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求職倒計時,導師讓打基礎而我想早點找工作

求職倒計時,導師讓打基礎而我想早點找工作

「如今回想畢業季,感覺導師教訓我們的話都沒錯。可惜站在那樣的時間點,學生做不到那麼超脫啊!」碩士畢業兩年後,陳然發出這樣的感慨。

夏末秋涼,高校畢業班的求職季開啟。身為學子的最後一年,寫論文和投簡歷無疑是核心議題,是必須獨立跨過的坎兒。而當前一些准畢業生(以碩士生、博士生為主)在此節點,卻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人際關係的困惑。困惑的主體對象,正是與自己關係緊密的導師。

那些具有較高學術水準和修養的導師,往往頗為重視研究生在學術和精神層面的追求,希望學生能在「象牙塔」中培養起良好的學術基礎或科研能力,紮根書齋、潛心鑽研,不要被窗外的雜事分心。

但是,有一部分准畢業生對導師的要求力不從心,甚至深受困擾。外界的就業形勢和內心積累的壓力,迫使他們為實習焦慮,步入求職季後更全力以赴,不願為聖賢書投入過多時間。

當溝通不良時,師生免不了為「學術」與「職場」的價值排序而發生分歧。畢業季中,讀書和求職是否難兩全?對於准畢業生而言,導師的要求太過「理想主義」嗎?

學生說:論文過關即可,但求職結果有好壞之分

北方某「985」高校的文科生陳然,是本校保送直研,開始兩年制的碩士研究生學習。用他的話形容,兵荒馬亂到沒法喘口氣。

研究生第一年得修夠學分,課程表排得滿滿當當,而第二年就得「湧入社會洪流」,陳然感覺這個研究生念得沒有學生味兒,好像被人催促著轉場,學了點皮毛就當即變現了。

留給陳然和兩個同門備戰求職的時間並不充裕。研一暑假,他們急急忙忙跑到校外實習,渴求著一絲似有似無的機會。周末,他們窩在自習室「刷題」,迎戰秋季招聘筆試。時間溜得飛快,9月轉瞬到來。

某個早晨,陳然正要出門實習,「師門」交流微信群猛然一陣亂響。在這個「沉睡數月」的群里,陳然的導師連續轟炸了5條語音消息。大意是:開學了,應該緊張起來了!

導師的「論文預警」,他們仨並沒太放在心上。口頭答應著,卻依然「身體在學校,靈魂在公司」。過了10月中旬,3人被叫到辦公室,導師的神情很肅殺:「題目呢?論文大綱呢?」他們呆住了。

陳然的論文題目和大致方向,導師基本認可。兩個同門運氣不好,導師否定了他們的思路,要求每星期彙報進度,並無情評價:如果不多花時間鑽研論文,兩人能否完成答辯、順利畢業都成問題。

於是,在「秋招」考試最密集的深秋,陳然3人踏上了熬制論文的長路——比其他導師學生「搶跑」4個月!

「那時候很焦慮,在有限的時間裡掰一點給導師和論文。」每天早上圖書館一開門,陳然就進去查文獻,學習大約一個半小時;然後出發去公司,晚7點回宿舍,再推進一把論文進度。

陳然的同門卻懷揣執念:「既然是重視實踐的專業,且沒聽過哪個師兄師姐『掛掉』,為何把寶貴的求職時間割讓給論文呢?」

這分固執,導師也有,不過是徹底反向的。「快成怨氣循環了,導師越催,同門越抵觸,越不肯認真寫論文;結果導師更煩躁,說的話更難聽。」師生關係頻現小摩擦。

「單從合格的碩士論文來說,我們導師的學術要求遠超平均線。」陳然坦言。時過境遷,他會感激導師彼時的嚴苛要求,「論文完美總結了碩士生歲月」,但是導師的觀念真的很「超前」。「為了論文,我們不得不犧牲一些實習、備考的時間。可是,論文過關即可,求職結果是有好壞之分的呀!」

導師說:在校做項目打基礎,勝於過早混社會

讀完建築設計專業的3年制碩士研究生,拍學位服照那天,「工科女」張瑤瑤終於鬆了一口氣。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告別和導師的拉鋸戰,慶祝渡盡劫波。

「求職季,除非是給導師本人做項目,否則導師不允許我們實習。」早在研一,張瑤瑤和同門已經屢屢被導師拉去做項目。研二暑假,張瑤瑤和同門日日守在宿舍幹活兒。導師出版專業書籍,她倆就得亦步亦趨地跟著:踩點、調研、拍照、記錄、畫圖……

研三剛開學,導師正式宣布,不准她倆出校實習。「在社會單位接觸不到核心事務,反倒是在校多做項目打好基礎,勝於過早混社會。另外,我會嚴格把關你們論文的,所以務必待在校安心寫作。」張瑤瑤深感不妥,她心儀的兩家大設計院,基本都需要至少3個月的實習經歷,不然留用希望渺茫。

經過再三考慮,張瑤瑤口頭上服從導師的決定,背地裡偷偷向設計院投遞簡歷。「我和特工似的,得在導師和同門面前不露痕迹。」每周排除萬難保證「導師日」的照常現身,且更糟心的是,張瑤瑤常要花上兩倍功夫,才能讓論文顯得不那麼「倉促」。

導師對論文要求同樣苛刻,要逐字逐句修改,答辯的幻燈片的字型大小、排版也應符合她的標準和審美。所以,在論文事務最繁忙的一個月,張瑤瑤不得不向offer未定的設計院請假,安心完成論文。

和「潛心學術」的同門相比,張瑤瑤論文「不夠完美」,導師有些不快。「導師有她基於經驗的考慮,可我實在不敢拿前程碰運氣。」張瑤瑤感慨,為了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難免惹導師不開心。對此,她煩惱又無奈。

不如淡化師生關係,把學生當「同事」平等相待

從陳然和張瑤瑤的經歷來看,身處求職季,師生雙方傾向於從自己的本位考慮問題,但雙方的目標、角色迥異,價值觀也無法趨同,兩者間似乎總存在巨大的撕裂感。

導師「折磨」准畢業生雕琢論文,難道是「理想的導師」真不懂「現實的學生」的苦衷嗎?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路鵬程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從現實角度來看,學生的良好狀態當是:在低年級專心讀書,到畢業季專心找工作。「在低年級認真學習,能力提升,為將來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奠定厚實的人力資本和強勁競爭力。本來兩者不矛盾,但是現實存在的問題是,有的同學從一入學,就在外面實習,常常顧此失彼,甚或兩相落空。」

路鵬程覺得沒必要誇大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學生只要提早準備論文,比如從研二開始,每天做一點,日積月累,到畢業前都能順利完成。另外,學校也可以改革畢業論文形式,比如對專業碩士學生,可考慮用高質量的作品來作為畢業論文。

作為導師,在指導碩士生撰寫論文時,路鵬程亦要求學生持續而嚴謹地推敲論文,打磨細節。站在導師的立場,路鵬程希望學生的論文要達到本學位基本的學術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在寫作過程中能受到紮實訓練,學習和掌握理論視野、批判能力、科學方法和嚴謹態度,這對以後工作大有裨益。」

有些導師篤信「求職實習耽誤學術研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學博士仲理峰認為,實習與研究並不衝突,例如學生去社會單位調研時,會通過實踐發現問題,隨後自主尋找突破點,這便是實習與學術研究的良好結合。

「單純的實習意義不大,實習應該是教育的延續。」仲理峰認為,一方面,論文畢竟是碩士生、博士生畢業的門檻,實習不宜脫離學術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和研究相關的職場實習與學術並不脫節,實踐背後蘊含著理論支撐和思維訓練。「最好的狀態是Learning by doing(邊做邊學),在應用中發現和學習。」

對於張瑤瑤那種被導師要求做項目的情況,仲理峰強調,導師私人項目和實習是截然不同的,項目里的人際關係「不對等」。「這兩件事功能不一樣,項目純粹是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過程較短,學生對企業了解很少。」仲理峰強調,實習本身應為知識外化的過程,是一種教學環節。

他相信,在某些情境中,也許淡化師生關係不失為一條理想路徑,導師嘗試把學生看成同事,兩者平等,共做研究,衝突矛盾會減少許多。

陳然和他的同門們,雖然曾在求職季遭遇困擾,但畢業安定後內心還是會欽佩和崇敬導師,知道導師在校是對自己學業負責,培育自己穩固有力的價值觀。仲理峰表示,這一點反過來說明,哪怕師生間會有衝突,為了年輕學子的健康發展,導師還是要堅持自我立場、規劃和提醒,不放棄正面引導。

文/沈傑群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青報副刊 的精彩文章:

「這個董小姐心中有匹野馬」央視主播首次出書,白岩松為其作序
北京:你會在深夜走進一家書店嗎?
不去酒吧,魔都年輕人的夜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

TAG:中青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