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想給他的老師賜謚「文正」,司馬光說:不行!

皇帝想給他的老師賜謚「文正」,司馬光說:不行!

司馬光畫像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九月,鄭國公夏竦在京師去世。夏竦曾擔任過仁宗皇帝的老師。仁宗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君主,想給老師擬一個好一點的謚號,以告慰老師泉下之靈。他希望夏竦能得到「文正」的謚號,但禮官堅決反對。反對最劇烈的禮官是司馬光。

司馬光說:「文正」乃是褒獎士大夫功德的第一美謚,而夏竦這個人,「奢侈無度,聚斂無厭」,又如何當得起此等美謚?

「文正」既然是至美至榮之謚,當然不可以輕易與人,北宋一百餘年,能獲得「文正」之謚的士大夫,屈指可數,宋人說,「國朝以來,得此謚者,惟公(指司馬光)與王沂公(王曾)、范希文(范仲淹)而已。若李司空昉、王太尉旦皆謚『文貞』,後以犯仁宗嫌名,世遂呼為『文正』,其實非本謚也。如張文節(張知白)、夏文庄(夏竦)始皆欲以『文正』易名,而朝論迄不可,此謚不易得如此」 。只有那些堪稱為士人典範中的典範,才可以得到「文正」的賜謚。

仁宗朝宰相張知白,「在相位,慎名器,無毫髮私,常以盛滿為戒,雖顯貴,其清約如寒士」。這麼一位享有清譽的名臣,去世之後,禮官議謚「文節」,有御史提議:「知白守道徇公,當官不撓,可謂正矣,請改謚文正。」但宰相王曾沒有同意,說:「文節,美謚矣。」 遂沒有改謚。大名鼎鼎的包公包拯,被熱愛他的人稱為「包文正」,其實這只是民間私謚,他的正式謚號為「孝肅」。

對宋朝士大夫來說,人生最大的榮耀,不是生前封侯拜相,而是身後獲得「文正」之謚。宋徽宗時,宰相趙挺之(趙明誠之父、李清照之家翁)去世,徽宗前往祭奠,「夫人郭氏哭拜,請恩澤者三事」,其中一件便是「乞於謚中帶一『正』字」。趙夫人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想替丈夫乞得一個「文正」的謚號,因為宋朝士大夫謚號帶「文」字極常見,如果徽宗答應給予「正」字,通常就是「文正」了。但徽宗不敢答應,「餘二事皆即許可,惟賜謚事獨曰:『待理會。』」徽宗平日說「待理會」的意思,就如今人所言「研究研究」,含婉言拒絕之意。最後,趙挺之得到的謚號是「清憲」 。不過,徽宗朝法度已亂,謚號有時也成了天子與權臣之私恩,連蔡京之弟蔡卞也能謚「文正」。

宋人以「文正」為極美之謚的觀念,影響至明清時期。一名清代學者說,「凡臣工謚法,古以『文正』為最榮。今人亦踵其說,而不知所自始。……我朝之得謚『文正』者,百餘年來亦不過數人。」 按清代的賜謚程序,「本朝定例,凡大臣應否予謚,由禮部先行奏請,俟得旨允准後,行知內閣撰擬謚號四字,恭候欽定」;「惟『文正』則不敢擬,悉出特旨(換言之,按大清謚法,誰可以謚『文正』,例由皇帝說了算),自非品學德業無愧完人者,未足當此。」

而明朝,自朱元璋開國至正德朝,一百餘年間未有一位士大夫獲賜『文正』謚號,第一個獲謚『文正』的是大學士李東陽,相傳李東陽病危之際,同僚楊一清前往看望,在病床前許諾:「國朝以來,文臣無有謚文正者,如有不諱,請以謚公。」垂死的李東陽立刻爬起來,「頓首稱謝,卒後果謚『文正』」。 李東陽於是成了明朝第一個獲得「文正」謚號的大臣。

了解了「文正」之謚在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司馬光等禮官要極力反對仁宗賜謚夏竦「文正」。

迫於禮官壓力,宋仁宗不得不收回成命,改賜夏竦另一個謚號:「文庄」。與「文正」相比,「文庄」算是平謚。仁宗皇帝作了妥協,這場議謚之爭才平息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宋朝人為什麼要為一個謚號而爭執不休?
為了一個謚號,宋朝人爭破了臉
宋朝的開封府配置了多少個法官?
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里卻儘是「飛碟帽」?
英國軍官都青睞的阿富汗冷兵器:開伯爾長刀與匕首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