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當孩子有情緒時,你可以說這三句話!

當孩子有情緒時,你可以說這三句話!

編者按:

如果讓你細數做家長的辛苦,應該有一大部分家長會覺得面對孩子的情緒不知如何下手。家長們常常禁不住被孩子的情緒卷進去,最後,事件被扔到一邊,情緒成了主導。有的家長說,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有的家長說真想打孩子一頓算了。

當然,家長們(包括我自己)心知肚明,這些辦法都不可能真的解決問題,而只是將情緒推向極端化。

那麼當孩子有情緒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准許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尤其准許孩子哭,不評判好壞。准許意味著給孩子空間與時間,讓他自然地過渡。

今天的文章,摘自孫瑞雪老師《完整的成長》第三章/第四節/怎樣陪伴兒童情緒的成長。當孩子有情緒時,記住要說這三句話。

文/孫瑞雪

來源/完整的成長

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里,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因為它會幫助兒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幫助兒童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兒童也需要藉此得出他內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我們擁有兩個世界。

一個外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需要認識星星、月亮、太陽,需要認識樹木、海洋、江河、湖泊、森林和高山,需要認識桌子、電燈、汽車、房子,需要認識書、地圖、學校、圖書館。

我們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情緒即是我們內在世界一部分。我們需要認識高興、憤怒、恐懼、悲傷,需要認識嫉妒、惱火、難過、興奮,需要認識喜悅、愛、快樂和孤獨,需要認識感受、體驗和覺察。

這兩個世界的不同組合演變出不同的價值系統。當我們以物質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就會被物化和工具化,就遠離了生命,也就等於遠離了幸福;當我們以內在世界的價值體系作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愛、平等、正義、尊重、成長、創造就成為了我們的價值標準。

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同樣豐富,同樣需要孩子在漫長的成長曆程中認識並體驗。和兒童擁有認識外部世界的內驅力一樣,兒童同樣也有對內在生命世界認知的內驅力。

情緒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兒童自然擁有對情緒認知的內驅力。

兒童認知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在0—6歲的階段,情緒認知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知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早期兒童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怎樣幫助兒童認知情緒並使其情緒成長、成熟呢?

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便使孩子發現、熟悉、發展自己的情緒世界,而不是一生滯留和壓抑在自己的情緒迷茫之中。

准許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尤其准許孩子哭,不評判好壞。准許意味著給孩子空間與時間,讓他自然地過渡。比如准許他哭意味著讓孩子把情緒流淌出去。這是生命最早期情緒流動的自然禮物。

我們需要為孩子的情緒命名,就如同告訴孩子:「這是眼睛!」「這是鼻子!」「這是嘴巴!」「這是書!」「這是地圖!」幫助孩子說出她內在正在發生的情緒,「你生氣了」、「你感到憤怒」、「你感到委屈」、「你感到傷心」、「你看上去很高興」、「你看上去很愉悅」、「你看上去很興奮」、「你看上去很快樂」、「你看上去有些悲傷」、「你看上去有點沮喪」、「你看上去有些孤獨」、「你很好奇」「、你在表達愛」、「你在關心別人」、「你在表達快樂」 這叫概念或情景配對。

儘管我們能夠清晰知道的情緒範圍並不像了解外在世界那樣廣泛,有些複雜的和更深入的情緒我們依然不知,依然無法分辨;並且每個人的生命狀態也不盡相同,但我們需要自己了解的情緒告訴兒童,同時努力增加自己的了解深度與廣度。因為對內在世界了解的越深、越廣,我們就會成長的越好,就會越接近成熟。

我們需要肯定和認同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幫助他過渡並上升到一個儘可能的靠近真實的生命世界。

用愛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緒,慰藉孩子,讓孩子從情緒的狀態中走出來。

隨著兒童的成長,當其他部分發展之後,情緒也從最基本的狀態發展起來。這些情緒兒童都必須在生活的某個特定的事件和時間裡經歷和體驗,然後兒童可以感知到自己會再一次的重新經歷。這個過程兒童可以很自然地完成,只要成人不去阻攔。我們要准許兒童用自己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繼而發展自己的情緒。

閑閑2歲多,媽媽和爸爸在處理他的情緒時就使用三句話,層層遞進。閑閑媽媽採納了改變先從語言開始的建議。

第一句:「媽媽看到你非常生氣(傷心、恐懼、惱火,等等)。」給情緒命名。

第二句:「你想生氣就生氣吧。」允許孩子有情緒。

第三句:「媽媽陪著你。」表達愛,讓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納感。

基於我們有太多的成人不知道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面對的能力,閑閑的媽媽爸爸請阿姨也這樣面對孩子的情緒,不要有其他的話語。有趣的是,這種簡單的方式非常有效,不僅對閑閑有效,對社區里的其他孩子也有效。沒幾個月,當閑閑的情緒湧上來時,父母才說完第一句,閑閑就會意地笑了起來。

這種湧現出來的幼兒內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孩子並不了解、不知道、不認識,如同孩子還不了解、不知道這個外在世界一樣。他需要在不斷觸摸的過程中逐漸感知、命名、了解,並知道。情緒同樣也由孩子自然形成。這是最早的基礎,如同對植物的了解是基於一棵樹、一朵花然後才發展到對各類植物的了解,才再深入。

情緒開始就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正向、負向之分。對於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向他描述一種情緒的詞語,由孩子建立一種概念,然後逐漸增加,像蒙特梭利在她的教學法中要求的那樣,一次一個概念。對孩子來說,詞語的配對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對他當下的情緒,而當時往往只有一種情緒是主導的。經過漸漸熟悉與感覺的過程,孩子會發現並自然發展出其他更加豐富的情緒。

本文摘自孫瑞雪所著的《完整的成長》,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小編喊您來上課!
孩子情緒問題的隱性原因是什麼?
這組漫畫,深深戳中了中國式父母的痛點
抑鬱七講課程 用戶通知!
尋找文革隱傷者:一群中德心理學家和他們研究的政治運動幽靈

TAG:小崔不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