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版歷史教科書,如何講述「十四年抗戰」?

新版歷史教科書,如何講述「十四年抗戰」?

圖:左,2017年投入使用的新版歷史教材;右,舊版人教社歷史教材

文 | 楊津濤

2017年9月,教育部審定的統編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教材正式投入使用。該套教材的「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首次應用「十四年抗戰」觀點。

同應用「八年抗戰」觀點編寫的舊版歷史教材相比(以2016年仍在使用的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為參照對象),新教材對抗日戰爭的講述,有什麼變化?

總體變化:從3課變更為5課

抗日戰爭這一部分內容,集中於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初二上學期)講述。

2016年使用的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下文簡稱「舊教材」),由「課程教材研究所和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初審通過。2017年的新版《中國歷史》(8年級上冊,下文簡稱「新教材」),由教育部組織編寫,2017年由教育部審定通過。

舊教材第的四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共3課(14~16課,第68~85頁)。新教材第六單元同名,篇幅增為5課(18~22課,第85~108頁)。

關於戰爭的具體介紹,舊教材只有《血肉鑄長城》一課,新教材擴充為《正面戰場的抗戰》和《敵後戰場的抗戰》兩課。新教材還將原本僅三段正文的《抗日戰爭的勝利》單列為了一課。

圖:舊教材中有關「八年抗戰」的表述

具體內容:有15處較大不同

1、新教材將九一八事變作為「抗日戰爭的起點」

(1)關於「九一八」的標誌性意義。

舊教材的說法是:「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新教材做了大幅度的提升:「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

局部抗戰」的說法仍然保留,但開始的標誌性事件有所變化,具體表述是:「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2)關於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活動。

新舊教材都講到「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新教材增加表述:「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鬥在白山黑水之間」。

(3)關於「一二九運動」。

新教材增加了「華北危急與一二九運動」,這是舊教材中所沒有的。具體描述是:「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冒著嚴寒聚集著新華門前,向國民黨當局請願」「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4)關於第二次國共合作。

該小節屬於新增內容,為舊教材所無。新課文稱:「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分別發表聲明,抗議日本侵略,聲明抗戰立場,並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步伐。」課文同時介紹了紅軍改編的歷史。

圖:新教材對於「九一八事變」的介紹

2、增加了對武漢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描述

(5)關於淞滬會戰。

舊教材中只有一句,「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接著,又向南京進犯」。

新教材詳細介紹了會戰的發生和經過,告知學生:「淞滬會戰持續3個月,斃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具體到會戰的發生過程,新教材仍沿襲史學界的舊說

「1937年8月13日,日軍一名軍官帶兵強行闖過上海虹橋機場警戒線,被中國守軍擊斃。日本以此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

(6)關於正面戰場。

新教材增加了對武漢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的介紹,稱前者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失敗」,後者「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新教材在「相關史事」欄目,介紹了花園口事件;在「知識拓展」欄目,介紹了遠征軍入緬作戰。

關於花園口事件,新教材的表述側重點放在其破壞作用上

「花園口決堤雖然迫使日軍放棄了沿平漢鐵路進攻武漢的計劃,但給黃河下遊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據不完全統計,此次花園口決堤,直接淹死、餓死群眾即達89.3萬多人,先後逃離家園者391萬多人,淹沒耕地2994.3萬多畝,受災面積達3省44縣5.4萬多平方千米,農工各業經濟損失,以戰前幣值折算,超過10.9億元。」

新教材所使用的上述數據是否準確,存有爭議。如「此次花園口決堤,直接淹死、餓死群眾即達89.3萬多人」一說,出自韓啟桐、南鍾萬於1948年出版印行的《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後救濟》。該書統計的是從1938年至1947年黃泛區因黃泛而死亡的人數——該數據顯然不能稱之為「直接淹死、餓死」;該書的一些統計方式也存在爭議,如關於安徽死亡人數的估算被認為過高,不合情理。新教材在使用這類數據時,具體表述的準確性,顯然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關於遠征軍入緬作戰,新教材介紹了仁安羌之戰、戴安瀾殉國、反攻滇緬公路等事件,側重強調「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屢挫敵鋒,沉重打擊了日軍,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國軍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新教材對第三次長沙會戰的介紹

3、敵後戰場增入了「狼牙山五壯士」

(7)關於平型關大捷。

在舊教材中,平型關大捷和台兒庄戰役並列介紹,作為正面戰場的一部分;新教材里,平型關大捷被放到第21課《敵後戰場的抗戰》,似乎不再將其視為太原會戰的一部分。

(8)關於抗日根據地。

新教材增加了「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這部分內容,介紹根據地「採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使日軍攻防無措,疲於奔命,不得安寧」。新教材讚頌「敵後戰場湧現出許多抗日軍民的英勇事迹」,並在「相關史事」欄目舉了狼牙山五壯士的例子,讚揚他們「顯示了中華兒女寧死不屈的偉大精神」。2016年的舊教材,沒有介紹狼牙山五壯士。

(9)關於八路軍東進。

舊教材無此內容,新教材在「知識拓展」欄目介紹了「八路軍揮師東進」,「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八路軍三大主力師東進,氣勢如虹。」

圖:新教材對於「狼牙山五壯士」的介紹

4、關於抗戰的整體表述,新教材稱「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鬥爭」

(10)關於「全民族堅持抗戰」。

這部分內容為新教材所加。介紹了日軍的戰略變化、汪精衛降日、皖南事變等內容。同時介紹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犧牲的將領,「在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以及各行各業為抗日做出貢獻的人們。在「相關史事」專欄,增加介紹了馬本齋的回民義勇隊,稱其是「中共領導下的一支少數民族抗日武裝力量。」

(11)關於中共七大。

這是新教材新加內容。讚揚「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準備了條件,並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後的奮鬥方向」。

(12)關於「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舊教材對此只提及中共領導的局部反攻、美國投擲原子彈及蘇聯對日宣戰等內容。新教材增加「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13)關於對抗戰的整體表述。

舊教材的說法:「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偉大勝利,台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新教材說:「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鬥爭,特別是8年全民族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台灣也回到祖國懷抱。」

圖:新教材有關「十四年抗戰」的整體描述

5、關於抗戰勝利,新教材指明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14)關於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這一部分為舊教材所沒有。新教材指出,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

「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15)關於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

新教材總結說: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舊教材無此內容。

圖:舊教材中對抗戰勝利原因、意義的介紹,內容很少

註:本文對照,依據《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2006年3月第二版,2015年印刷)、《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2017年7月第一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大陸第一份「流行音樂排行榜」風波 | 短史記
新版歷史教科書:內中插圖大有問題 | 短史記
新版歷史教科書,內中的插圖大有問題
《國歌法》即將施行,回顧國歌六十年命運浮沉 | 短史記
抗戰勝利的核心遺產:擁抱國際主流社會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