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宗教比較:出世與入世

宗教比較:出世與入世

出世與入世

庄祖鯤

中國人的民族性注重實際,因此強調入世胸懷的儒家,比較能起共鳴。而相反地,所有的宗教,無論是佛教或基督教,似乎都是強調出世的。這種印象往往成為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對宗教產生排斥感的原因。這種先入為主的成見,也是宗教對話中必須克服的問題。

儒家的入世觀

孔子是一位實用主義的道德教育家,他對形而上的哲學及宗教興趣都不大,而秉持入世的精神,強調「經世致用」,透過為政,達到致天下於太平的抱負。這就是孔子所謂「修己以安人」(論語 · 憲問篇)及「內聖外王」的觀念。

關於儒家的「內聖外王」的理想,蔡仁厚認為,「內聖」是安身立命的道德宗教問題,屬於終極關懷方面;「外王」是事功問題,屬於現實關懷方面。1從原始儒家觀念來看,內聖與外王兩方面的理想,是同等重要的。特別是孔子興起於春秋亂世,志在撥亂反正,所以極為關注外王的問題,而以內聖為實現外王的基本步驟。

《禮記大學篇》為內聖外王建立了一個順序: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換言之,治國平天下的外王理想,首先要從修身做起。然而修身(即成德)的工夫卻是無窮無盡的。因此久而久之,外王的理想就只剩下一個虛影。

儒學既然主張入世,也就積極鼓勵知識分子議政甚至參政,強調「學而優則仕」,並要有「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憂患意識。因此儒家的理想人格,不是聖賢,而是「君子」。因為聖賢是遙不可及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相反地,君子卻是經過道德的實踐,可以達到的境界。同時,「君子」一詞可能有雙關語的意味,2既是道德上令人尊敬之人,也可能是政治上的統治階級,亦即,儒家的理想人物─「君子」,有政治上的涵義。

然而理想與現實畢竟是有差距的。大多數的讀書人一旦捲入政治的漩渦,就往往難以自拔。更何況,當人存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心態去讀書、去考功名時,恐怕為國為民的胸懷,就快要蕩然無存了。因此,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儒者,往往是鳳毛麟角,凡有此志向的,也恐怕都飽經挫折。

到了宋明新儒學,諸子大力提倡心性之學,雖然形式上仍繼續以「內聖外王」為追求的目標,但實際上卻更加重視「內聖」的修己功夫,而忽視「外王」的事業。3韋政通認為,因著道家及禪宗思想的滲入,使得宋明儒學將外王的理想消除了。4

當世局紛亂、勢不可為之時,儒家又如何應對呢?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 ·泰伯篇)所以孔子在周遊列國卻懷才不遇時,也曾不禁發出「乘桴浮於海」的感嘆,這就是「無道則隱」的選擇。而孟子則進一步說:「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於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 盡心上)

然而有人指出,用「隱」來面對「無道」,畢竟是消極的,有明哲保身的傾向。5這與道家以退為進,採取避世和效法自然的態度,尋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觀,其實相去不遠。因此,中國知識分子常常進而以「儒」積極入世,退而以「道」無為避世。蘇軾也認為儒家與道家「相反而相為用」,所以他「以儒為表,以道為里」。這或許也就是陶淵明退隱江湖之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吧!

關於這一點,于丹也指出:

儒家所看重的,永遠是大地上聖賢的道德,永遠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業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遠是更高曠的蒼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遠是人在最終成全以後的超越。中國儒家思想……要求人擔當;但道家思想……要求人超越。6

所以洪修平指出,7儒家重視人的社會性,因而比較強調宗法倫理;而道家卻著重人的自然性,強調個人的自主、獨立和自由。在實現人生的途徑上,儒家講入世─「有為而成聖」,故有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等一套理論;道家講避世─「無為而歸真」,通過效法自然的無為來實現人生。

佛教的「出世」與「入世」

關於佛教的「出世」思想,楊惠南教授在評論台灣佛教(包括前中國佛教)時,8提到傳統台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至少包括四方面:

厭棄本土而盛讚他方世界

散漫而無作為的教徒組織

甚少參與社會政治、文化事業

傳教方法落伍

他提到,中國佛教在明朝只剩禪、凈二宗。但是到了清朝,尤其是雍正皇帝,除了個人傾向喇嘛教之外,還刻意地打壓禪宗,提倡凈土宗的唸佛法門,使禪宗迅速沒落。以至於到了清末民初,中國佛教不問其宗派如何,都以唸佛為本。9而以阿彌陀佛為中心、強調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宗,基本上是主張厭棄世間(裟婆世界),而切慕往生凈土的「出世」思想。在這種思想里,往往強調先成就自己,再利益眾生。因此,除了一心唸佛之外,很容易荒廢世俗實務。

這種出世心態,曾引起著名儒者如韓愈等人的嚴厲批評。但是到了明朝,儒道佛三教經過長期的衝突、交融之後,佛教在中國與儒家和道家形成了獨特的互補現象,10甚至有「三教同源」的說法。換句話說,若是世態險惡,以儒家入世不得,以道家避世也不成,則有佛教的萬法虛幻、唯心凈土、即心即佛、輪迴報應,及天堂地獄等說,給人精神安慰。所以儒道佛三教彼此分工配合,正如禪宗大師憨山所說:「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11

自明朝開始,佛教就提出「世間法則佛法,佛法則世間法」的說法。至此,講求「出世」的佛教在中國終於「入世」而面向人生。1980年代之後的台灣佛教,更有走向「入世」的傾向,令人耳目一新。其實台灣佛教界的走向,應該可追溯自民國初年太虛法師的「人生佛教」。太虛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宗教思想的衝擊下,對當時佛教的腐敗及出世精神,做了深刻的批判與反省,大力提倡以人生為中心的「人生佛教」。

太虛在有生之年,並未能看見中國佛教的改革開花結果。但是他的弟子印順法師,後來卻在台灣進一步推動「人間佛教」,並且蔚然有成。印順法師以學術見長,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在1973年獲得日本大正大學博士學位。

印順認為,中國佛教的衰微,根本的原因是思想的缺陷。12因此他從天台宗、禪宗到凈土宗,批判傳統的中國佛教,對凈土宗言詞更是嚴厲。而印順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基本上是人文主義式的,13也特別強調社會關懷。14

目前台灣的佛教界號稱有四大山頭:星雲法師的佛光山系統,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聖嚴法師的法鼓山系統,以及惟覺法師的中台山系統。不約而同地,這四大系統都全力發展教育、文化及慈善事業,興建大學、醫院,擁有電視台及新聞媒體。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大系統都是禪宗的成分居多,聖嚴與證嚴更直接或間接與印順有關,都尊稱印順為「導師」。聖嚴近年來全力推動「人間凈土」運動;證嚴則以慈善事業聞名於世,兩人都是實踐佛教入世精神的代表。

基督教系「入世」或「出世」?

曾有人說,基督教有「他世」情懷,儒家卻肯定「現世」。其實基督教沒有佛教「輪迴轉世」的觀念,卻強調「僅此一生」。因此基督徒特別重視在有生之年,如何善用自己的光陰、錢財,去濟世助人。因此,有「他世」情懷的基督教,在社會改革、慈善救濟、捐資興學上的貢獻,卻比一般社會大眾高出許多,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反倒是肯定「現世」精神的儒家,卻逐漸失去了救世的熱情,不是存著「學而優則仕」的私心,就是逐漸轉為「出世」了。

基督教究竟是採取出世或入世的人生觀?可能耶穌自己的話最有代表性。耶穌曾說「你們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鹽。」(馬太福音5:13-16)。基督徒有服務社會、扭轉世界潮流的責任,這就是「光與鹽」的意思。使徒保羅也曾進一步地說:「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立比書2:15-16)

雖然基督教強調「來世」的賞罰,但「來世」的賞罰卻是以「今世」的貢獻為基準的。因此耶穌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耶穌離世前,在最後的晚餐中,以下面的禱告結束祂對門徒最後的勸勉:「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罪惡。他們不屬世界,……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怎樣差他們到世上。」(約翰福音17:15-18)。

所以基督教不能夠以簡單的「入世/出世」二分法來界定,因為基督教既非出世,亦非入世。以耶穌的話來說,基督徒應該是「身在世界,心卻不屬這世界」。換句話說,基督徒應該是心中另有所屬(即屬乎神),卻又被差派到這世界來的人,正如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一樣。

輸入文字

作者為牧師,宣教學博士。

註:

1.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收錄於《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杜維明編),正中書局,1997,87頁。 2. 姚新中:《儒教與基督教:仁與愛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37頁。姚新中曾討論「君子」一詞的各種不同的英譯,如superior man(上等人)、ideal man(理想的人)、gentleman(紳士)等。但是依據中文來說,「君子」乃「國君之子」,所以應該指貴族。因此我認為「君子」應譯為「高貴之人」(noble man)。而且noble一詞的英文既可以指貴族的身分,也可以指因為品格高尚而被視為尊貴的人。 3. 李焯然:〈論儒家的經世精神〉,收錄於《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杜維明編),正中書局,1997,470-71頁。 4.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出版公司,1989,20頁。 5. 吳光:〈論儒學對知識份子性格的塑造及其利弊〉,收錄於《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杜維明編),正中書局,1997,383頁。 6. 于丹:《莊子心得》,9頁。 7. 洪修平:〈儒道佛人生哲學的互補〉,收錄於《對話二:儒釋道與基督教》(何光滬、許志偉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31頁。 8. 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東大,1991,1頁。 9.同上,7頁。 10.洪修平:〈儒道佛人生哲學的互補〉,138頁。 11.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卷三十九。 12. 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121頁。 13. 同上,115頁。 14. 同上,166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藉我賜恩福 的精彩文章:

聖經遇見小故事二則

TAG:藉我賜恩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