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庸小說中的一座關口,就在山西高聳入雲,連大雁都難飛過

金庸小說中的一座關口,就在山西高聳入雲,連大雁都難飛過

據說在秋天的時候能看到大雁飛過雁門關。但前兩次來雁門關遊玩。都是在夏天。無緣看到大雁飛臨雁門關的壯觀。此時正秋季。何不入關一游。在朦朧的晨霧中山勢蔥蘢。朦朧中有點不識劍門關真面目的感覺。

在金庸的十五部小說中,《天龍八部》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一部,但絕對算是氣魄最宏大的一部。小說雖然以大理國王子段譽離家出走開始,但若是從故事本身發展的脈絡來看,卻是以蕭峰的父親蕭遠山30年前在雁門關下被伏擊開始,又以30年後蕭峰在雁門關下為阻止宋遼弭兵而自殺結束——這足以見雁門關在故事中的地位。它確實是胡漢交流的重要孔道,有戰火紛爭,也有互惠貿易。但與小說描述不同,在宋初的戰爭後,宋遼其實享有長時間的和平。

《山海經》里寫雁門荒涼的傳奇:「雁門,飛雁出於其門。」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雁門山海拔1,900m 以上,周圍群山環抱,只有過雁峰兩旁山峪低矮,大雁不能從他處飛過,只此能越,若於適當的季節到此,遊客便可欣賞到雁陣過關的奇景。

從代縣古城出發,沿著雁門關古道蜿蜒而上,你會看到一座座孤傲而寂寞的烽火台。象現代人手中的無繩電話一樣,烽火台是古人最先進的報警工具。雁門關下的烽火台始建於東漢時期,除過那段和平的歷史外,烽火台上的滾滾狼煙幾乎從東漢一直燃燒到明清。

GIF/123K

雁門關關樓 「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初見這座教課書中描寫的名關,你似乎無法一下與雄偉、險峻、與眾不同,氣勢非凡連在一起,你甚至會懷疑這就是那座讓蒙古鐵蹄望而生畏的險關么?這就是讓李牧、薛仁貴、楊家將等歷代名將捨生忘死浴血守衛的險隘么?

雁門關的總體防禦工程可簡單概括為「兩關四口十八隘」。兩關,即古雁門關、明雁門關,明雁八關,即現在看到的雁門關;四口,即古廣武口、明廣武口、南口、太和嶺口;十八隘,即雁門關兩邊的18 個險要隘口。其建設的起始年代可推前至公元2000 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明朝建立後,作為屏護中原及明都城的雁門關,是重點建設的邊防要塞之一。從現在留下的歷史遺存看,明雁門關城磚石砌築,洞門三重,即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石匾刻「天險」二字,門上建有雁樓,門外東側建有靖邊寺,也叫李牧祠。西門石匾刻「地利」二字,門上有樓,曰「六郎祠」,門外建有關帝廟。西門外有東西向的門洞,門額石匾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磚鐫聯語一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雁門關在歷史的傳記中從來都是濃墨重彩。文學中的事迹並非真實,但那文學中的形象與歷史卻是相同。縱覽雁門關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 世紀兩千年余來,發生在這裡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 多次。

中華民族的文史典籍中,對雁門關不乏濃墨重彩之筆。《呂氏春秋》曾將雄關雁門稱為居「天下九塞」之首。從周穆王起,歷代都把這裡看作關口要塞。戰國時期,趙國良將李牧曾奉命長駐雁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從雁門關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了陰山之北,並修築萬里長城。漢代的雁門關一帶更是風雲多變。漢武帝繼位後曾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馳騁雁門關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唐、宋時期,雁門古塞「胡」漢、宋遼(契丹)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世代忠良,保家衛國,就連燒火丫頭楊排風也披掛上陣,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忠義文化和勇於奉獻的愛國精神。

沿著群峰夾峙、危岩絕壁的雁門古道,我在城樓下徘徊許久。古老的內長城在黛色的山脊之上由東向西蜿蜒而去,直至茫茫的雲海。俯觀周遭,幽谷深深,林木挺秀,芳草萋萋。瑟瑟秋風漸起,黃沙飛揚,漫卷四野。

歷史上的雁門關不啻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唐代詩人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道「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全唐詩》中,單是詠雁門關的詩就達1000多首,足見關隘文化、邊塞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影響力在炎黃子孫中源遠流長。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雨 的精彩文章:

梁羽生書中的蓋世武林高手,歷史上真有其人,就在山西此市

TAG:唐風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