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析簡帛書的魅力 明松華

淺析簡帛書的魅力 明松華

淺析簡帛書的魅力

明松華

秦漢是中國文字自覺發展的時期,簡帛書就是這個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省簡篆隸、草率書寫在簡帛上的書體。據我國半世紀前考古發現的簡帛書來判斷,簡帛書流行在秦後期和漢初,它的形態最早應該是草篆,草篆發展成隸書和草隸,再演變成隸草,逐漸發展為章草,所以簡帛書是章草的前身。無論是章草、今草、行書都受益於簡帛書,因為這三種字體,是在總結和提煉大量民間寫手和下層軍吏的簡帛草書成果之後產生的。

簡帛書有著在碑帖傳承和廟堂、文人書法系統之外的另一條很清晰的流變脈絡——漢簡、敦煌遺書、唐人寫經,這三者在書寫習慣、形態意趣、精神流露等方面都有共通之處,就是自由、不拘、簡捷、輕鬆,可謂「妙趣橫生」。在這個書寫體中,漢字構型的隨機化、用筆形態的雜糅化是一種普遍的存在。這是一個「無法無天,天真爛漫」的書寫境界。在其中,我們可以體驗到巨大而又無窮的創造空間,可以感會到許多出人意外、鮮活動人的「野趣」。這是一種類似於「原生態」的審美天地,無法不讓人動容和沉醉。

《居延漢簡》(局部)

最早的秦簡筆法多以中鋒表現,而漢簡的筆法,是用「隸書的簡寫」和「隸書的草寫」來表述。「簡寫」體現為筆直入而非逆入。轉折順鋒而行,一帶而過無需頓挫、扭結,行筆速度快捷而不必鋪毫澀行,「草寫」則更加快捷,在快捷中出現連帶或有意強調連帶。因為連帶的大量出現,書寫的快慢、輕重、虛實也隨機出現,行草筆法因之生成;收筆處簡化,一頓而成或空收,即演化成楷、行;多有收筆保留隸書「燕尾」特徵,但以快速連帶行筆,則為章草;而「簡寫」和「草寫」結合的自由表現,無疑就是草書了。這套「筆法」,似不「講究」,但規律自在,表面粗疏,但意趣自然,書寫輕鬆,時有笨拙之態,但更有天性之靈。較為典型的簡書章草,其特點是「簡書」+「章草」。簡書的特點則表現於橫畫平行而不死板,轉折圓勁而不單調,收筆垂滯而變化多姿。觀察敦煌漢簡,既有體現出隸書的嬗變關係,又顯示出當時章草的驕人風貌。對比兩枚敦煌漢簡,一為章草,一為隸草。簡書貴在自然多變,其字形、點畫左右逢源而無不入妙。僅就其橫畫來欣賞,頗堪玩味,或長或短、或輕或重、或方或圓、或藏或露、或中鋒或側鋒、或優遊或斬截,參差披拂,掩映多姿。簡書的另一突出特色,是豎筆偶然拉長,這常常發生在末尾一字,如此痛快舒心的一筆,如瀑布忽瀉而下,使得通篇布局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最初,拉長筆的字多是「命」或「年」,以取「長命」或「長年」,寓意吉祥。也有的是通篇的末尾一字,如「(急急)如律令」的「令」字,也常做如此處理。例如《西漢元延二年簡》瀟洒一豎筆使通篇皆活,這種「戲眼」可以是便於末筆筆畫下拉的任意字,如「為」字、「唯」字以及「行」字,因地制宜。於是後來的「戲眼」不見得發生在末尾一字,還可以是在文中,簡書的這一「絕活」,則為後來的今草採納。例如王獻之《江州帖》末尾的「白」字,信札「頓首」「再拜」的長筆亦濫觴於此。至於狂草書法,更把這種誇張的筆畫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上所述,簡書頗有單體造型和平面構成意識,塊面進行大分割,營造出超強的空間感。簡書之所以極具視覺衝擊力,與此造型意識有直接關係。

學簡書假如只是橫畫作簡單的平行,轉折作單調的畫圈,豎筆一味放縱地狠拖,是遠遠不夠的,這僅是窺到其一隅,求得一個大概而已。

談及書法鑒賞,總離不開書法名家,但今天可以看到的史傳簡帛書作中,有相當數量的作品,已無從查考它們的作者姓名,如秦漢簡牘、晉人殘紙、魏晉磚刻、唐人寫經等。簡帛書不僅是研究書體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而且,單從書法藝術角度來審視,它們也極具藝術價值,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

明松華節臨《居延漢簡》十月去時期遣使來食十一月十日……羸瘦困亟間以當與第一……泉此欲大出兵之意也中軍募擇……十日今豫為責備不到十一二日即……一輩兵俱去以私泉獨為糴谷。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2017年9月6日《書法報》第35期導讀
火里酌泉——夜幕中我的書房陳量
【皓首翰墨】袁旭臨
三品課堂——簡析《大盂鼎》銘文 王友誼
在比較中讀《十七帖》 李國慶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