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水滴的歌唱

水滴的歌唱

名家筆下 海是動的,山是靜的;海是活潑的,山是呆板的。晝長人靜的時候,天氣又熱,凝神望著青山,一片黑鬱郁的連綿不動,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沒有一刻靜止!從天邊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邊,觸到崖石,更欣然的濺躍起來,開了燦然萬朵的銀花!——選自冰心《說幾句愛海的孩子氣的話》

不知為什麼,靠得再近,我也聽不見大海的濤聲。

浪奔浪流,潮起潮落,這是自然的呼吸,也是生命的常態。然而,一路走來,我傾聽過無數種水花的歌唱,卻從未領略到大海的詠嘆。

自小生長在江海平原,低眉就是小河,抬眼可見長江;近只在咫尺,遠不過百步,入耳便是潺潺的水聲。再乾旱的年頭,也有濃濃淡淡的水氣,在大地與藍天之間細細吟唱。

聽不到大海的濤聲,並不是由於失聰,也不是緣於自閉,更不是欺人的妄言。但我,確實迷失在滿眼的蒼茫里。我熟視過平原上蘆葦叢生的河流,邂逅過山林中清淺蜿蜒的溪泉,也驚嘆過天地間煙波浩淼的江湖,能夠分辨出江潮洶湧、湖水蕩漾或清泉飛濺的強弱與清濁,卻總是聽不清,甚至聽不到海的心跳。

沉浸在無邊無際的時間與空間里,我常常聽不到聲音,有時甚至連影像都會失去色彩,只有漫漫的柔光在持續不斷地流動、翻轉與湮沒。彷彿舊年的記憶疊影在現實之上,一層層地覆蓋,讓人漸漸進入或淺或深的睡眠。

人生一萬四千多天過去,我與大海相伴的日子不過數十日。照理說,難得一見,更應震撼于海潮驚濤震天的風雷之聲、暢享于海浪此起彼伏的悠遠之韻、沉浸于海波銀花玉屑的靜謐之息。可無論是在青島的黃金沙灘,還是在南通的新鮮灘涂,抑或在台灣的太平洋畔,置身於澎湖的湛藍海水間,我似乎從未聽到過那濤聲、潮聲、水聲。

小時候,除了在課本、畫報與電視里,我從沒見過大海。但那時,「大海」卻是我最諳熟的詞語、最遠大的夢想、最陌生的場景。

從童年到18歲,大海好像從來沒有在我的生活中出現過。黃魚、文蛤等海鮮,倒是經常活潑潑地出場,可我一點都不曾想起,這是大海的饋贈。

18歲,我和同學騎自行車去看海,第一次親眼看到了這「詩與遠方」的存在。然而,無數次魂牽夢繞的大海,莽蒼蒼一片,並沒有什麼豪邁可言。也許,黃海灘涂的綿延,讓再宏闊的潮頭,都不過是托起遠遠的帆影,唱不響激越的情懷。

但這時,「海」開始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關鍵詞。一首首詩詞中的「海」,並不是突然出現,有的早就讀過,終是他者,如風過耳,這時卻彷彿一下子就「立」了起來,無數磅礴或幽深的主題與意象,林立在我的語詞路途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渾,「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高古,「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的飄逸,「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流動,「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曠達……我像在觀看一部連續不斷的默片,相遇一位位揮灑海潮、彈撥濤聲的古人,遙望他們的背影,想像他們與大海的交相唱和。遺憾的是,我只聽到詩人的高蹈與長嘯、淺唱與低吟,卻沒有與聞大海的聲音。

那時候,對我來說,最切近的海,還不是來自詩詞,而是源於童話,源於一條人魚的靈魂與生命。海王的小女兒為了追求一個人的高潔的不死的靈魂,放棄了海底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能活300年的生命,把美妙的歌喉交給了惡毒的巫婆,忍住巨痛把魚尾變成了人腿,最終,卻在熱愛、拯救、等待、奉獻與犧牲中,心甘情願地化作了水滴。至今,我還記得其中的句子,「在歌唱中她覺得痛苦不再顯得那麼強烈,在歌唱中有一種美好的東西在生長。」「這是他從未聽到過的最美歌聲,它柔和、微渺又深遠,它似是穿過了漫漫長路向他靠近,這歌聲喚起了他內心的某種激情,又使他感覺到生命的寧靜與芬馨。」但與這寧馨相伴的,是船發出的「碎裂的聲音」,是純美的生命「化為水滴」,「無知無覺」。正如安徒生所寫的那樣,我不能知道哪一滴水是小人魚,不能知道每一滴水的故事,不能知道那裡的悲和傷。

這是我青春的憂傷,隔著一片海,與現實世界遙遙相望。但很快,這憂傷就在燦爛的陽光下消散了。海子的詩《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樸素而快樂,讓人如沐春風,從心底生髮出溫暖的光芒。尤其在實習的時候讀這首詩,真的覺得教育就是一首現實的詩,自己就是一個行動的詩人。

多少年後,我成為一名校長,興建一所新學校,甚至忍不住仿作了這首詩:「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籌劃,裝修,瞻望夢想/從今天起,關心孩子和未來/我有一所學校,面朝孩子,春暖花開。」

我看見那些活潑潑的孩子,就像看見飛濺的浪花,聽見飛揚的歌唱。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水滴,在海邊,我看向無垠的涌浪,尋找一滴滴水、一道道光。

我聽到內心的聲音,為靜默的大海展開了蹩腳而自由的歌唱。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三里墩校區)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8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研究學會發布:教師從優秀到卓越的原因
勞動教育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
學校體育科研距離「頂天立地」有多遠
同題作文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