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教育時代,「未來教師」是怎麼煉成的?

「互聯網」教育時代,「未來教師」是怎麼煉成的?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生著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程表」等創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運行規則。在這個大變革時代,教師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教師轉型是「互聯網+教育」的第一要務

教師從產生到成為一種職業,角色一直在不停變化。最初由長者和官吏通過兼職的形式來開展教育活動,隨著時代發展,知識的傳授逐漸走向專業化,教師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業。直到1966年,教師被列入「專家、技術人員和有關工作者」的類別。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對教師專業有了新的認識,教師又被賦予了「反思實踐者」、「教育專家」、「研究者」等角色。

教師為何轉型,最根本的原因是適應社會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

第一,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取向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

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代言人,那我們完全可以採用慕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學家教語文、最優秀的數學家教數學,最優秀的物理學家教物理、最優秀的歷史學家教歷史……哪怕有人會說,這些專家不一定擅長教學。那我們也可以集中最優質的資源進行教學技能培訓,或是在同類型專家中尋找一個既有淵博知識又有教學能力的人,這些想必都不是難事。

第二,在互聯網時代,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

過去,教師作為年長者,憑藉年齡優勢在特定的文化系統中通過學習和日積月累的經驗,比年輕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輕者通過網路或其他技術手段,有可能比年長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實際上,相對呈指數增長的海量知識而言,「專家」和「新手」之間的距離被不斷縮小,後來居上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常態。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

第三,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就是力量」將被改寫。

在互聯網時代,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網路隨時隨地獲取所有可以公開的知識,每個人能獲取到的知識都是一樣的,不存在明顯差異,如何發現知識、精選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更加重要。知識將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創造力、想像力、價值觀、個人品質等將重獲生機,在教育中擁有與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

當然,伴隨著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嚴峻挑戰,教師轉型也擁有了新機遇。把握好這三個方向,你依然可以是專業的「未來老師」。

1

未來教師要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

過去,全班學生用同樣的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並試圖達到同樣的標準。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存在的個體,於是,總有一部分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正在重塑教學流程。未來,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時間,學習不同的內容,達到每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這從根本上對強調步調一致的傳統教學發出了挑戰。

儘管「互聯網+教育」還處於探索階段,並不成熟,但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以翻轉課堂為例,它的最大優勢不是教學流程的翻轉,而是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

首先,學習時間可以選擇。

在課前學習時,學生要觀看微課,有的學生能力強,看一遍就懂了,有的學生能力稍弱一點,可能就要多看幾遍才能掌握;

其次,學習內容也可以選擇。

寧夏有位老師在開展翻轉課堂時,給學生提供了不同難度的微課,每個微課生成一個二維碼,放進學習任務單,學生掃一下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

最後,教學過程也可以選擇。

教師利用技術手段分析學情,根據不同學情開展差異化教學。北京有位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把全班學生分為不同層次,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課堂時間沒有變化,但教學過程發生了很大變化,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實現了大班額條件下的個性化學習。

所以,教師要想在「互聯網+教育」中獲得成功,就不能只做「教學的師傅」,更做讀懂學生的「分析師」。未來教師要成為最懂學生學習需求的人,這才是教師職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教師要主動藉助大數據等新技術,讀懂學生的認知狀態,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徵,評估學生的優勢潛能和最佳學習方式,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推送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除了要關注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等總體數據之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數據,包括非結構化數據、規律性數據、異常數據等,善於發現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這將為教師實施精準教學提供極為重要的參考。

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研究學生是怎樣學習和成長的,讀懂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緒、品質、價值觀等。

例如,兩個學生的分數可能是一樣的,但他們的學習動機、投入程度、學習品質等完全是不一樣的。相比認知因素來說,學生的非認知因素作用可能更大,甚至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關鍵。

所以,讀懂學生的非認知狀態,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使命。

2

未來教師要成為「重組課程的設計師」

長期以來,教師只有選擇怎麼教的權利,而沒有選擇教什麼的權利。教師的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這種做法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綜合創新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

中國學生在國際奧賽中屢屢斬獲各學科的「單項冠軍」,但卻在綜合實力比拼中表現不佳,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等。面對不斷變化、愈加複雜的未來社會,只有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的課程,才能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過去,學校只能為學生提供非常有限的課程,如同一個資源貧瘠的「課程小賣店」。未來,學校將進入到課程生產的豐富時代,開設多種多樣的課程,打造一個資源充足的「課程大超市」。學生以「消費者」的身份進入,並在「導購員」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自己的愛好、興趣、需求、能力等來自由挑選適合自己的課程組合,獲得專屬的「課程清單」。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是課程的創設者。一個好的教師,往往是一個好的課程設計師,重組課程的能力將成為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一。

第一,將現實生活引入課程,讓書本中的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產生意義。

比如,成都市實驗小學將二十四節氣融入課程,讓學生在習俗活動中對話自然萬物、對話人文經典、對話傳統藝術,既加深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又有效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了知行合一。

第二,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通過跨概念、跨學科、跨領域的方式,建設以主題呈現的學校課程體系,彌合分科教學對知識的割裂。

比如,在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語文成了語言學習、美術、社會實踐的統一體,課本中的文字元號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從教室走進大自然,用平板電腦記錄自己眼中的春天,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講述出了一個又一個圖文並茂的可視化故事。

第三,打破固定的課時安排,根據學科特徵和課型內容靈活設置長短課或大小課,讓學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建構知識,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和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比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改變了以往40分鐘的固定課時,根據課程特徵靈活安排課時。「基礎課時」35分鐘,主要用於基礎性課程的實施;「大課時」60分鐘,主要用於整合課程的實施;「微課時」10或15分鐘,用於晨練、晨誦、習字等;「加長課時」90分鐘,用於大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3

未來教師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一直以來,教師資源歷來是高度私有化的,儘管每位學生都希望享受到最優質的師資,但由於優質資源的稀缺性,註定只能被少數人所壟斷。現在,這個局面正在發生改變,互聯網打開了學校教育的圍牆。未來,學校將會更加開放,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採用O2O模式來辦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享受社會上優秀的教育資源。

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必須把目光從狹小的教室轉向廣闊的世界,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引向學生。未來的教師一定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第一,任何有專長的人都能成為教師。

通過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課程的提供者不僅僅是教師,也可能是農民、醫生、商人、工程師、運動員、社區工作人員等。

英特爾曾經發布過一個「未來課堂」的視頻,描繪了未來的教學場景,教師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引導學生在動手中學習與橋樑相關的知識。看完這個視頻,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炫目的新技術,而是一個並不起眼的教學細節:當學生反覆嘗試也無法做出符合承重要求的橋樑模型時,授課教師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和一個工程師做了現場連線,工程師直接參与到課堂中,對學生製作的橋樑作品進行指導,並最終獲得了成功。

實際上,對於每個教師來說,當你的課堂教學質量越高,你就會感到越力不從心。因為學生可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教師的水平,他們進入到一個連教師都未曾涉獵的領域,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善於藉助技術的力量,聯結外部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

第二,把世界打開,讓孩子進來。

過去,教材是學生的世界;現在,世界是學生的教材。學校應該帶著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社會應該向學生打開,接納他們,積極主動地為學生成長服務。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開設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動課程,帶著學生走進萬科學習建築設計;帶著學生走進大疆公司考察無人機研製,進而開設航模課程,邀請中國航空動力技術專家劉大響院士給學生作相關報告;帶著學生走進聯通,走進微軟,走進深圳電力調度大廈,走進大亞灣核電站,走進深圳氣象台,參觀考察,學習探究。

未來的教師一定要有聯結世界的意識,給學生創造走進社會的機會。當學生走進社會,社會就變成了課堂,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進行深度學習,建立知識與現實之間的實質性聯繫,這種課堂給學生帶來的巨大影響往往是無法想像的。

無論「互聯網+教育」如何發展,教師永遠是首位

隨著AI教育時代的到來,如果教師不變,再美妙的教育變革也難以實現。未來,教師除了知識傳授以外,還應擔負起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和聯結世界的職責,這既是時代賦予教師的新使命,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發現教師」的同時,也要「解放教師」,只有「解放教師」,才能真正「發現教師」。

學校要主動減輕教師的事務性負擔,大幅減少非教學事務,把教書育人放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位置。有條件的學校要縮減班額,探索小班化教學,用切實行動給教師成長留足空間,真正把教師當作研究者和創造者,而非教書匠。

來源 | 授權轉自公號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ID:Edu-in)

圖 | 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責編 | 黃春霞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校長 的精彩文章:

最近感覺特別忙的校長,都點進來看看
讓「理想」照入「現實」,關於學校圖書館的七次討論
開學第一課講什麼?怎麼講?這篇文章全是資深教師的精彩設計
當名校長藍繼紅刷爆朋友圈……
辦學校要有點經濟學思維

TAG:新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