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淳于髡說,給了這麼優厚的俸祿,你孟子就想這麼走了?

淳于髡說,給了這麼優厚的俸祿,你孟子就想這麼走了?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治國主張。

(配圖來源網路)

孟子在齊國推行他的仁政主張,齊宣王把孟子任之為上卿,以優厚的俸祿奉養孟子及其弟子們。但這不過是借孟子的號召力,把孟子當作一塊招牌,以此博得尊賢重士的名聲罷了。

雖然孟子寄希望於自己的主張,能得到齊宣王的重用,但是最終孟子期望在齊國有所作為的想法落空了,所以孟子決定離開齊國。

就在離開的時候,齊國重臣淳于髡對孟子說:「我聽說注重名譽功業,是為了治國安民;不注重名譽功業,是為了獨善其身。先生您位列齊國上卿,上輔君王下濟臣民,這樣的名譽功業都還沒建立。先生得到了優厚的俸祿,卻就這樣離開了齊國,原來所謂的仁者都是這樣的嗎?」

孟子面對淳于髡的咄咄逼人,回答道:「處於較低的職位時,不以賢能侍奉不成器的人,那是伯夷這類人。五次侍湯又五次侍桀的人,那是伊尹這類人。不厭惡昏庸的君主,不拒絕低微的職位,那是柳下惠這類人。以這三個人為例,他們的人生經歷雖然各不相同,可是卻有一致的方向。他們一致的方向是什麼呢?那就是仁,所以說君子只要仁就行了,又何必人生經歷都要相同呢?」

(配圖來源網路)

淳于髡聽後,又繼續發難的說:「當年魯繆公的時候,公儀子主持國政,子柳和子思為臣,魯國不僅沒變得更強,反而削弱的更厲害了。這樣來看,所謂的賢者對國家也沒有什麼用處呀!」

孟子說道:「當年的虞國不用百里奚,後來就滅亡了。而重用百里奚的秦穆公,成為了霸主。不用賢人就會滅亡,有了賢人卻不會任用,又怎麼會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隨即反駁說:「從前王豹住在淇水附近的地方,而河西的人都較善唱歌。緜駒住在高唐,而齊國的西部附近的地方都較善唱歌。華周、杞良的妻子,善於哀哭她們的丈夫,因而從此改變了國家的風尚。內在存有什麼,外在就會表現出來。從事工作,卻看不到功績,這種事我還未曾見過。所以說現在沒有什麼賢者,否則我一定知道。」

孟子很鎮定的答道:「當年大聖賢孔子做魯國的司寇,但並不被重用,參加祭祀活動的時候,祭祀的肉也不見送來,於是孔子不脫帽子就匆忙離開了。不明所以的人會以為,孔子是為爭一塊祭祀的肉鬧情緒離去。而知禮懂義的人明白,實際上魯國在祭祀活動中不符合規範,孔子因被無禮對待而離開。至於孔子,他想承受微罪離開,而不願隨便就走。所以君子的所作所為,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認識到的!」

(配圖來源網路)

《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

《孟子·告子》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歟?」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鼠王丸 的精彩文章:

曾春蕾與龔翔宇交替,撐起女排接應的重擔
孟子版的「戰爭與和平」
孟子說既然都是爵位,為什麼天爵人爵不同?
中國男足,願一切奇蹟皆歸你
孟子提到奪食占妻,卻沒再繼續往下說

TAG:鼠王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