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帶你走進中醫針灸神秘的大門

帶你走進中醫針灸神秘的大門

諸位有沒有想過,《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針灸,而不講湯液學?可見在當時靠針灸就可以治好大部分病,而不必像現在這樣逢病就吃藥。

當然,當時的針灸水平一定是比現在高的。

針灸的神奇,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讓人們遺忘,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針灸哲學基礎和一整套辨證治療方法,作為一名中醫生,更應該將其發揚光大!

先學4個指導針刺深淺的要點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內經》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我們給予進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脈守脈、在肉守肉」等。

古人是智慧的,他們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惜我們現在很少有人重視。為了驗證古人的思想我臨床做了大量的實驗。

比如帶狀皰疹的患者,分別採用淺刺、中刺、深刺治療,效果差異極大。淺刺的時候患者基本可以達到當時見效,止痛效果較好,且療程短。

而深刺效果明顯比淺刺差許多,且治療時間明顯延長。而對於筋骨疾病淺刺幾乎沒有什麼效果。

2.病有浮沉,刺有深淺

《內經》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淺。各正其理。無反其道。然春夏為陽。其氣在外。人氣亦浮。

凡刺者。故淺取之。秋冬為陰。其氣在內。人氣在臟。凡刺者。故當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

謂春夏為陽。謂陰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陰。秋冬為陰。謂陽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陽。春夏溫必致一陰者。

謂下針深刺至腎肝之部。得其氣針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謂下針淺刺至心肺之部。

得其氣推而內之良久出針。是推內之陽也。故素問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此點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春夏刺淺秋冬刺深法」。

3.刺遠宜深,刺近宜淺

「刺遠宜深,刺近宜淺」本言的意思是針和病相距較遠宜深刺,針和病相距較近宜淺刺。

比如足三里針刺可以治療關節炎,因為足三里和膝關節較近所以針刺就要淺,如果針刺足三里治療胃病就要深刺了,因為胃離足三里較遠的緣故。

4.病輕宜刺淺,病重宜刺深

「病輕宜刺淺,病重宜刺深」古人對這點早有論述,只是我們沒有重視罷了。

如《難經》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卧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滑氏曰:榮為陰,衛為陽。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淺深也。用針之道亦然,針陽必卧針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於榮也。

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針,不然,則傷衛氣也。無毋通,禁止刺。

上面的思想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病在表在陽我們就要淺刺,病在表在陽的時候深刺不僅無助於表邪的發散甚至有引邪入內之虞。病在內我們就要深刺,病在內淺刺不能引邪外出。

針灸療法的「七方十劑

1.大方

大方的條件是取穴位多,用針粗,手法重。

大方的適應症有:腦出血、風濕性關節炎、脊髓前角灰白質炎後遺症(此症多侵犯小兒,用針宜細,隨刺即起,刺入亦淺,謂之小兒針法。列入大方,因取穴甚多,有時多至二三十穴)等。

2.小方

小方的條件是取穴少,用針細,手法輕。大都用於新病、輕病、身體虛弱的患者。

3.緩方

緩方的條件是:取穴少,留針時間短,間隔日期長。用於許多慢性而輕微的疾患,如神經衰弱、習慣性便秘等

4.急方

急方的條件是:穴位明顯好找,操作簡便迅速,針灸後立即見效。取穴不拘多少,隨時隨地都可救急應用。

例如暈車、暈船、急性胃腸炎、癲癇發作、小兒驚厥、暈針較重等。

5.奇方

奇方的條件是:只取一穴,中病而止。例如牙痛針翳風、癲癇取太沖、頭昏刺百會等。另外,凡只取一穴,屢次使用,病癒為度,也叫奇方。例如因怒氣失眠,屢刺行間;消化不良,常針中脘;腰痛多次用腎俞或委中等。

6.偶方

偶方的條件是:兩側取用同名穴,穴位數目左右相等。用於全身病,使左右經絡達到平衡,例如:四關穴、兩合谷、兩太沖同時並用,或不論採取任何穴必須兩側相同,或穴不同而穴數相等。

7.復方

復方有三種形式:

配合法:取了一穴,恐怕療效不著,再加上同樣效果的一穴。

例如:頭項強痛,取了風池,又加天柱;腰腿疼,取了環跳,又加委中。

並進法:同時患有兩種病。例如患有膝關節炎,還有消化不良,取膝眼治關節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再配上胃經的合穴足三里,對膝關節和胃病都起到治療作用。三穴同時並用,對這兩種病都能收到效果。

分治法:治療同時患有兩種不相連屬病的患者。例如:患了面神經麻痹,又起了蕁麻疹。取頰車、地倉治面癱,又取曲池、臂臑治蕁麻疹。

曲池行血,又是大腸經的合穴,上通面部。頰車、地倉為胃經穴,蕁麻疹多與胃有關聯,這樣互相配合,互相影響,同時治療兩種不相關聯的病,而由穴位使之相通而同時收效

針灸處方的十劑

1.補可扶弱

例如:大椎、陶道治陽虛而興奮督脈,使腰脊強壯。灸膏肓治肺病虛衰。常灸足三里以健胃而增進飲食,強壯身體,或用各種補的手法,使身體轉弱為強。

2.重可鎮逆

例如:膈肌痙攣,氣上逆而打嗝不止,取內關以治胸中,加膻中以利氣(為八會穴的「氣會」),再加日月由膽經斜上刺入接近膈肌。重用瀉法,即可止其痙攣

3.輕可去實

例如:肝陽上亢,血壓上升,頭目眩暈,取八會穴的「血會」膈俞,找准穴位,雙側各埋皮內針1支,10秒鐘後,血壓即下降,屢用屢效。

又如:津枯便秘,痛苦不堪,在左腹結穴埋藏皮內針1支,可以當日排便。津枯便秘,又名「脾約」,採取脾經的穴。

便秘時糞塊多積滯在乙狀結腸部,腹結穴直接刺激乙狀結腸,這也是百試不爽的,但埋在右側腹結則效果欠佳。

4.宣可決壅

例如:痰涎壅塞喉間,吐之不出,氣被痰阻,呼吸困難,悶塞難忍,用手指摳天突穴,一摳一抬,連續數次,其痰自然吐出。痰涎「聚於肺,關於胃」,可針胃經豐隆穴,用瀉法宣通。

5.通可行滯

例如:痢疾便膿便血,里急後重(又名「滯下」),總像有糞便欲出不出,常去蹲廁所,蹲得腿酸麻木,而起來又想蹲下,蹲下又排不出,痛苦不可名狀,可取三焦經募穴石門,配以大腸經募穴天樞,運用瀉法,即能消除積滯,減輕癥狀,針刺數次可愈。

6.澀可固脫

例如:脫肛,針長強、二白,灸百會,可使脫肛在短時間內收縮還納。

百會、長強都是督脈上的穴,灸百會是「病在下而取之上」,針長強是「局部取穴」,刺激腸壁。二白為奇穴,可以收縮澀滯已脫出的大腸末端。

子宮脫垂,針維胞穴可剌激子宮收縮,加上太溪為腎的原穴,腎開竅於二陰,對大小便都有調整作用。

或加太沖,肝經的原穴,肝脈絡陰器,可促進子宮收縮。澀可固脫,須用補的手法。

7.滑可去著

例如:腱鞘囊腫,因扭傷閃挫,多在手腕上起一小包,按之柔軟,但不能移位。

「著」字與「著」字相通,如「著落」,即固定在一個地方。治法用左手指按緊囊腫的根部,以毫針從四面橫刺,隨針擠出黏滑液體。幾次之後,囊腫自消。

小兒疳積,主要由於營養不良。頭大頸細,頭髮稀而打縷,肚大筋青,形容消瘦。針四縫穴可擠出白色黏滑的液體,每周針1次到3次可以治癒

8.瀉可去閉

例如:大便閉結,有因胃腸實熱的,有因飲食積滯的,有因津液枯而便秘的。《針灸大成》有下法,針三陰交,用呼吸瀉法,可通大便。

《資生經》治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針石關穴;治小便癃閉,針胞肓、秩邊。

9.濕可勝燥

燥病發於外的,皮膚乾枯,皺紋堆累;發於內的,無故悲傷,精神失常,叫做臟躁。內則消耗津液而使便燥。

雖有風燥、火燥、熱燥的區分,原因總是氣虛血少,生熱而成燥病.

治療方法為補氣生血、滋養津液。取氣會膻中以行氣,選血會膈俞以養血,采太溪以生津。

津液充分,燥病自除。至於臟躁,即為癔病,取內關、神門、巨闕等穴,針後即效。

10.燥可勝濕

《內經·病機十九條》「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有中滿、浮腫、尿閉、皮膚濕疹等症,病源在脾和與其相表裡的胃經。

選用脾、胃的合穴、原穴,如陰陵泉、足三里、太白,以及腎經的水泉等穴,均可通經活絡,使脾胃旺盛,腎陽充足,勝濕而去病。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由審證求因到立法處方,有一套完整的規律。

用藥配方的法則有「七方十劑」,針灸的道理也與此相同,只是把藥名改成穴名。治病憑穴,取穴有方,行針有據,則病可愈也。

PS:圖文來自於網路,版權及觀點歸原創者所有,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編 輯 |龍善糖

百惠釐正小兒推拿與催乳的網路課程上線啦!!!!

打開百惠釐正公眾平台,點擊「精選內容」中的「會員課程」,就可以立馬開始學習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惠釐正 的精彩文章:

百元學技術,學完包工作,機會在這裡,你來不來?
母乳、奶粉你會選誰?
教你從體內往出倒垃圾!
不傳之秘︱各種瘀滯病症的刮痧方法
秋後刮痧,才能驅寒補陽

TAG:百惠釐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