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何倡導「大學語文」

我為何倡導「大學語文」

年輕人對名家名作進行閱讀、感悟、思考、辨析,積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豐富了自己,當人文素養得到提升,再加上實際生活中的體驗,二者進行比較、互為補充,這樣的收穫絕不是生硬灌輸所能實現的

「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曾經在我國高校中普遍開設,是各類非中文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而後中斷近30年。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我與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匡亞明教授聯合發起倡議,在高校中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當時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識匱乏、文化素養缺失的問題,恢復大學語文課程主要是針對這一現狀提出的。我與匡亞明、蘇步青等人,希望通過這門課程的開設,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素質。30多年的實踐證明,大學語文課程的目標定位是正確的。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在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外,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包括大學語文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正是培養這些品德的有效載體。秉持這樣的理念,我主編多種類型的《大學語文》教材時,著重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同時包括一些歷史、哲學類作品,作為課堂教學、學生閱讀之用。所挑選的這些作品都要求符合這樣的標準:能夠體現高尚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能夠深刻反映歷史上、生活中為人們所密切關注的問題,能夠表現真摯的思想情感、智慧理性與審美價值等,所選的現代文學部分,要能夠表現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外國文學作品也須對我們的社會進程有所參考。

在諸多作品中,我更多選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詞曲賦、小說戲曲,文體兼備。這些作品大都文情優美,內容是對各色人物不同遭遇、社會百態和人性情感的描寫,既有思想的深刻又有藝術的魅力。若能對這些作品多多品讀與體會,能夠幫助年輕人對人性善惡、人情妍媸、品德高低有所辨別,同時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此同時,名家名作各有優點,但未必沒有局限,需要人們獨立思考,擇善而從,而不是全盤照搬。

大學語文的課堂教育從對作品本身魅力的領悟和欣賞出發,可以使年輕學子在愉悅中受到感染與熏陶。這種感染和熏陶,貴在以情感人,以理喻人。年輕人對名家名作進行閱讀、感悟、思考、辨析,積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豐富了自己,當人文素養得以提升,再加上實際生活中的體驗,二者進行比較、互為補充。這樣的收穫絕不是生硬灌輸所能實現的。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我所選的篇目數量總是會多一些,編寫的內容也會豐富一些。目的是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供自主學習之用。我希望藉此培養年輕人對閱讀的興趣,多讀書,讀好書。這對人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大學語文的課程設置既要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同時也應考慮到這門課程工具性的特點。因此,我堅持把語文閱讀與表達能力的培養,作為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我希望年輕人不但要多讀,還要多練筆。寫信、寫日記、寫讀後感、寫生活體驗等等,只有多寫才能不斷提高寫作水平。我們提倡年輕人勇於練筆,也可以有選擇地提供一些題目,鼓勵他們把自己的獨特感受寫下來。對習作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不足,大家可以一道來討論,加以改進,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年輕人的閱讀能力、文字運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好大學語文課,教學方法也很重要。教學方法保守、死板,一向是比較嚴重的問題。過去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採用的都是教師滿堂灌的方式,老師講、學生聽,師生間很少交流。學生在課堂上,大多不提問題,或者沒有提出什麼新問題。今天情況雖有所改善,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大學語文教學貴在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老師在課堂上要有效地組織討論,事先設計好話題,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年輕人也千萬不要怕發言、怕講錯話,師長更要善於引導,鼓勵學生不同意見之間的互相辨析,暢所欲言。如果能營造成這樣的課堂氛圍,養成良好的學風,對年輕人來說,就能不斷拓寬自己的認識,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本文由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程華平教授筆錄整理

徐中玉,生於1915年,江蘇江陰人,教育家、文藝理論家,曾執教於中山大學、山東大學。1952年調至華東師範大學工作,歷任中文系主任、文學研究所所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徐中玉曾擔任上海作家協會主席、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文藝理論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主編。1981年,由徐中玉擔任主編的全國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出版。30多年來,僅全日制本科《大學語文》教材,累計發行3000多萬冊,修訂第十一版即將面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文藝 的精彩文章:

大道之行——中國荒漠化治理擷英
大地·風物 花生的歷程
朱世慧:戲曲的眼光一定要放遠
巴圖:「七法」拓寬戲曲校園路
大山裡的鄂溫克人

TAG:人民日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