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拚命養大的,原來是一隻「狼」!

你拚命養大的,原來是一隻「狼」!

看生活 說你我

前幾天,在江蘇鹽城,一個12歲男孩弄壞了茶館裡的物品,想讓媽媽替他賠償。媽媽趁機教育他,不料,孩子惱羞成怒,當場就對媽媽動起手來了!

許多人都看不下去發聲斥責,出手拉開男孩,但男孩一點也沒有收斂,反而越來越大聲的大罵「幫我出,要不要,要就不打,不然繼續打!」他對待自己母親的態度像是流氓見了仇人一般。現場視頻,讓人看了好生氣。

(建議wifi下觀看,以節省流量)

12歲,我們可以說「孩子還小?」,那麼十六七歲呢?

網上還有這樣一個視頻,視頻中的男孩穿著中學生校服,正低頭忙著玩手機,這時,媽媽遞錢給他,擋住了他的視線,他一怒之下,就用手中的錢包狂砸媽媽的頭,邊打邊咒罵。

孩子打罵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這樣的事例並不是個例。某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門診一個月內接診了10多位遭受孩子暴力傷害的家庭。

其中蔡女士反映:15歲的兒子沉迷於上網打遊戲,學習興趣不高。他平時寄宿在學校,周六周日一回家,就發脾氣要錢,然後讓媽媽滾出去。最近一個周末,他回來要錢,媽媽沒答應,他竟掄著拖把追著打媽媽。現在蔡女士只能睡在親戚家,不敢回家。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動物都懂得感謝養育自己的人,長大後,還會本能的餵養照顧自己的母親,我們的孩子卻呈現出了這樣一副猙獰的面孔,想想就非常的寒心。

家裡老人有句話常掛在嘴邊:慣吃、慣喝,不能慣「沒樣」。意思是,孩子想吃什麼,要穿什麼,想玩什麼,這些要求,只要條件允許的話,我們都可以滿足。但如果孩子「沒樣」的話,家長絕對不能允許。

所謂「沒樣」,指的就是孩子沒有孩子的樣子,不懂得尊重和感恩家長。這是絕對不能觸碰的底線。

孩子在家裡稍不滿意,就打罵家長,那走出家門後,會不會打罵同學、老師,長大之後,會不會隨意侵犯別人的生命安全,會不會成為罪犯呢?

可以肯定的說,一個對父母都沒有丁點愛心的孩子,他是很難熱愛同學、熱愛班集體,熱愛社會、熱愛國家的,這樣的孩子的人生猶如是走鋼絲,非常讓人擔憂。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們眼中那些遭孩子打罵的父母是非常可憐的,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孩子打罵父母表象上呈現出的是子女問題,但本質卻是源自父母教育的失敗。

1

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孩子有樣學樣

「我是在爸爸媽媽的拳腳下長大的。小時候淘氣,媽媽在大街上打我,當時的情景我到現在都記得。她從不考慮我的自尊,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打我。

上小學6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打我,我順手擋了一下,她的表情挺吃驚,還後退了。從那以後我發現有能力反抗了,他們再來打我我就打他們。我讓他們給我買什麼他們就得給我買,不買我就打他們。」這是上面蔡女士的兒子小明的心聲。

中國父母習慣於把子女當作自己的私人財產對待,動輒打罵、體罰子女,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必然導致心理和生理上的缺陷。

長此下去,子女的報復心理就會產生,到一定的年齡,子女對父母的行為不滿意時,就會反過來對父母實施暴力行為。

2

啰嗦的父母容易讓孩子情緒失控

「大家看到啦?這個傢伙沒事就長篇大論婆婆媽媽嘰嘰歪歪,就好像整天有一隻蒼蠅,嗡……對不起,不是一隻,是一堆蒼蠅圍著你,嗡…嗡…嗡…嗡…飛到你的耳朵裡面,救命啊!

所以呢,我就抓住蒼蠅,擠破它的肚皮,把它的腸子扯出來,再用它的腸子勒住他的脖子,用力一拉,呵!整條舌頭都伸出來啦!我再手起刀落,嘩!整個世界清凈了。」

電影《大話西遊》中,周星馳扮演的孫悟空的這句台詞道出了許多家裡有一個嘮叨老媽的孩子的心聲。

生活中,很多父母覺得自己說的話,孩子像沒聽見一樣。於是,一樣的話,他們總是不厭其煩的說了一遍又一遍,期待孩子能聽進一二去,可結果呢?

父母說第一遍的時候,孩子會很觸動,當父母說第N遍的時候,孩子只會厭煩、抵觸。

對孩子來說,對一句話,父母多次進行重複,就等於忽視了他們的感受,貶損了他們的面子,這必然會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被嘮叨的孩子,或者會表現的很叛逆,也就是家長眼中的「不聽話」。

家長越是讓他往東,他偏偏要往西;或者會缺少責任感和獨立意識,變得懶惰、散漫;還有的就會認為父母不值得尊重,他們就會有「不孝」的行為。

3

包辦溺愛的父母,淪為了孩子的奴僕

有些父母對包辦溺愛,他們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機會,也就剝奪了孩子孝順的機會,讓孩子心理變得越來越冷漠,理所當然的享受著父母的給予的一切,而不懂得感恩。

宗爸身邊有這樣一個真實案例:李女士是個全職媽媽,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有一天,她發燒到39度,全身無力就在床上躺下了,到了飯點,在客廳里一直看電視的兒子來喊她:「媽媽,你怎麼還不起來做飯,都幾點了。」

李女士很抱歉的說:「媽媽生病了,沒法做飯,我給你打電話訂外賣吧。」兒子一臉不爽:「好吧,那我要披薩,其他的,我可不吃。」說完,就往外走。

李女士忙說:「媽媽口渴了,你幫我倒杯水吧。」兒子卻回答:「我不知道怎麼倒,你自己爬起來倒。」李女士給他引導:「杯子在柜子第二層,你隨便拿一個,到飲水機那裡接一杯不涼不熱的就好了。」沒料到,兒子痛快的拒絕了她:「麻煩死了,我不會。」

左等右等,最終,李女士沒等來水,她堅持著自己爬了起來,看到客廳里一片狼藉,兒子把外賣吃了個乾乾淨淨,正在忘乎所以的玩遊戲,又餓又渴又無助的她,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從小對孩子放鬆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對家長出言不遜、語言頂撞,甚至大打出手。

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說:「子不教,父之過。」孩子膽敢在家庭內施暴,如果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緣故,一般來說,根源在於家長從小對孩子的 「棍棒教育」、放縱溺愛或者啰嗦刺激。

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家庭」。「問題孩子」的產生,是從父母的管教方式發展而來的。

當孩子有了打罵父母的行為時,父母們除了反思自己的管教方式外,還要積極的應對,而不是任由孩子對我們施暴。

第一,家長要用平和但堅決的態度告訴孩子,雖然我們能理解你現在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你企圖以動武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個時候,家長的話語要儘可能簡潔,語氣雖然不瘟不火,但是態度要堅決,讓孩子有冷靜的空間,平復此刻激動的情緒。

倘若孩子變本加厲,繼續使用武力,你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重複告訴他:「只要你能安靜下來,我便會放手。」父母必須堅決拒絕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否則,孩子使用武力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第二,家長要注意不和孩子對打對罵。生活中,當孩子出現打罵行為時,很多父母馬上就會和孩子開始了「對打對罵」,就像是兩個有矛盾的外人一樣,整個就是一場鬧劇。

那會讓孩子明白,原來父母可以這樣「對打對罵」。

第三,家長要學會「裝疼」。

孩子打罵父母時,父母不要表現的很要強,很無所謂,而是應該告訴孩子「我很疼」、「我很傷心」、「我很受傷」。

通過這些情緒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尤其是對待辛苦養育你長大的父母。

同時,家長也給孩子做出了榜樣,讓孩子知道,生氣、受傷的時候可以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用行動去傷害別人。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時不時地挑戰父母,都會有讓家長頭疼的時候,這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要經歷的,但孩子尊重父母、敬愛父母是不可動搖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引導,孩子的任何過錯都是可以接受、容納的。

GIF/1K

現在,孩子打父母,已經成為新的家庭暴力。無論孩子多麼優秀,如果他不懂得尊重父母,那一切優秀都是沒有根基的。不論我們多麼愛孩子、多麼寵孩子,但底線是不可逾越的,父母們一切教育的基礎,就是告訴孩子愛與尊重。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版權〡宗爸講堂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宗爸講堂 的精彩文章:

這一個月,家長再急也要做好這5件事,影響孩子一整年!
女人,你的一生扮演太多角色,但千萬別忘了這最重要的一種!

TAG:宗爸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