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退化論與放射性測年法

退化論與放射性測年法

09 基因衰變

年輕地球的自述

基因突變

「不僅是恐龍的血紅細胞和樹葉的DNA在衰變,而且在你活著的時候,你身體的基因也在衰變。你的細胞在緩慢地積累突變。其中有些突變在你身體的生殖細胞中產生,並遺傳給下一代。平均來看,至少有100個新單核苷酸的『點突變』——很可能比這個數字高出幾倍——會傳承給下一代。 這一過程會發生在每個個體的身上,其運作會使人類的整個集體基因組退化。這個過程的運作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人類不可能已經存在一百萬年。」

「但自然選擇不是會淘汰壞的突變嗎?」小王問。

「只有非常嚴重,會導致死亡或阻礙繁殖的突變才會被淘汰,」何教授回答說:「但絕大多數突變都是『近中性』、『沉默』的隱性突變。他們微小地擾亂基因信息,但不會對個體生殖後代的幾率造成顯著影響。」

「既然這樣,那有什麼要緊?」

「問題在於,這些『近中性』的突變會在種群的基因組中積累,比如說人類。慢慢的,這些突變就會達到一個讓整個種群生存適應性退化的程度。最後,每一個體的基因會積累了太多錯誤,這些錯誤就會拖垮整個群體。

「這有點類似於重複複印一本說明手冊。當你用複印件的複印件再去複印時,說明手冊上的字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不清楚。如果你繼續這個過程,不用多久,有些字就不能辨認了。這樣,你就遺漏了一些信息。漸漸的,你不能讀懂整句話。最後,你就什麼都看不清楚了。但早在完全不能讀之前,這份說明手冊就已經沒用了。因為其中失去了太多信息,已經不能發揮功用。

「人類基因組也是一樣的道理,信息在逐漸地丟失。最後,由於丟失的信息過多,功能就會受到損害。平均生育率會降低,預期壽命會縮短,物種也會減少至滅絕。

「我們能在人類的近親婚姻中看到這一過程的證據。因為人的基因都是成對的,在大部分情況下,即使在某一會影響人生長的關鍵領域有一個已經發生突變的核苷酸,這個突變也會和從父母另一方遺傳而來、未發生突變的健康基因進行抵消。但若親兄妹或親表兄妹結婚,那他們的隱性突變就會經常配對,從而引發功能性問題。因此,第一代表親所生後代的平均壽命就會比一般人短。在這些近親配婚中,你可以立刻看到積累的基因錯誤所帶來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突變總數在一代一代增加,那就會給整個人類帶來類似的影響。」

何教授轉向書架,抽出另一卷書,說道:「約翰·森福德(John C. Sanford)教授是一位植物遺傳學家,也是一位前大學教授。在他的科學培訓生涯中,他接受並相信進化論通常灌輸的教義。他曾是一位無神論者,但後來變成了一名有神論者,進而成為基督徒。他重新檢驗了通過隨機突變進化出人類基因組的可能性,得出的結果是:突變的積累其實是在驅使我們邁向滅絕。

如果基因是在退化,那我們的種族就不是在進化。一個物種的衰老和一個個體的衰老很相似,兩者好像都涉及突變的逐漸積累。……當親表兄妹婚配時,其子女的預期壽命會嚴重縮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近親繁殖暴露出基因組內還沒來得及『浮出水面』的基因錯誤(隱性突變)。近親繁殖就好像管窺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基因走向。近親繁殖所生子女縮短了的預期壽命反應了基因組的整體老化,並顯示出一直隱藏著的大量基因破壞(隱性突變)。」

「但不是至少部分是有利突變嗎?」小王反駁道:「也許保留的有利突變超過有害突變呢?」

何教授肯定地搖搖頭,說:「在特定情況下,僅有極小部份的突變才會是『有利的』,當然我不是說這些有利突變是在製造具備功能的新結構;十億年你也休想能產生一個具體的新蛋白質分子,而且那些『隨機產生』的新蛋白質只會讓事態更糟糕。[見本冊第一章] 但若不知怎麼地,真產生了對你生存的凈效果是有利的罕見突變,那他們也無法讓整體的衰變進程停滯。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壞的突變要遠遠多於好的突變,就可以肯定任何這樣的DNA連鎖塊必然會退化。成群的壞突變總是會將極少的好突變一起拽進去。當我們還在等著一個罕見的有利突變出現時,大量有害突變已經在附近堆積起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時間是我們的大敵。時間越長,剩下的信息越少。

關鍵是因為上帝咒詛了地球,我們就邁向滅絕。問題在於,多快滅絕?如果突變的累積率僅為每代100個——基本上肯定實際累積率比這個高,很可能高出十倍——那麼在以25年為一代的一百萬年中,就會在人的平均基因組內發生400萬個突變。 早在這400萬個突變發生之前,人類就已經在遺傳學家所說的突變崩潰中滅絕了。簡而言之,地球上的生命遠遠不可能像進化論者所宣稱的那麼古老。」

放射性測量

「那麼放射性年代測定法所提供的年代又作何解釋呢?」小王問:「據我了解,科學家們可以用這種測定法準確地測出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化石的年代。」

何教授富有個性地使勁點了點頭,說:「是的!我們到處都能讀到這些年代,這些年代也攪擾了我很長一段時間。好像所有的科學家都認同這些年代,所以我就對放射性年代測定法進行了漫長而細緻的研究。」

「您研究的結果是什麼?」

「一方面,這些年代測定法仍然是年輕地球創造論未解決的一個問題,」何教授稍皺眉頭,承認說:「但是另一方面,這些年代測定法總不可靠,常常會得出一些自相矛盾,不準確的結果,完全不足以推翻我們剛討論過的年輕地球的證據。

「首先要注意,放射性測定法只適用於測定完全熔化了的火山岩。這些岩層的溫度過高,化石無法在其中得以存留。放射性測定法不能用於直接測定含有化石的沉積岩,至少絕不應該用它來測定!沉積岩是風化沉積物混合而成的,哪怕是理論上用放射性測定法,其測定的結果也絕不可靠。當他們說通過放射性年代測定法測得某些化石層有幾億年時,其實那是測量石層附近的火山岩層的結果。」

「那麼用於測定骨頭的碳14測定法呢?」小李問。

「這是一個使用範圍非常有限的特例。」何教授回答說:「我們馬上會談到這個問題。

GIF/1K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放射性年代測定法的原理。一些被稱作『母體』元素的放射性元素——比如說鈾238—會不斷地分解原子,漸漸衰變,成為其他的元素。在這一例子中,鈾238如圖中描述的,會分解 α(阿爾法)粒子。這一過程最後會得到穩定的『子』元素,這一例子中派生的子元素是鉛206。通過在實驗室測出短時段中的衰變,然後再推至長時段衰變就可以測得它的衰變率。在一定量的母體元素中,其中一半衰變所需的時間被稱為半衰期。鈾238的半衰期約為45億年,也就是說如果有兩克鈾238,理論上經過45億年就只會剩下一克,同時也會有一定量的鉛206。隨著時間的推移,鈾238和鉛206的比值應該會以一種可預測的速率變化,所以理論上,可以通過比較鈾238(母體元素)和鉛206(子元素)的量,計算出岩石形成的年代。」

鈾238放射性衰變系列

何教授笑了:「這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一樣的,理論上是非常完好的,但是現實卻總是雜亂不堪!放射性年代測定法先要滿足三大條件,才能夠給出確切的年代。

1.取樣岩石必須在它的歷史中一直是個『封閉的系統』。取樣岩石在整一歷史中沒有增加或移走母體元素和派生元素(包括不可間雜衰變過程中的元素)。

2.須知其初始的狀態。必須確認在岩石形成時不存在派生元素。或者,要確切掌握母體元素和派生元素的初始比例。

3.在取樣石頭的整個歷史中,放射性衰變率必須是一成不變的。

然而,在實際測量的岩石中,前兩個條件常常出錯;而第三個條件則受到創造論科學家甚至少數非創造論科學家的質疑。」

梁求真《理性信仰》連載,感謝作者授權小小推拉驢首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推拉驢 的精彩文章:

化石中發現未石化的生物物質
跟小約翰一起讀箴言05
婚姻愛情的本質、目的、原則與例外

TAG:小小推拉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