河卻將它所有的鐘靈毓(yù)秀與文運才思都毫不吝惜地集中賜予了這裡

這片方圓50里的土地上曾經走出了

王國光、張慎言、陳廷敬、孫鼎相、張五典

一位位名震一時的才子

唐永貞革新失敗後

柳宗元的宗族為了避禍

遷居至今沁水縣西文興村

也就是現在柳氏民居的所在地

歷經宋元

不宣門庭

但昔日「河東世澤」的顯赫和「耕讀傳家」的教誨

卻始終不曾被柳氏後人們忘記

柳氏宗族在沉寂五百年後再一次光耀門楣

族人接連科舉高中

成為沁水眾多文化家族的代表

(柳氏民居,又稱柳家堡,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攝影孫文博)

位於陽城縣大橋村的

海會寺

是一座建於隋代的古剎名寺

寺內的海會別院是明清時期陽城一所輝煌的書院

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張慎言曾在此讀書講學

海會寺高聳的雙塔下曾先後走出過

一位大學士、三位尚書、一百多位進士、數百名舉人

清朝初年

陽城縣接連三次出現十人同中進士或同中舉人的奇觀

時人稱之為

「十鳳齊鳴」「十鳳重鳴」

陽城也以「康雍盛時,名列三城」的美譽

與同為文化發達之鄉的陝西韓城和安徽桐城齊名

(陽城海會寺雙塔,圖片來自晉城在線)

與沁水、陽城兩縣才子輩出交相輝映的是

明清時期

兩縣沁河兩岸

尤其是沁水縣端氏鎮至陽城縣潤城鎮之間

長不過30餘里的沁河周圍

建起了數十座村落古堡

這些古堡伴隨著清代中期當地文化的衰落

隱匿在了鄉間村野

也正是因為不被世人所熟知

古堡中的一部分得以比較完整的保存到了現在

2006年5月25日

位於陽城縣潤城鎮的

砥洎(jì)城

作為明代古建築

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早在它被確定為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時候

有專家認為

它是建築史上稀缺的實物資料

其規劃為建築史上所僅見

(砥洎城鳥瞰圖,圖片來自陽城縣政府網)

然而

後來的事實卻出乎了專家的預料

與其類似的古城堡在周邊地區接二連三的被發現

從端氏鎮到潤城鎮的沁河兩岸

方圓四五十里的範圍內

分布著保存較為完整的

郭璧、竇庄、湘峪、砥洎城、皇城相府、郭峪等古堡

以及古城堡遺址尚存的

坪上、尉遲、屯城、劉善、周村等古村落

其數量達幾十座之多

密集程度也十分罕見

為什麼沁河流域在這裡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古城堡?

這些古城堡又是什麼人修建的呢?

(湘峪古堡,圖片來自大道無極)

城堡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禦

防禦戰亂的襲擾

防禦自家的財產不被搶奪

沁河古堡群的建立自然與這裡的財富和戰亂有關

端氏鎮

是一個歷史遠比沁水久遠的地方

早在戰國時期

這裡就是端氏的封地

韓、趙、魏三家分晉

把晉國的君主遷到了這裡

此後

端氏作為一個縣存在了千年之久

直到元代才併入沁水

明清之際

有「繅(sāo)絲之鄉」美名的端氏發展成為沁河沿岸重要的商貿重鎮

由端氏鎮沿沁河南下40里

是陽城縣的潤城鎮

冶鐵業是潤城鎮當地的傳統產業

自元代以後

外出經商者頗多

富商巨賈迭出

成為晉東南鐵貨產銷中心

名列陽城縣四大古鎮之首

砥洎城的坩(gān)堝(gūo)城牆和打鐵花民俗文化

就是當地的冶鐵業發達的註腳

(砥洎城打鐵花民俗表演)

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

明末深重的社會危機全面爆發

陝北的王嘉胤(yìn)率先揭竿而起、攻城掠地

轉戰於陝西、山西一帶

沁水、陽城兩地因富商巨賈眾多

錢財無數

自然成了起義軍侵擾的對象

崇禎四年五月

農民軍進入沁水

圍攻竇庄

六月

王嘉胤被部下殺害於陽城

此後王自用取而代之

農民軍數年間幾度進出於沁水、陽城

先後劫掠坪上、郭峪、下伏、上伏、潤城等地

沁河兩岸富庶的村鎮

大多未能倖免

在遭受戰火蹂躪的村鎮中

負責剿寇的將領張道浚的家鄉竇庄是一個例外

他的祖父張五典預感到社會動蕩行將來臨

因而早在明天啟年間就修築了城堡

幾年後

竇庄堡三次成功擊退了流寇的進攻

成為自保家園的典範

(竇庄古堡,進士第)

於是

張道浚倡導各村鎮均修築城堡

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雲集響應

雖然修築城堡不僅需要巨大的財力

而且需要眾多的人力支持

但是

對於當地有雄厚經濟基礎的村鎮來說

財力根本不是問題

再加上村民們的鼎力支持

短時間內

沁河兩岸先後修築起五十四座軍事與民用相結合的城堡

形成了一個密集的古堡群

這就是沁河古堡群出現的原因和經過

(沁河流域古堡群分布圖,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PS:以後的幾篇文章將對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幾座古堡做詳細的介紹

敬請期待

因學識能力有限,文中難免謬誤,望見諒並歡迎指正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熊文旅 的精彩文章:

5000年滄海桑田,山西到底經歷了什麼?

TAG:飛熊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