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總有人唱衰中國經濟?現實給他們狠狠一巴掌

總有人唱衰中國經濟?現實給他們狠狠一巴掌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劉典、郎簡閣

自2017年初以來,由於經濟指標的回暖,引發了關於中國經濟是否邁入「增長新周期」的討論。5月,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將中國的評級從A3下調至A1,其中重要原因是認為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在增速減緩。

而這種討論隨著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6.9%的數據而達到了高潮。在目前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加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三期疊加」新常態的背景下,無論是民間投資、製造業、投資、還是進出口,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都交出了一份絕對超預期的答卷。可以說,中國經濟的實際表現有力回擊了那些市場上「有理有據」的悲觀論調。

那麼問題來了,在一片唱衰聲中,是什麼動力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穩步回升並取得如此成績?關於「新周期」的爭論也是圍繞諸多傳統因素展開,而當下的發展凸顯出了中國經濟的什麼特性呢?

我們先從近兩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勢講起。

「U」型反轉展現經濟新態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6.9%,為近年來首次降至7%以下,開啟經濟增速「6時代」。2015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速繼續下滑至6.8%,2016年開始連續三個季度均為6.7%,中國經濟增速整體呈曲線下滑態勢,直至2016年第四季度才開始回調至6.8%。

隨著2017年上半年國民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9%,在2016年第四季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攀升,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總體呈上升趨勢。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速實現U型反轉,企穩上行。

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貢獻高、增速快、總量大的特點。2016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量的貢獻率達33.2%,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且絕對增量居世界首位,中國經濟成為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縱觀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發展數據,中高端製造業、中高端經濟相關服務業,如裝備製造業、軟體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增長迅速;中高端產品占出口比例較高。而傳統製造業、服務業增速有所放緩,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出口比例下降。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在轉型、經濟結構正在優化、新舊動能轉換正悄然生效,中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代替中低端和傳統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我們需要理解,中國眼下所經歷的產業轉型升級,並非是對西方國家現代化道路的複製,而是有許多新的非傳統性因素開始凸顯,使整個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體現出新的趨勢。

為了更好地描述中國新的發展態勢,我們借用量子力學中「躍遷」的概念。「躍遷」是指量子力學體系狀態發生跳躍式變化的過程,眼下中國經濟的發展正是在若干因子的影響下發生由低能態向高能態的動能轉換,從而進入「躍遷式」現代化新階段。

而「躍遷式」現代化在當下有兩大表徵,即人口的快速城市化和新技術的大規模運用,以下將從這兩個維度展開。

「減貧奇蹟」孕育時代新需求

中國現代化發展新態勢與中國城市化進程息息相關,城市化的基本動力是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創造新的需求帶動產業的升級轉型。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始了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三十年的工業化建設為中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利用本身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乘著全球產業轉移的東風,順應國際貿易的分工角色調整產業結構,從而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吸引非農產業就業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增加城市人口數量,擴大城市規模,帶動城市化進程。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從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出口結構中,過去確實是低端產品為主的,然而現在,中國出口產品60%以上是中高端產品。這一現象的背後,其實是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工業國,擁有全部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形成了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游地帶的核心地位,並且已經居於全球供應鏈的中心。

這樣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是在人類史上規模空前的快速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下取得的。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截至2016年末,中國城市數量達到657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4.8個百分點。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2012年增加9489元,年均實際增長6.5%。

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對當今世界經濟版圖所造成的劇烈衝擊。1978-2010年的30多年間,全球貧困人口減少7.26億,其中參考國際扶貧標準,中國共減少6.6億貧困人口,也就是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

並且近年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速,增長率會保持在1%左右,也意味著每年最少1600萬到2000萬人口要從農村進入到城市,僅僅統計從2013年至2016年底的數據,5564萬中國人擺脫貧困,相當於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總數。中國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正將世界最大的貧困人口社會,逐步轉變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小康社會,創下人類歷史上的「減貧奇蹟」。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每年在一個國家內,有2000萬規模的人口由農村進入到城市,在世界上史無前例,沒有經驗可循,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深層次問題。反映在經濟層面,那就是過去單純依靠「數量型」人口紅利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邊際效應遞減,在當下已經無法成為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引擎」。

與此同時,過去幾十年城市化進程一直呈現出區域和規模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密度呈東高西低,東密西疏,由東向西遞減分布的狀態,且大城市發展水平較高, 中小城市發展水平較低。

通過以上闡述,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城市化在快速推進的過程中產生了兩個經濟問題:一是「數量型」人口紅利驅動增長的模式無以為繼;二是「中心化」城市化趨勢引發了不均衡的區域發展問題。

以上兩個問題其實道出了過去城市化或者說以城市化為基本推動力的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現象,即發展的包容性、普惠性不足。客觀來講,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這場巨大變革中,有部分人群或者說社會階層是感受度較低的。

的確,在當代的中國社會,越來越多的城市精英開始思考「詩和遠方」。但對更大範圍的人群來說,中國的發展僅僅解決了「溫飽問題」,難言擺脫生計困境。在過去的現代化周期中,這個人群對於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並沒有建立足夠的認知,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並沒有充分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便利。

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已經不能滿足於從前工業化和城市化所提供的簡單的基建需求,而產生了對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新需求。傳統的現代化道路已經不能提供足夠的動力,需要驅動轉型升級、發展新型的現代化路徑。

創新驅動迸發強勁新動能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斯蒂格利茨曾說:「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

事實上,美國高科技的發展勢頭在21世紀未過五分之一時已經嚴重受挫。根據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數據,從2008年到2013年,美國研發資金的投入平均年增長0.8%,低於同期美國GDP年增長率,造成的結果就是美國研發支出在聯邦財政預算中的佔比不斷下降。近年來美國經濟增長乏力與創新能力的衰退息息相關。

與此同時,中國的科技發展異軍突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2015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超過美國(58.94萬件)和日本(31.87萬件)之和,超過110萬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專利申請量破百萬的國家。

而在近幾年,中國社會中許多技術的新變化,孕育著新的技術或商業模式帶來的生產與消費過程的重組,可以說改變了許多人生活的基本形態。

如今國內第三方支付,如微信支付、支付寶APP等被廣泛應用,為人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經歷了從現金、票據等紙媒介到卡支付再到第三方支付電子媒介的發展過程。第三方支付方式打破了傳統支付方式的時間和空間局限,不論什麼時間,不管身處何地,人都可以使用第三方支付完成支付活動,享受均等、高效、集約的應用體驗。

第三方支付的出現,使科技創新更加貼近人的生活,增加人與科技的互動,也縮小了地區間感受科技發展的差異,實現了人口大規模轉入前沿信息社會。與第三方支付類似的,還有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如淘寶、京東,以及將電子商務與現代服務業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平台獲取大數據,從而為消費者量身定製服務等等。

那麼第三方支付等產業取得巨大成功能夠反映出什麼呢?第三方支付是中國金融科技革命的產物。中國大力創新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技術,利用國內廣大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用戶,將金融產業與高科技相融合,提升金融產業的科技含量,同時促進消費模式的轉化。

如果說第三方支付、微信等技術改變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態,那麼大數據、物流等產業的興起為中國經濟版圖的「去中心化」提供了抓手。

2013年被稱為中國「大數據元年」。當年起,幾乎所有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都將業務觸角延伸至大數據產業。數據中心最大特點是高耗能,電力成本占整個支出成本的50%-70%,其中一半機器設備散熱需要的空調費。而貴州氣候涼爽,電力資源極為豐富,是西電東輸的主要電源省,不但可以為數據企業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而且具備一定的價格優勢。

藉由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貴州在大數據領域已經一路狂奔,從最接地氣的數據中心、呼叫中心,到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某種程度上,貴州從昔日工業時代的跟隨者,已悄然變成大數據時代的同行者,甚至領跑者。

通過以上舉例,可以說新興科技的商業化正在實現了技術與大規模人口的高頻交互,使更多人共享創新發展成果,使得過去依靠低端勞動力差價產生「數量型」人口紅利,轉向為順應現代服務業轉型的「質量型」人口紅利。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帶動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經濟增長方式,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這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態勢。

開啟「躍遷式」現代化新篇章

人口快速城市化和新技術的大規模運用,二者動態演進的過程構成了中國「躍遷式」現代化的兩個輪子。不同於傳統的現代化路徑,「躍遷式」現代化並非只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更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人口由農業社會轉入前沿信息社會。人口快速城市化的同時,創新驅動新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大規模運用。

在當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智能型技術替代勞動密集型技術成為一大趨勢。對於中國而言,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顯得尤為重要,重點突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推動傳統動能改造升級和新動能成長壯大,化「數量型」人口紅利為「質量型」人口紅利,實現傳統動能的改造升級。

中國經濟展現出來的「躍遷式」現代化態勢在進一步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互聯網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高新技術不僅僅應用於電子商務、現代服務業、科技金融業等新興產業,在傳統一、二產業也開始生根發芽,例如家庭農場、智能裝備製造等等,可以說人與技術的高頻交互,豐富了現代服務業轉型的產業縱深。

「躍遷式」現代化展現出的廣闊前景,表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空間極為巨大,這種空間當前可以說才剛剛開始釋放。中國新技術的發展蘊藏著驚人的能量,斯蒂格利茨的話或許說得太早,他所描述的事實未來將可能成為「中國的城市化與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最大變數」,而這兩個輪子所推動的「躍遷式」現代化將成為中國經濟起飛的下一「風口」,釋放中國經濟的潛在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張維為在復旦大學今年新生開學典禮講話:你們的舞台將是整個世界
古代生育史,就是一部中國婦女的受難史
動畫藝術家陸青去世 曾任《大鬧天宮》等動畫原畫
王毅見尼泊爾外長:不要求尼對外政策選邊站隊 將建設中尼鐵路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