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讓冷漠成習慣

莫讓冷漠成習慣

一位小朋友半夜耳痛,家長帶他來到醫院看急診。恰巧,急診室有位耳鼻喉科醫生在值班。出人意料的是,這位醫生竟然說:「我只給大人看病,不給兒童看病。」

一位老人患心臟病,千里迢迢來到北京。一位醫生接診後,先讓病人去做個核磁。病人說,剛在外地做過核磁,片子也帶來了。醫生冷冷地說:「我不看外院的片子。」

兩件事情,看似不相關,卻反映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冷漠成了醫療界的「流行病」。面對病人的痛苦,兩位醫生麻木不仁,一個不看「兒童病」,一個不看「外院片」。這樣的舉動,不僅違背了職業操守,也令人感到陣陣心寒。

醫學技術在進步,人文精神卻在滑坡,這是當下醫療界的一大通病。如今,醫生越來越關注醫學證據、技術指南、核心期刊,卻忽視了活生生的人。病人來到醫院,就像進入了工業化流水線,從一台機器走到另一台機器。他們看不到醫生的笑臉,聽不到醫生的呼喚,只能感受到冰冷和恐懼。很多醫生看病,既不問病史,也不觸摸人,只是低頭開單。病人還沒說完病情,醫生已經喊「下一個」了。

醫學是一門人學,本應是溫暖的科學。除了客觀的診斷和治療之外,還應包括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溫馨的祝福、熱情的鼓勵。一個好醫生,既是「工程師」,也是「藝術家」。然而,人文精神一直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條「瘸腿」。在醫學生的必修課中,幾乎沒有一門醫學人文課,人文教育流於形式。由於「重技術、輕人文」,很多醫學生人文精神嚴重「缺鈣」,在臨床上往往「見病不見人」,導致醫患的「情感鴻溝」日益加深。

曾有一位美國學者到中國講課,他給每位醫學生髮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從醫學的角度回答,人是由什麼組成的?學生們的答案都是「細胞」。美國學者又發給學生第二張紙條,上面也寫著一個問題:從醫學的角度回答,狗是由什麼組成的?學生們的答案還是「細胞」。後來,美國學者在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之後加了一個詞:權利。可見,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其社會屬性。一個不懂得尊重患者權利的醫生,與獸醫有何區別?

近年來,我國患者的權利意識已經覺醒,而醫生的人文修養還在沉睡,二者形成強烈反差,這也是醫患衝突加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過去,在家長主義盛行的時代,醫生是絕對權威,病人只能被動盲從。而在法治社會,病人的維權行動此起彼伏。因此,尊重病人的自主權、知情權、選擇權、隱私權等基本權利,已經成為醫生的基本職業要求。如果醫生不改變傲慢與冷漠的習慣性姿態,最終將自毀尊嚴。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醫療設備很先進,手術技巧也不差,差就差在人文精神上。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醫學技術走得太快了,而醫生的人文情懷沒有跟上。一些人搶佔了技術和財富的制高點,卻失去了道德和人性的制高點。事實上,拋棄醫學人文精神是要付出代價的。當今,醫生職業聲譽一落千丈,醫患關係日趨緊張惡化,其根源就在於技術與人文的斷裂。這正如義大利詩人但丁所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醫學無論怎麼發展,永遠不可能包治百病。但是,如果每個醫生都在心中點亮一盞人文「小桔燈」,醫學就會情暖百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說醫畫 的精彩文章:

TAG:白說醫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