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威尼斯電影節首次設立VR電影競賽單元,VR電影漸成趨勢?

威尼斯電影節首次設立VR電影競賽單元,VR電影漸成趨勢?

今年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次新增了「VR電影競賽單元」,共有來自全球各地的22部VR電影入圍,將角逐最佳VR影片、最佳VR體驗和最佳VR故事三個獎項,其中Sandma工作室的《自游》、Pinta工作室的《拾夢老人》、上海魏唐影視的《窗》和蔡明亮與HTC、Jaunt合作的《家在蘭若寺》四部華語電影入圍。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威尼斯電影節開始關注VR電影?到底什麼是VR電影?

NO°

VR是什麼?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縮寫,即虛擬現實。通俗來講VR就是通過一些VR設備實現人和虛擬環境的交互,呈現出三維動態視覺,讓人完全沉浸到虛擬現實中。注意,劃重點了——VR電影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就是交互、三維動態視覺和沉浸。交互就是指VR設備的使用,比如VR頭盔,戴上就可以帶你走進一個虛擬世界,還有VR護具,穿上後你在玩射擊遊戲時中槍了,身上會有感覺。

現在去電影院看3D電影,視覺只是一個平視的3D效果,當你抬頭就會看到電影院的天花板,低頭就會看到自己的腳。而如果換到VR的三維動態視覺,觀眾抬頭看到的是虛擬環境中的天空,低頭就能看到大地,完全不會跳戲。至於沉浸就更好理解了,就是讓觀眾能夠沉浸在虛擬境界中,觀眾走進電影場景中,可以360度查看周圍的環境。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冒頭的VR,如今在全球重掀熱潮,軟體和網路企業重金布局,競爭開發。事實上,很多導演如今已經在嘗試用VR技術拍科幻影片了。比如《速度與激情》系列的導演林詣彬,2014年就導演了一部VR短片《HELP》,裡面哥斯拉式怪物追逐主角的場景,簡直讓人腎上腺素直線飆升。

而經過《HELP》的拍攝洗禮,林詣彬導演背後的技術團隊ATAP,更是發現了拍攝VR大片相對可行的利器——「蜘蛛機」系統,並進一步開發出可快速縮短製作時間的「故事開發系統」SDK(Story Development Kit),以方便人們更方便快捷製作出360度沉浸式內容。

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主辦方做了一件看似跟風,但卻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就是把電影宮(曾經的威尼斯賭場)二樓改造成了設有50台VR頭顯的VR影院,並首次展映了一支時長40分鐘的VR影片。

這部名為《VR耶穌——基督的歷史》的VR長片,總長90分鐘,官方公布的6.12億美元的投入,無疑已宣告了它不僅是目前VR電影中時長最長的,同時也是目前投入最高的一部。這部電影也為威尼斯電影節開創「VR電影競賽單元」奠定了基礎。

《VR耶穌——基督的歷史》劇照

NO°

威尼斯電影節展映的VR電影

今年威尼斯電影節VR影片展映的體驗非常豐富,類別大概分為幾種:線條/3D動畫的VR影片、實拍的VR影片、VR遊戲、手柄互動的VR影片和環境互動的VR影片。

《拾夢老人》導演米粒在威尼斯接受採訪時稱:「在傳統電影里,觀眾只能看到導演預設好的角度和畫面,但在VR電影里可以自主選擇角度,360度觀看內容。如果觀眾使用的是沉浸式頭顯設備,還能實現空間位移,會真的感覺到自己在走向角色身邊。而在曾獲艾美獎的短片《Henry》里,有一幕中小刺蝟的眼睛會隨著觀眾移動,觀眾會覺得它在看著自己。」

在VR遊戲中,玩家可以操縱手柄等來玩遊戲,電影里則不一定。「給觀眾講故事和讓觀眾玩起來,這兩件事本身就存在矛盾,所以威尼斯對體驗式內容和敘事性內容分別設立了獎項。」

米粒說道:「最初在構建《拾夢老人》時,我們也希望加入交互元素,但後來發現VR本就有細節豐富的場景,觀眾又有了很大的選擇權,再加入交互的話,可能會導致觀眾錯過故事的情節,會嚴重影響故事的表達。畢竟遊戲的出發點是娛樂性體驗,而電影的核心是故事。」

而曾憑藉《愛情萬歲》奪得金獅獎的蔡明亮導演,此次推出長達56分鐘的VR電影《家在蘭若寺》同樣入圍了本屆VR電影競賽單元。 依舊是長鏡頭和慢節奏的「蔡氏美學」,這部被蔡明亮導演稱作「美術館電影」的作品由14個鏡頭組成。

全新的VR技術支持,讓觀眾對主角的身體、憂愁、病態、哀愁以及慾望有了更加直接的觸摸感,更如同置身於世界邊緣的苦修人生之中。然而,VR發展至今還未建立起完全統一的製作和放映標準,讓影片在放映的過程中難免失真,令觀眾和導演都有所遺憾。

NO°

VR尚不能成為主流娛樂方式

這兩年,福斯、 獅門、迪士尼、傳奇、華納等各大電影公司,都在陸續成立了VR工作室,試圖轉向使用VR技術培養全新的觀影方式。不過都是粗淺嘗試,大抵就是通過特製VR預告片和影片花絮,讓觀眾了解他們最新的電影。

較成功的例子,有盧卡斯影業2015年製作的《賈庫間諜》。這是一支可以用Google Cardboard觀看的VR視頻,趕在《星戰7:原力覺醒》前公布,對粉絲、極客來說絕對是一場饕餮。這款VR短片由《馬達加斯加》導演埃里克·達尼爾掌鏡,他認為,「VR不是電影的延伸,而是一種全新的語言。」只拍出VR短片的達尼爾的這個觀點,之於有意創作VR長片的電影人,似乎還是有些扣盤捫燭。

2016年,導演高群書和張藝謀都曾表示過要進軍VR電影拍攝。不過目前看來, VR電影要想全面普及還很難,首先是成本,高群書曾透露他的第一部30分鐘VR劇情長片的預計投資是1億元,上不封頂。另外VR電影視覺是360度立體全景視角,也就是說畫面中只能有場景和演員,拍攝難度也非常的高。

通過這次威尼斯電影節的展映,對於VR電影能否替代傳統電影成為未來的主流娛樂方式,大部分媒體人不抱樂觀態度。首先是觀眾走進VR影院與其他陌生人一起頭戴設備、各自觀看的動機不明顯,遠不如走進影院觀看傳統電影的理由充足。其次是VR電影應該使用怎樣的電影語言,究竟更傾向於朝個人化、家庭化娛樂消費,還是朝更藝術化的方向探索,都還有待探索。

這次展映雖然未能讓人得出對VR電影發展更有說服力的結論,但無論如何,威尼斯電影節為VR電影設立新的競賽單元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流的VR電影的發展方向,同樣值得我們思考和期待。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專訪「並馳Lab」負責人高一天:與尊重、熱愛電影的青年探索,推動實驗室項目進入院線
系列紀錄片《逐影》直擊電影人創作歷程
5分鐘短片、12門專業課程、2個孵化項目,「大有所為」助力新導演的培養與輸出
我不想穿越回20歲時青澀的樣子
「厲害了!中國紀錄片!」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