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中元過後話《西遊》:從唐僧取經看中國特色鬼魂文化

中元過後話《西遊》:從唐僧取經看中國特色鬼魂文化

清人王凱泰《中元節有感》詩云:「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剛剛過去的中元節,折射出國人事死如生的種種寄託。這個俗稱「鬼節」、「施孤」的節日,在所有中國節中,可謂是最陰氣森森、鬼魅飄忽的一個。古往今來,對於亡靈、鬼魂,民間總會賦予各種想像。鬼魂的世界,到底寄託了國人哪些現實情結?著名神魔小說《西遊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特色鬼魂文化的最鮮活範本。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各家各戶要紀念自己的祖先魂靈。但那些絕了後嗣、沒了子孫供養的孤魂野鬼則難免四處飄忽,為了安頓這些遊魂,便要齋奉祭祀各地孤魂野鬼。這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一起列為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這也是禁忌最多的一個節日,民間素有農曆七月不婚嫁、不祝壽、不喬遷、不入佛堂進香、不辦各種喜事的習俗,甚至不讓孩子在夜間出門,免得沾了鬼氣。

雖然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但「人鬼情未了」,從古至今,鬼魂魅影與一直與人類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禮記·祭義》雲「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說文解字·鬼部》解曰:「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凡鬼之屬皆從鬼。」人死為鬼,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孔子也不是認為鬼和死亡不重要,只是更提倡在安頓好現實生命,討論死亡和鬼神才有根基。

鬼魂關聯於靈魂與安頓,沒有鬼魂的文化不是完整的文化,不了解鬼魂觀念,也難以理解傳統文化的特色。《西遊記》的故事中就是一個典型,其中既關聯於中元節的起源——盂蘭盆會,更體現了祖靈崇拜的宗法倫理和地獄審判中的善惡教化,堪稱中國特色鬼魂觀念的教科書。

一、盂蘭盆會與取經緣起

中元節在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這來源於佛教《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故事。《西遊記》最主要的情節——唐僧取經的緣起即來自盂蘭盆會。

《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如是言:

佛祖居於靈山大雷音寶剎之間。一日,喚聚諸佛、阿羅、揭諦、菩薩、金剛、比丘僧尼等眾曰:「自伏乖猿安天之後,我處不知年月,料凡間有半千年矣。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寶盆,盆中具設百樣奇花、千般異果等物,與汝等享此盂蘭盆會,如何?」概眾一個個合掌,禮佛三匝領會。如來卻將寶盆中花果品物,著阿儺捧定,著迦葉布散。

——《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

「孟秋望日」為陰曆七月十五日,正是在這一次盂蘭盆會上,如來認為南贈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需要三藏真經的慈悲普度,於是派出觀音尊者上東土尋取經人。

中元過後話《西遊》:從唐僧取經看中國特色鬼魂文化

如來此處提到說「盂蘭盆節」有盛滿百樣奇花、千般異果的寶盆,理解中頗有歧義,會讓人認為「盂蘭盆節」真起源於一個寶盆。其實「盂蘭盆」一詞開始與寶盆並沒有關係,「盂蘭盆」為梵文Ullambana的音譯,也曾譯作「烏蘭婆拏(na)」,意為「救倒懸」,並非是指一個盆子。我認為,盆開始是取其音,而非取其意。筆者所見不少文章認為是「盂蘭」是Ullambana的音譯簡稱,這個「盆」是從漢語中加上去的,指用盆盛供品。我認為此說不確。當然,筆者目前也有所存疑,期望能得到通梵文的大德指正。

盂蘭盆其意「救倒懸」,是說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眾生,腹大如鼓,喉細如針,飢餓難堪,如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需要用各種珍貴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之威力以解救餓鬼「倒懸」之苦楚。

《一切經音義》解道:「正言烏藍婆拏,此譯雲倒懸。按西國法,至於僧自恣之日,雲先亡有罪,家復絕嗣,亦無人饗祭,則於鬼趣之中受倒懸之苦。佛令於三寶田中俱具奉施佛僧,佑資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懸飢餓之苦。」

大概是因為譯文中有個「盆」字,而盂蘭盆節確實也需要用器皿盛各種供品,「盂蘭盆」便逐漸被望文生義附會理解成一種器物盆子,甚至還專門發明這一物事。《舊唐書·王縉傳》便記載了皇宮所用的「盂蘭盆」,做工考究、耗資甚巨:「代宗七月望日,於內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民間的做法當然會節省很多。

《西遊記》雖然寫的是佛教取經故事,但也存在一些佛教知識的錯亂之處。因為西遊一書主要來源是民間信仰,而非嚴格的佛經或者道經。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甚至說,《西遊記》的作者大約是沒看過佛經的。筆者以為,此處對「盂蘭盆會」的說法明顯更多也是民間的俗稱,而非嚴格的佛經。

如來在盂蘭盆會上提到的這三藏真經分別是:「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李天飛先生考證過,這也與佛教的三藏原意不同,而明顯是一個佛道合一的雜糅概念。在佛教中,三藏是指經、律、論三部分,西遊記的說法背後也是中國民間神靈文化的投射,我國本土所崇奉的神靈,則正是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個部分。而如來說「經一藏,度鬼」,這倒對應了盂蘭盆會這一超度鬼魂最主要的功能。

盂蘭盆會第二次在《西遊記》中出現仍然有關唐僧取經的由來。在偷吃人蔘果的故事中,悟空師徒到達萬壽山五庄觀之前,借鎮元子之口講述了唐僧貶下凡塵的前世故事。

鎮元子吩咐二童道:「不日有一個故人從此經過,卻莫怠慢了他,可將我人蔘果打兩個與他吃,權表舊日之情。」二童道:「師父的故人是誰?望說與弟子,好接待。」大仙道:「他是東土大唐駕下的聖僧,道號三藏,今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乙玄門,怎麼與那和尚做甚相識!」大仙道:「你那裡得知。那和尚乃金蟬子轉生,西方聖老如來佛第二個徒弟。五百年前,我與他在蘭盆會上相識,他曾親手傳茶,佛子敬我,故此是為故人也。」

——《西遊記》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觀行者竊人蔘」

中元過後話《西遊》:從唐僧取經看中國特色鬼魂文化

甚至還有一些人推測,金蟬子當年被貶,很可能就是在這次蘭盆會上「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小過而遭貶,足見這一盛事之威嚴。

取經緣起和唐僧前世都提到了盂蘭盆會,這應該不是作者無意的閑筆,而是有意凸顯西行取經與安頓亡靈的關聯。

二、鬼魂信仰與孝道親倫

佛教主張四大皆空,出家修行,但《盂蘭盆經》堪稱佛門的《孝經》。

《盂蘭盆經》載佛弟子目連(又稱摩訶目犍連)救母之事。目連以天眼看見亡母墜於餓鬼中,心中不忍,欲解救父母。「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連用缽盆裝飯菜給母親,菜飯卻總被餓鬼奪走,化成火炭。目連悲號涕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開示其解救法門。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盛珍果素齋供奉佛僧,挨餓的母親終於得食超度。佛教便傳下這一盛大的「盂蘭盆會」。

值得說明的是,《佛說盂蘭盆經》一直很有爭議。從古至今,許多人都懷疑這並非是原始佛經,而是佛教徒在中土杜撰的贗品偽經。這種可能確實很大,其孝親觀念確實與出家修行、四大皆空的佛教有明顯差異,不排除這是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為弱化文化衝突有意偽造,將佛教教義與儒家人倫孝道融為一爐。

拋開這一學術公案不提,不管《佛說盂蘭盆經》真假,它都已經是一種不可否認的文化存在。自梁武帝後所行盂蘭盆節,已普遍流行於我國民間。該經雖只有八百字,但歷史上註疏就有六十多種,可見流通之廣、地位之重、信仰之深,因為這切合了中國文化。

這也是中國鬼魂觀念最顯著的特色之一。中國的鬼魂觀念與外國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在於,其與宗法祖靈崇拜觀念緊密結合在一起,堪稱鬼魂的「中國特色」。

祭鬼神的中元節便同是祭祖節,「七月半」祭祖傳統長盛不衰。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放河燈,燒紙錢,用各種方式祭奠先人。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這是典型的中西差異,人們很難想像,西方的萬聖節會同時便是祭祖節。。

其實在西周確立宗法制之前,我國鬼魂觀念也是多元化的。從殷都廢墟的考古資料看,西周之前的殷人的鬼神觀更加豐富,山川河流、日月星晨、風雨雷電幾乎都有靈魂,而且無關道德善惡。他們降災也賜福,佑人也害人。甚至,在殷人看來,祖先的亡靈和自然界的其它神靈一樣也會無端做祟,危害後代。如古籍所言「貞祖辛祟我」 「貞妣己祟帚好子」。

周公制禮作樂,宗法制的確立之後,親祖之靈作祟降禍之說逐步絕跡,祖宗之靈只會「敬德保民」,蔭庇後人,垂裕後昆,後人需要的只是慎終追遠。祖先崇拜日益突出,出現了祠祭、家祭、墓祭等多種祭祀形式,宗廟、祠堂作為祭祖的重要場所,日益重視。除此之外,對那些無主孤魂,也有在郊外臨時設壇進行「招魂致祭」。

中元過後話《西遊》:從唐僧取經看中國特色鬼魂文化

設「祠堂」祭祀祖先亡靈作為正式制度至遲在漢代已經存在。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有云: 「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近代祠堂大規模的普及還與清朝入主中原的歷史故事有關。滿清入關,漢族人心不穩,後來滿清統治者發現漢族祠堂具有強大的社會整合力。於是統治者提倡興建家塾、宗祠。雍正皇帝則在《聖諭廣訓》 里加以解釋:「立家廟以存蒸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進入祠堂祭祀祖先是作為族民最重要的身份認同之一。

在小說《白鹿原》中,田小娥和白孝文因違反族規,便在祠堂前進行懲戒。而最嚴重的懲戒莫過於,黑娃和田小娥偷情,被剝奪進入祠堂的資格。

在《西遊記》中,祖先亡靈之重要也屢屢可見。在寇員外還魂的故事中,唐僧師傅被銅台府刺史錯當成殺害寇員外的兇手,蒙冤入獄。孫悟空顯神通,到刺史家中變成他的伯父畫像顯靈,跟他說,當官這麼久以來,一向清廉,但是昨日無知把四個聖人當成強盜,你儘快把他們放了,否則我要把你勾到陰間去。刺史嚇得連連求饒,說大爺請回,等明天小侄升堂,儘快釋放。長輩亡靈顯現,幾乎比聖旨更有效力。

《西遊記》在安排唐僧身世時,也與這個中元節起源的目連救母故事頗有類似之處,體現了孝親之道。唐僧父親陳光蕊新官上任途中卻被強盜所殺,妻子被霸佔,一個古代版的《讓子彈飛》。唐僧出生後被迫順江放逐,成為江流僧。江流兒長大後除掉強盜,拯救了母親,為父親復仇。

更有意思的是,《西遊記》與明代大致同時代的戲曲《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有著更緊密的神秘關聯,《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中也有一套西遊故事,兩者在情節內容、結構安排和文化主旨上存在著重要的淵源關係。

「目連」在這一戲中的名字叫傅羅卜。其父傅相、其母劉青提,一家人樂善好施,敬重佛法。但傅相駕鶴西去後,劉青提經不住其弟劉賈的勸說,用狗肉齋僧,褻瀆佛教戒律。引起玉帝震怒,閻羅將劉青提的魂魄收到鬼城豐都,打入十八重地獄,受盡酷刑。傅羅卜行孝,為救母親,挑經挑母上西天,向佛祖借來法器救母。他的西行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將母親從地獄中救出,重回人間,享受天倫。路上,一隻白猿被觀音降伏後,變成道人護佑傅羅卜,過寒冰池、火焰山、爛沙河,一路西行,遠涉十萬八千里。很明顯,這幾乎是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故事的翻版。但因為《西遊記》與《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都是世代累積型成書,流傳過程經過無數的改編與積累,其故事完整成型的準確時間很難確定,因此兩者具體成書時間究竟誰先誰後,究竟是誰影響了誰,難有確切說法。大概是「二者互相影響、各有借鑒」。一個取經超度亡魂與一個挑經超度母魂的故事存在如此神秘關聯,或許本身也暗示了祭鬼與祭祖內在契合的中國特色。

中元過後話《西遊》:從唐僧取經看中國特色鬼魂文化

目連救母

而且,這部談神仙鬼魅的《西遊記》,也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唐僧與悟空的感情是師徒如父子,觀音對悟空的慈悲則有點像母愛。連那些殺人放火的妖怪,也多親倫之情。紅孩兒捉了唐僧,便想到請父親牛魔王來受用,也不計較牛魔王忙著包養小三未盡父親之責。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捉了唐僧,要請乾娘九尾狐同享。玉華縣黃獅精也要請爺爺九頭獅子,待到黃獅精被悟空打死,九頭老獅聽說,低頭不語。半晌,忽的吊下淚來,叫聲:「苦啊!我黃獅孫死了!猱獅孫等又盡被和尚捉進城去矣!此恨怎生報得!」雖是妖怪,這痛哭流涕的祖孫之情也足以讓人動容。

三、倫理善惡與地獄審判

中國鬼魂觀念的另一大特色是與道德倫理密不可分。鬼魂意識中浸染了濃烈的善惡評判的倫理特性與佛教因果輪迴的宗教教義。

人有善惡之別,鬼也有善惡之分。鬼的善惡最早多與是否正常死亡相關,凶死者一般變為厲鬼,作祟為害。比如民間傳說溺水而死者常常變成水鬼,會將其他人拖下水淹死,這與其生前善惡並無關聯。但後來,倫理至上的文化特色日益體現在鬼魂觀念中。鬼魂故事成為道德教化的重要題材。幾乎各個民族都有冥府亡靈審判一類的傳說,在地獄審判中懲惡揚善,中國在這方面也極其突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報應觀念深入人心,

地獄審判的觀念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墨子《明鬼》中專門講鬼神懲惡罰暴,天就有義務來懲罰惡徒;《尚書》講「天道福善而禍淫」,《周易》也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等等。

佛教傳來中國以後,六道輪迴、地獄觀念更與善惡倫理觀念交融一體。十八層地獄的冥府審判廣為流傳。按六朝佛典,鬼魂進入地獄後,由特定的冥官使用一個「業鏡」來鑒別你在人世間究竟幹了多少好事、幹了多少壞事,然後根據善惡業報判到不同的地方。《西遊記》中的「唐太宗入冥」是這當中最典型的一個故事,這也關聯於唐僧取經的現實緣起。唐太宗魂魄被黑白無常勾到地府,幸虧崔判官開後門幫他還陽,唐太宗經過地獄的恐怖後,相信了佛家的因果輪迴,遂請唐僧等做水陸大會。這樣也才有了唐僧要去西天取經的故事。與兩次盂蘭盆會一樣,有關唐僧取經的由來幾乎都關聯於超度亡魂。

唐太宗哪怕貴為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英主,因為有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的罪孽,於是也被勾進地獄折磨。一進地獄,便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索命,大喊「世民,還我命來」。他到了冥府所見,都是催命的判官、追魂的太尉。四處陰風颯颯、鬼魂出沒,都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嶺不行客,洞不納雲,澗不流水,非常恐怖。

中元過後話《西遊》:從唐僧取經看中國特色鬼魂文化

地獄圖

《西遊記》還借李世民之眼,呈現了佛教十八層地獄,吊筋獄、幽枉獄、火坑獄,拔舌獄、剝皮獄,油鍋獄、黑暗獄、刀山獄、血池獄、阿鼻獄、秤桿獄等等,都是上刀山下油鍋、剝皮抽筋等酷刑。《西遊記》加了諸多的詩歌來談道德教化,「人生卻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過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典型的表達了對於罪惡的鞭撻和善德的嘉獎。

從科學的角度,這匪夷所思,只是迷信臆想,但它生動的展現了人們對於公平正義最樸素的追求,在現有制度不足以給人救濟時,藉助於冥府審判才有公平。它也一定意義上有助於養成正義觀念,培育法制意識,構建道德標尺。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等等,也是必要的警戒。在《西遊記》中,判官勸誡太宗「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陰間沒有孤魂野鬼喊冤叫屈,沒有冤假錯案,人間才有太平盛世。《西遊記》不厭其詳,屢次提示超度亡魂、安頓鬼魂之於人間正義的重要意義。

而且,地獄審判的形象也與現實法律文化存在雙向互動。一方面,現實的刑罰嚴酷影響了鬼神觀念建構,陽間法隳刑濫,所以地獄當中有十八層地獄。但是倒過來也有影響,地獄的種種匪夷所思的酷刑現象大規模傳播也促成了陽間的這種酷刑文化的濫化,對用酷刑重刑懲罰罪犯獲得了一種合理性,強化了以暴制暴的報應方式。

結 語

魯迅先生論《西遊記》稱「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有什麼樣的人間文化,便有什麼樣的鬼神文化,倒過來也是成立的。解讀鬼魂文化的特色,也能體察人間文化的奧秘。周作人《談鬼論》說,

「我們喜歡知道鬼的情狀與生活,從文獻從風俗上各方面去搜求,為的可以了解一點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換句話說就是為了鬼裡邊的人。反過來說,則人間的鬼怪伎倆也值得注意,為的可以認識人裡邊的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不喝心靈雞湯 的精彩文章:

世事洞明皆有道,粗茶淡飯樂終生!
這些令人自豪的中國古代發明,其實只是傳說?
從竹簡到德文再到英文:讓世界讀懂《老子》的智慧
仗劍走天涯:「古惑仔」李白的悲情人生
中元「鬼節」 到底是人怕鬼還是鬼更怕人?

TAG:我不喝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