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正面戰場的激烈抵抗真的「改變日軍進攻方向」了嗎?

正面戰場的激烈抵抗真的「改變日軍進攻方向」了嗎?

在眾多網路上關於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功績的說法中,最知名的可能就是「改變了日軍進攻方向,進而增加了日軍進攻難度」的說法了。這個說法粗一看似乎有點道理,因為歷史上的日軍確實在淞滬會戰後開始了「自東向西」的侵略,而且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是以中國軍民堅持到了日本投降為結局的。於是這種說法似乎就更有說服力了,就連百度百科上也採信了這種說法。那麼,果真如此嗎?

蔣介石

有關這個說法的問題其實就是以下兩點:第一,日軍自東向西進攻是因為正面戰場的「誘導」嗎?第二,日軍自東向西的進攻真的很困難嗎?

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

要搞清楚第一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因為如果真的存在如此一個戰略上的宏大計劃,那麼一定會留下明確的記載,並收錄進各種有關抗戰的歷史文獻或論著中。有關「國軍改變日軍進攻方向」的說法,還真的可以在由蔣緯國主編的《國民革命戰史:抗日禦侮》看到明確的提法。

《抗日禦侮》書影

該書中將日軍攻佔上海、佔領南京稱之為「蔣委員長之卓越指導」,而將日軍的侵攻描繪為「在野戰戰略上犯下最大錯誤」。據說在《蔣介石日記》中,也能找到類似的說法,不過日記中最早的說法是要將日軍的注意力從「隴海線」轉移到上海,以保證蘇聯的援助能到達,後來才出現了將日軍吸引到華東的說法。

蔣介石日記

雖然在蔣氏父子的言論中,「主動改變日軍攻向」言之鑿鑿,但如果仔細分析有關作戰計劃,便會發現這說法更像是事後的辯護。因為當時蔣介石頒發給上海駐軍的命令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於規定同一時間內,將敵在我國華中地區以非法所強佔之各據點實力撲滅之。」這是一道要求軍隊迅速肅清上海附近日軍的命令,而執行這一命令的,也只有三個師加上海當地的警備部隊,行動規模並不大。如果蔣真的有吸引大量日軍的打算,那麼不可能只在上海集結這麼一點部隊。

作戰中的中國軍隊

根據現存的檔案來看,華北地區才是蔣試圖吸引日軍去進攻的地區。根據蔣介石於1937年8月20日即淞滬會戰爆發後頒布的《國軍戰爭指導方案》中的記載,蔣對處於華北的第一戰區的命令是:「近迫該當面之敵,實行柔性之攻擊,以吸引其主力,俾我第二第三戰區之作戰,得從容展布。但如敵軍企圖真面目與我決戰時,則應毅然盡全力以防制之。」也就是說,日軍主力進攻以上海、南京等華中發達地區,其實是蔣介石極力避免的。

堅守盧溝橋的中國軍隊

相比蔣介石的「小打小鬧」,日軍在上海的調兵遣將則明顯興師動眾得多。早在「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中將就建議「為制中國之死命,須以控制上海、南京為要著」。12日,日陸軍省決定動員30萬兵力分赴上海與青島。

淞滬會戰中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結合前述種種事實可以知道,所謂「改變日軍進攻方向」並不存在。一方面正面戰場方面沒有主動的意識,更沒有實際的計劃如此行事;二來日軍方面對於「自東向西」發動侵攻早有計劃,根本不需要正面戰場的「誘導」。進攻上海這個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重鎮是日軍的既定計劃,並且在淞滬會戰爆發前就已經著手準備。第一個問題解釋清楚了,那麼接下來第二個問題:日軍「自東向西」進攻真的很困難嗎?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

進攻上海的日軍

眾所周知,中國的地勢呈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狀,這種地形決定了中國的大江大河都是東西走向,而大江大河往往就是一條重要的水上交通路線。寬闊的江河不僅能夠灌溉兩岸田地,也能走航行大船進行運輸,所以自古就有「水能聚財」的說法。也因為江河的交通功能,所以自古以來,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往往會在沒有河流的地方開鑿運河,以加強當地的交通水平。而不巧的是,作為民國經濟中心的上海,就處於長江出海口以南。而長江還有一個別名——黃金水道。

中國地形圖,和抗戰時的淪陷區進行對比,會發現有意思的結果

那麼長江兩岸有沒有什麼險峻之處可供扼守呢?答案依然是:沒有。長江沿岸,是被稱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寬闊平原,直到巫山東麓才有所改變。而上海最終的失陷,也和長江沿岸的這種地形有關。因為地處平原,所以沿岸可供日軍登陸的地點極多,令人防不勝防。

淞滬會戰中的日軍

陸上如此,那麼水上有沒有什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呢?確實有,那就是長江流經此處最為狹窄的江陰了。淞滬會戰前,國軍本意圖在此來個「突然襲擊」,命令船舶在此自沉形成「封鎖線」,封鎖長江上游的日艦。但不料情報泄露,日艦得以逃脫。事後,因為江陰的險要地勢和中日兩國的海軍對比,國民黨上層還是決定沉船封江,於是在8月12日,數艘中老年各國戰艦船舶於江中自沉,「江陰封鎖線」得以築成。但是這條封鎖線沒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因為日軍最終從陸路攻克了南京。1937年年底,日軍花費七天七夜,打通了江陰封鎖線。

長江下游沿線地圖

突破了江陰,日軍從此得以縱橫長江沿岸。1938年6月,在日本海軍艦船的支援下,日軍朝武漢進發。一路上日均因為是水陸並進,所以行進速度很快,結果經過四個多月的作戰,日軍佔領武漢,集結一百多萬軍隊的國民黨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退。在整個作戰的過程中,日軍不斷憑藉長江水道急速進兵,作戰記錄中充滿了使用戰艦、汽艇等水上武器和運載工具的記載。

武漢會戰地圖

而武漢會戰的結果也是令人震驚。110萬左右的中國軍隊在面對30萬日軍時,雖不是一觸即潰,但也是乏善可陳,敗多勝少,更與同年初進行的徐州會戰在戰績上大相逕。這其中中國軍隊在一個利於敵而不利於我的地區與日軍展開大戰應是重要原因。

向武漢侵攻的日軍

仔細看抗戰時期日軍侵佔地區的地圖也能看出,關內的侵華日軍在水路交通發達的地區往往能建立較為嚴密的反動統治,而在水路交通不發達甚至連陸路交通也不發達的地方例如華北地區,建立的統治就十分薄弱。即使到了抗戰後期,華北地區的抗日武裝對日軍展開大反攻的時候,盤踞在水路交通發達地區例如上海、南京、武漢等地的日軍依舊能牢牢控制當地,直到中國軍隊前來接管、受降才徹底放下武器。

以關內而言,日軍在水路交通發達的地區的反動統治最為牢固

綜上所述,所謂正面戰場「引誘日軍改變進攻方向利於抗戰」的說法,不僅和事實不符,而且在邏輯上極為荒謬。一來當時日軍早就有「自東向西」進攻中國的打算;二來「自東向西」進攻中國十分便於利用中國東西走向的河流,更降低了侵略的難度;三來,華中地區是當時中國的經濟核心地區,在這一地區開戰,無疑會導致經濟上的極大損失。而相信這種說法的人,如果仔細思考尚不能想到其中的荒謬之處,那麼真該去補習一下地理常識了。

晚年的蔣介石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築壘地域1941 的精彩文章:

法國自二戰以來最大的慘敗:損失4600名精銳的越南4號公路戰役
納粹德國最後的炮灰:「希特勒的男孩」阿爾弗雷德·澤克小傳
逼得法國人吹起衝鋒號、發動刺刀衝鋒!失敗的「洛林行動」
一堵厚重的「死亡雲牆」!1915年德國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毒氣實記
抗聯英雄慘遭暗殺!佳木斯「鐵血青年暗殺團」連環刺殺案

TAG:築壘地域1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