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5部中國獨立紀錄片扛鼎之作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5部中國獨立紀錄片扛鼎之作

自賈樟柯的《小武》問世以來,中國獨立電影的影響日益擴大,更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獨立電影節,而這些獨立電影節中,以紀錄片為主題的就有「紀錄片交流周」和「雲之南紀錄影像展」,其他的獨立電影節,參展的紀錄片一般也佔一半左右。目前,獨立電影的放映活動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而這些放映活動中,放映紀錄片的場次也佔據了半壁江山。這些現象都說明,獨立紀錄片是中國獨立電影的重要力量,其影響力絕不亞於獨立劇情片,甚至,在很多時候,紀錄片帶來的話題和議題比劇情片還多。

如今中國的獨立紀錄片的放映活動雖然非常多,但一旦錯過就錯過了,你很難有機會再次碰到。因此,通過DVD觀看獨立紀錄片也成了一個重要的觀影途徑。北京的現象工作室近幾年整理出版了26部獨立紀錄片。這26部作品基本體現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創作水平,其中包括了不少經典之作,如《好死不如賴活著》、《秉愛》等。這裡挑選其中品質最好的15部獨立紀錄片,其中,包括3部五星經典之作,以及12部四星值得觀看的作品。

1、片名:天降

導演:張贊波

簡介:鮮為人知的湖南綏寧縣是一個普通卻充滿魔幻的地方。作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出的火箭殘骸的理論落點,它從1990年始至今近20年的時間裡,先後數十次地迎接了從天而降的火箭殘骸。這種神秘而危險的「天外來客」打破了落點轄區內16萬當地人貧窮而平靜的生活。

鑒定:★★★★★

評語: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中國,影片的剪輯和音樂都非常出色,在國內紀錄片普遍處於半成品狀態的前提下,該片可謂製作精良的獨立紀錄片的標杆。

2、片名:好死不如賴活著

導演:陳為軍

簡介:馬深義一家住在中國河南上蔡縣文樓村,他的家庭就是愛滋病的受害者。他們一家五口人,有四人感染了艾滋病,只有9歲的大女兒是健康的。《好死不如賴活著》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背景音樂、沒有字正腔圓的敘述、沒有宏大的場面,整部影片就是在紀錄這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影片的鏡頭從2001年的春末夏初開始,歷經盛夏、深秋、嚴冬,一直到春節,近距離地拍攝了馬深義一家面對愛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經歷。

鑒定:★★★★★

評語:陳為軍貌似非常平靜地紀錄了一個艾滋家庭一年中的生活,而平靜的鏡頭下面,每一個場景都蘊含直指人心的力量。

3、片名:秉愛

導演:馮艷

簡介:張秉愛是一個住在三峽庫區的普通的農婦。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從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對富裕的江邊。丈夫有病,張秉愛不得不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生活重擔。日子雖苦,但張秉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因為兒子是村裡唯一考上了縣重點高中的孩子。張家是村裡的釘子戶。幹部們一遍又一遍地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動員她外遷。在和幹部交鋒的空隙,在繁忙的農活之餘,張秉愛不動聲色地,蓄謀已久般地講述那充滿痛苦的過去……

鑒定:★★★★★

評語:人物紀錄片的典範。持續數年的拍攝,不動聲色的敘述,一個生動而立體的三峽移民個體形象如雕塑般被影像定格在歷史的進程中。

4、片名:排骨

導演:劉高明

簡介:在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中,中國在飛速發展。排骨和許多人一樣。紛紛從農村走向城市,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發展機會。排骨,江西人,初中畢業,在深圳和朋友合夥賣翻版DVD,而且賣的全是藝術電影。排骨非常喜歡電影,他知道世界上很多電影大師和他們的作品,可是他說他從來都沒看過,他喜歡看《馬大帥》和周星馳。

鑒定:★★★★☆

評語:不僅是「賣碟人」的生動記錄,也是萬千影迷的珍貴記憶。若干年後,若有人要寫中國的電影傳播史,排骨們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5、片名:父親

導演:李軍虎

簡介:2002年,韓培印的兒子勝利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學,從農村來到城市。 為了讓勝利上學,老韓變賣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到西安打工,為兒子解決大學的生活費和來年的學費。做了一輩子農民的老韓堅信知識會改變命運,他樂觀地盼望著,兒子上了大學,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鑒定:★★★★☆

評語:影片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拍攝、剪輯而成,沒有技巧,沒有花招,父親的樸實與兒子的單純卻足以打動每一個人,尤其是度過大學時光的我們。

6、片名:我最後的秘密

導演:黎小鋒、賈愷

簡介:在蘇州一條粉牆黛瓦的老街上,住著一個出生名門的九旬老太和她的保姆.主僕倆天天吵吵鬧鬧,既彼此抱怨,又相守相依。老太無兒無女,人到暮年, 愛恨交織的青春記憶讓她揮之不去,而最讓她割捨不下的,就是她準備偷偷捐獻出去的遺產。圍繞著遺產,保姆和遠方親戚輪番登台,大家都各有打算,但誰都不知道,老太內心深處,又是怎樣一個世界……

鑒定:★★★★☆

評語:導演捕捉細節的能力非常出色,從而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何時開機,何時關機」乃拍攝紀錄片的關鍵,而兩位導演似乎總是能夠準確掌握到這個時機。

7、片名:傘

導演:杜海濱

簡介:這個在多個國際影展上獲獎的紀錄片以傘為起點,為象徵符號,串聯起不同的5個片斷,以極為形式化的表現手法展現出中國五個基本社會群體──工,農,商,學,兵──的生活狀態。

鑒定:★★★★☆

評語:一般而言,紀錄片只承載「擺事實」的使命,而杜海濱的《傘》卻是一部寓意深遠的作品,導演野心很大,可惜淺嘗輒止,浮於表面。

8、片名:紅穀子

導演:林稚沾

簡介:熊杰鋒是一位從外地打工後決定回到雲南鄉下種田的青年。這位天真無邪,卻又不想隨波逐流的年輕人回到了平寨村後,開始種起了一種古老的稻米品種——「紅穀子」。種植「紅穀子」的過程中,困難重重;而找到一位願意嫁給自己這種貧窮農夫的年輕女孩,比起種植「紅穀子」,好像沒有差太多……

鑒定:★★★★☆

評語:影片雖然只是拍一個不隨波逐流的青年農夫的生活,卻拍出了人類學的意蘊,同時,影片也從另一個角度折射了科學推廣所帶來的問題。

9、片名:和祖先一起唱歌

導演:李小江

簡介:我們跟蹤一個巫師、一個盲歌手、一個詩人的生活軌跡,走進他們的內心,體驗他們的情感,同時追尋這個族群祖先遷徙的足跡,穿越時間的重量,來到高山之巔,梯田邊上,傾聽遠古的歌聲,撫摸一個脆弱的夢想。

鑒定:★★★★☆

評語: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學紀錄片,原生態的畫面,充滿詩意的鏡頭,空靈的音樂與低沉的吟唱似乎來自遠古。

10、片名:馬大夫的診所

導演:叢峰

簡介:甘肅省古浪縣黃羊川鎮。這裡乾旱少雨,自然條件惡劣。馬秉成是當地一位受人尊敬的鄉村醫生。由於病看的好,他狹小的私人診所里,每天都有很多前來求醫的普通農民。等待看病或抓藥時,人們時常談起各種各樣的事情。

鑒定:★★★★☆

評語:影片以馬大夫的診所為原點,輻射整個黃羊川鎮,以三個多小時的長度、來來往往的人們、喋喋不休的家長里短,構成了一部西北鄉村生活的史詩。

11、片名:浩然是誰

導演:楊弋樞

簡介:這是蘇中平原地區的一群小鎮少年,一群厭惡學習、喜歡打架鬥毆的初中生。他們三天兩頭被請去政教處受訓寫檢查,受處分、離家出走、被勸退學的總是他們。他們似乎飛揚跋扈,自認為強大無敵,但遇到事情又會洗脫責任,其實成人世界的規訓始終是一種隱隱威脅,他們既反抗,又畏懼。

鑒定:★★★★☆

評語:影片以一件事先張揚的打架事件為線索,講述了一群懵懂少年的青春往事。「浩然」這個人物始終沒有真正出現,他變成了一個符號,而影片構思的高妙之處也在於此。

12、片名:志同志

導演:崔子恩

簡介:我們正處於影像影響世界的時代。影片以影像直擊的方式總結與回顧30年以來中國同性戀議題的發展。追蹤記錄30年以來在同性戀平權活動中親歷歷史的人物,展現歷史重要變革事件,譬如中國同性戀非罪化、非病化,譬如中國人同性戀觀念變化與媒體的正面報導,譬如中國有關同性戀立法、學術研究、文學創作與發表、藝術產品與展示方面的成績,譬如性學界、醫學界和同性戀社群連手抗擊AIDS。

鑒定:★★★★☆

評語:這是一部同志平權史,而同志們所爭取的權利,其實就是「人權」。這爭取「人權」的三十年是值得銘記的,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13、片名:我們是共產主義省略號

導演:崔子恩

簡介:從夏天到冬天,從720人減少到16個人,源海實驗學校的打工子弟經歷了一系列殘酷的事件:被趕出校園,被趕出作為臨時教室的廠房,露天上課,甚至連露天上課所賴以坐席的水泥電線杆也要被抽走。原本濟濟一堂的孩子們,流離失所。有人失學在家,有人轉到路遠收費高的學校,有人與父母分離回了原籍老家,……

鑒定:★★★★☆

評語:那些默默抗爭的孩子讓人感動:當別的孩子為爭進名校而擠破頭的時候,他們只希望能夠上學。中國的孩子需要這部影片甚於需要希望工程。

14、片名:遠山/圓明園的藝術家

導演:胡傑

簡介:《遠山》是拍攝於1996年,是一部反映祁連山小煤窯煤礦工人生活的紀錄片。該片拍攝歷時三個月,其中實際拍攝時間為三個星期——由於需不時躲避當地幹部及礦廠主的阻撓,拍攝工作只能混跡於礦工之中悄悄進行,後因胡傑遭到追殺,拍攝工作被迫中斷。

《圓明園的藝術家》:在1995年之前的幾年中,北京西郊靠圓明園附近的村落中陸續從全國各地來了一些追求自由創作的青年藝術家。1995年春天,先是有小道消息,後來還是感到有點突然,官方終於行動,毫不費力就把住在村落的近百名藝術家和他們的孩子們一起趕走了。本片紀錄了這個春天,以及春天以後這些藝術家們在冬天的故事。

鑒定:★★★★☆

評語:胡傑以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拍攝了這兩部紀錄片,影片也許粗糙,但卻符合了「我的鏡頭不撒謊」的紀錄片的最高原則。

15、片名:張博士

導演:黃儒香

簡介:「張博士」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他在1966年文革被迫退學後在重慶的工廠自學了17年,又在成都「四川大學外語系」旁聽了17年,為的是實現他從小的理想「去俄羅斯當翻譯」。這期間他靠在大學食堂打掃清潔艱難度日,住的是學校操場看台下放石灰的小屋。2002年,「四川省農業廳」開始選擇一些學俄語的學生,以勞務輸出的形式去俄羅斯做翻譯。快50歲的「張博士」也想通過勞務輸出去俄羅斯,並認為這是他人生唯一的出路。

鑒定:★★★★☆

評語:在很多人眼裡,「張博士」是一個非常可笑的人物,而導演卻以極為真誠的態度來講述他的故事——「張博士」的偏執與堅持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獨立紀錄片的生態跟商業電影是不一樣的。一部很爛的商業電影,因為有明星、有大腕,即使萬人唾罵,仍然會有不少人去看;而一部很爛的獨立紀錄片,因為喪失了觀看的價值,往往連進入觀眾視野的機會都沒有了。因此,拍攝好的紀錄片,除了攝製的硬體條件外,主要是濃厚的人文思想。如今的獨立國產紀錄片也更多的是面臨心態上、思想上的挑戰,而技術與設備的問題退居其次。政史類紀錄片,審核思想比較濃,很難做到客觀和深刻;自然類的紀錄片,跨越時間長,野外工作辛苦,專業水平不夠;所以會出現《舌尖》類似的紀錄片很火爆。現在中國的經濟水平提上去了,但是思想深度和內容廣博還不夠,這是需要獨立紀錄片導演需要反思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高檢影視中心 的精彩文章:

《蜘蛛俠》看前科普:大反派是誰?哪些復聯英雄會客串?
10年前,這部電影拍出了最好的敦刻爾克
一部賺錢的好電影是如何煉成的?
諾蘭版的《敦刻爾克》,是戰爭片還是懸疑片
比肩《你的名字。》,溫暖了整個日本,又一部現象級動畫片引進!

TAG:最高檢影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