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媒體的相互認知仍存在諸多誤區2017年市政府新聞辦「美國班」培訓側記4

中美媒體的相互認知仍存在諸多誤區2017年市政府新聞辦「美國班」培訓側記4

《新媒體環境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美國培訓班第三周走訪和課程已結束。短短五天里我們走訪了8家機構,包括美國國務院下屬的官方機構外國記者中心、NGO組織——國際記者中心(ICFJ)、美國新聞媒體聯盟(原名美國報業協會)、普利策危機報道中心、新聞博物館(Newseum)、華盛頓郵報、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央視北美分台;此外,來自馬里蘭大學的資深傳媒學教授為我們主講了美國媒體如何應用技術手段輔助和革新新聞報道。

經過三周的學習了解,我們發現中美傳媒業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一個是所謂傳統媒體的危機感是共有的,數字化、技術化已成為趨勢。

據美國新聞媒體聯盟(原名美國報業協會)的研究顯示:目前美國紙媒的收入在以每年15%的速度下跌,雖然訂閱量並沒有減少,主要原因是數字化新媒體蠶食了它們的市場份額;10年前,美國報紙的收入來源75%是廣告、25%是訂閱費,如今兩個數字分別是65%和35%,而且佔總盤子65%的廣告收入中,30%是電子版的廣告。新聞內容數字化、付費看電子版報紙已逐漸成為趨勢。

在私營媒體競爭日益激烈、日子捉襟見肘的形勢下,各種非盈利的媒體相關機構,因為手握大量社會捐贈資金,對媒體也是一個重要的財力補充來源。普利策危機報道中心的工作人員給我們舉了個例子,《紐約時報》斥巨資製作的大項目Fractured Lands 就曾陷入經費不足的窘境,最後一刻是該中心果斷出手提供了資金支持才讓這篇40萬字的圖文加視頻作品免於尋求商業廣告支持而刊發出版。

在走訪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自己曾經的認知有很多都是偏見和誤會。比如:

我們原以為美國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更加普及,網速更快,媒體技術使用得更炫酷、更醇熟。實際上,美國的網速並不好,我們經常遇到手機斷網,莫名其妙,氣憤不已,聽授課老師和當地居民介紹,部分偏遠地區完全沒網,連手機都不用,用的是座機;而他們所展示的各種新媒體技術,我們在國內都見識過,VR眼鏡、無人機等在中國一線城市已經不罕見,對於媒體人來說更是不新奇了。

我們原以為美國媒體對於新聞理想的追求擁有足夠的自由空間,但其實,受制於私營企業的短期經營壓力,大多數媒體都很難有「清高」的新聞理想,炒作總統特朗普在twitter上的非正式言論成為舉國媒體的一致動作,它們感謝這位個性鮮明、招惹議論的娛樂明星式的總統,沒有他的出格,有些媒體都不知道從哪裡能挖掘出這麼引人注意的時政新聞來,一些所謂的主流媒體也在向低俗化方向發展。

我們原以為美國人既然好當世界警察就必然心懷天下,放眼寰球,但其實大多數美國老百姓都不關心國際新聞,他們更關注的是本地生活。有當地人分析稱是因為美國資源豐富實力強大,使得老百姓沒有關注外界的壓力,也有當地媒體人表示,因為國際新聞太貴,惟利是圖的私營媒體企業捨不得做這塊賠錢生意。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以我們中國媒體人的經驗,國際新聞的收視率在中國是比較好的。中國老百姓真的是心有天下、家國情懷。

不過,我們接觸到的所有沒去過中國的人士都表示了對於訪問中國的興趣;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對於大多數普通美國人來說,是陌生的,神秘的,即便不那麼關心全球時事新聞,他們也還是知道中國越來越重要了,跟他們的利益關聯也會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可以相信,學會講好中國故事,將越來越必要,因為需求正在蓬勃生長。

本文撰稿:第一財經 尹淑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傳媒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東方傳媒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