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灰色市場?蘇富比的博弈:傭金調整背後暗藏著什麼秘密?

灰色市場?蘇富比的博弈:傭金調整背後暗藏著什麼秘密?

每周,artnet新聞都會推出「灰色市場"專欄,帶你深入觀察最近藝術圈發生的重要事件,以獨一無二的灼見供你了解這一行業內部運作的行情。本周,透過表面看本質……

artnet新聞藝術市場撰稿人

Tim Schneider

蘇富比2017年6月28日在倫敦舉行的當代藝術晚拍專場。圖片:Michael Bowles/Getty Images for Sotheby s

囚徒的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er 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Wikipedia

就像一個舉重運動員突然之間患上了半身不遂,蘇富比日前宣布了即將從11月1日起生效的新規:一方面實體拍場的買家傭金將繼續增加,另一方面線上拍賣的買家傭金則驟降為零——這一舉措所暗含的深謀遠略遠遠超出了蘇富比表面上平淡無奇的公告。

蘇富比不止一次宣告過它的信念:線上拍賣能夠、並且應該成為其業務增長的重頭。而將相關買家傭金一筆勾銷,顯然刺激了買家在這個(並不那麼)新的領域的參與熱度(artnet在2008年就開啟了線上藝術拍賣)。這家拍賣行坦陳了自己的願景:希望新規能吸引更多首次競拍與初階藏家——這個群體的勇氣、或資本或許不足以在一場實體拍賣中舉牌競價。

德國藝術家Sigmar Polke的《Druckfehler》在蘇富比線上拍得980,465美元。圖片:致謝Sotheby s

新老藏家間的對比使得蘇富比實體拍賣的傭金加價問題變得更為有意思。事實上許多人都已注意到,這次的最新漲價距離上次蘇富比的全盤漲價過去了正好一年時間(而那場調價是緊跟著2015年2月的一場漲價發生的)。其實,考慮到蘇富比本月早些時候宣布的令人失望第二季度的財務報告,此番調價看似在情理之中。

而在蘇富比毫無起色的財務狀況下,抬高傭金無異於當你揭開馬桶坐墊,發現一條眼鏡蛇王像地獄魔術盒一般彈出來一樣讓人「驚喜」。

然而,以上這些都無法很好地解釋為何蘇富比的客戶會心甘情願接受這次漲價而非怨聲載道。蘇富比的戰略似乎只有在廢除了線上拍賣同類費用的對比下才顯得比較說得通。

菲律賓藝術家Ronald Ventura,《Forest》在蘇富比線上拍得1,015,915美元。圖片:致謝Sotheby s

儘管在過去的幾年中線上競拍越來越普遍,但100萬美元仍然是大多數單幅作品在拍賣電子化交易的上限。這個規律適用於蘇富比在2016年線上交易的11件最高成交作品中的7件繪畫與雕塑。更準確來說,所有這7件作品都是在實體拍賣中被網上競拍拍得,這意味著在一場嚴格定義的線上拍賣中,還沒有哪件藝術品超過哪怕是58.2萬美元的稅後價格。

但這種趨勢並不能歸因於買家方面的猶豫或是人數基數。記住:蘇富比及其競爭拍賣行最終有權決定哪些拍品置於哪場拍賣中。(藏家們可以對拍品的放置提出要求,但是一切仍要由拍賣行的特權決定這些要求是否值得被列入考慮範圍。)我們之所以沒能看到更高的線上拍賣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拍賣行一直將質量更好、估價更高的拍品放在實體賣場而非線上拍賣中。

這對雍正年間珊瑚紅地琺琅酒杯在蘇富比線上拍得938,561美元。圖片:致謝Sotheby s

於是,現場拍賣的競拍者就陷入了一個這樣的兩難境地:如果想要獲得(理應是)最好的藝術品,就必須選擇現場拍賣並接受其伴生的更高費用。

競拍者們的另外一個選擇便是規避,這也意味著自願放棄一大批在拍賣場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拍品。而且,如果佳士得也跟著蘇富比一起提價(佳士得在一周之後宣布將提高買家傭金,與蘇富比不同的是,佳士得將繼續徵收線上拍賣的服務費),就像它上次跟著蘇富比調價一樣,藏家便更沒有動力對蘇富比說「不」。

當然,這也不是這家拍賣行買家傭金分化的唯一理由,蘇富比在實體拍賣上的投入也比其線上拍賣要大得多。

正因如此,與實體拍賣相比只佔一小部分的網上競拍者並不足以通過更低的利率來拯救這家公司。這也就解釋了一個關於傭金增長看似自相矛盾的細節:參加實體拍賣的網上競拍者將與在電話上或是拍賣現場的競拍者們繳納同樣(更高)的傭金。

蘇富比此次取消線上拍賣傭金的公開陳詞越顯得有其正當性,我就越有把握去挖掘其背後的故事。事實證明,金錢往往存在於細節之中。

文:Tim Schneider

譯:Phyllis Zhong

編:Lizhi

# 你對蘇富比此次取消線上拍賣傭金的做法有何看法?請在留言中與我們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net 的精彩文章:

20餘年作品對望的「輪迴」——王功新,如何維持危險的平衡?
每年8000人聚集在此晝夜狂歡:「火人節」的前世今生
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對話藝術家秦一峰
「慢藝術」會成為下一個大型藝術運動嗎?
王功新與林天苗:在中國沒有畫廊的90年代,我把展覽搬到了家裡

TAG:art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