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者探秘國內高校「科家班」有哪些獨特之處?

記者探秘國內高校「科家班」有哪些獨特之處?

中科大科技英才班:以創新實踐培養拔尖人才

每年,一些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相聚德國林道,向青年學者展示研究成果,交流討論學術問題。去年夏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級博士生,也是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的畢業生任亞非經歷了異常嚴格的篩選,成為參加第66屆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29名中國學生代表的一員。到去年為止,這位年輕的博士生已經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了7篇學術論文,其中第一作者4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2009年初起開設了11個科技英才班,希望培養未來15~20年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拔尖人才。

「我們是否已經培養出了期待中的領軍人才,現在斷言還為時過早。」中科大教務處副處長馬運生表示,最早的畢業生尚處於博士研究生階段,取得的都是片段性成果,但從有限的跟蹤統計中,還是發現有年輕學生開始顯現出較強的科研實力。

而對於高中畢業想要進入這些英才班的學生來說,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運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些英才班的招生途徑不僅僅依靠高考,每年新生開學,學校都會組織一次全校摸底考試,並對每位學生進行面試,從中再挑選一些優秀的,同時也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

跟大多數高校名人班一樣,英才班實施滾動機制,每學年如果有學員的GPA(通常指平均學分績點)低於最低限就只能退出,同時,也有成績突出的普通班學生可以申請加入。

據馬運生介紹,全國高校名人班的辦學模式有兩類,一種是在全校層面成立專門的學院,比如北大的元培學院、浙大的竺可楨學院,另一種則是依託各個學院,下設一個班級,學院按照各自的學科特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科大選擇的是後者。

「不同學科英才班的教學模式是不同的。」他舉例,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的學生需要學習8門專為他們設計的「榮譽課程」,在課程難度、教學目標上都與普通學生有所區別。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的學生則沒有單獨的課程,所有選修課程都與普通學生一樣,且不限專業方向,這是因為物理學科方向眾多,學院的教學思路是大類培養。其他科技英才班則介於這兩種模式之間。

除此之外,英才班與普通班有所不同的地方主要在於導師指導、創新實踐、國際交流方面的特別安排。

英才班一直實行導師制、小班化管理,有專門的導師團隊,班主任是已經獲得人才頭銜的科研骨幹。「而且,科大一直很重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科研本身就是創新實踐,因此,學生們在本科階段已經形成了進實驗室的習慣。」馬運生說,英才班的學生更是很早就會進入實驗室學習。同時,本科學生都有機會申請學校的大學生研究計劃,得到一定的資金支持,展開一些簡單的課題研究。

在國際交流方面,相較於其他高校重視出國學習交換,科大在本科階段以暑期研究計劃為主。通過學校配套資金的支持,英才班的大三學生可以在暑期進入國外大學實驗室完成小型的課題研究。部分學生大四畢業實習也可以選擇在國外實驗室進行。

讓馬運生苦惱的是,在數學領域,對基礎研究感興趣的學生數量正在萎縮。「很多學生把方向轉至應用領域,偏向統計、金融,這與社會導向有著密切的關係。」不過,他也坦言,英才班的選拔首先是建立在學生意願的基礎上,真正的科研人才必須自身對科研抱有極高熱情,是勉強不來的。

通過拔尖計劃的實施,馬運生的感受是,它給整個高校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一些啟發。

目前的高考成績對學生真實能力的區分度並不理想,就像這些名人班的招生一樣,未來常規的高考選拔一定也會轉向綜合評價,加大自主招生比例。

高校對人才的分類培養其實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只按照一種模式培養,這就是因材施教。未來,除了拔尖的科研人才培養,高校是否還能提供其他多元化的發展平台,供學生們自由選擇?

不同的發展平台有不同的培養目標,馬運生強調,我們必須按培養目標來制定教學模式、教學計劃和方案,在實踐中始終圍繞目標展開。堅持成果導向的教學,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

名人班的教育模式想要擴大到更多的高校,甚至影響更多普遍意義上的優質本科教學的選擇,充足的一流教師資源是最重要的基礎。馬運生舉例,科大7400名本科生對應1000多名老師,其中約30%的老師擁有各種科研人才頭銜,他們保證了本科階段小班教學的可能性和優質的師資。

「目前的高校名人班裡,院士、百人計劃、傑青、青千作為導師的參與度很高,有的高校還會聘請國外的資深科學家在假期給學生們上課,教師的能力決定了是否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因此,馬運生認為,想要大規模複製這樣的教育模式目前並不具有可行性。(胡珉琦)

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桃李三百競芳菲

說到清華大學的「搖錢樹」,可謂是大名鼎鼎。此「搖錢樹」並非彼搖錢樹,而是「姚錢數」三個本科教育實驗班,它們分別是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錢學森力學班(錢班)、數學物理基礎科學班(數理基科班)。其中「姚班」由「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於2005年創辦,十餘年時間,無論在科技圈還是學術界,都不難發現「姚班」學生的身影。

2002年姚期智訪問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其間和很多中國計算機領域的專家學者交流討論,清華大學當時就發出邀請,希望能請他來帶研究生。姚期智起初想培養博士生,但是後來想到在美國的時候,看到從國內到美國高校讀碩讀博的學生,缺乏標準性學術訓練,不得不多花費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彌補差距,接觸不同的思維方式。而實際上中國學生們同樣優秀、在本科讀書階段也很忙碌,問題主要是課程量雖大但未形成挑戰,這讓他們吃虧。因此才有了做本科實驗班的想法。

姚期智表示:「一個大學的培養模式固定以後,有一套運行方式。越是好的大學,想要在裡面做一些革新越是困難。但當時我把這個想法跟清華大學書記陳希說了,他仔細聽,然後略微思索下就同意了,說應該做,讓我什麼事情都不用管,把精力集中在教學團隊上就行,學校的各種事情他去協調,所以一切蠻順利。」

作為教育部「珠峰計劃」的一員,「姚班」以培養領跑國際拔尖創新計算機科學人才為目標。每年招收30人左右,通過奧賽招生、自主招生、校內二次招生、校內轉系等學科或專業選拔機制遴選優秀學生。

進入「姚班」,學生要上25門專業課及核心課程,全英文授課。姚期智本人親自授課的有《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應用數學》等課程。學生前兩年主要是計算機科學基礎知識強化訓練,後兩年有包括機器智能、網路科學、量子信息、計算生物、金融科技等方向的專業教育。大三學生要赴海外一流高校交換學習一學期,大四優秀學生則有機會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以及谷歌、百度等知名高校或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實踐。

談到「姚班」學生,姚期智非常自信且驕傲。他說:「學生非常好,他們從中學畢業的時候,就絕對是全世界最出類拔萃的人才,我們在清華收到的學生,不比美國任何一個頂尖的大學遜色。」

姚期智並不認同「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的觀點,他認為缺乏創造力的是周圍的環境,「我們的學生一旦到了一個好的環境、在『姚班』裡面,他們的創造力一點都不比國外的學生差」。

造成「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這樣的誤解,姚期智分析說:「主要是我們的環境里沒有足夠的示範。假如大學裡都是有創造力、思想非常活潑的教授,學生自然會變得像他們一樣。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要讓校園裡面充滿富有創造力的老師。」

「姚班」的課程緊湊而充滿挑戰,學生表示經常寫一個課下作業一二十個小時就沒了,經常是想了又想、寫了又寫,最後答案可能只有一行。

「我們希望學生畢業以後成為全世界最優秀的本科畢業生,所以訓練的方法非常嚴格,還會給他們接觸許多跨領域研究的機會,像生物、物理之類。現在來看,『姚班』學生畢業以後從事的行業也沒有全在計算機領域,他們依照自己的興趣,發展得都很好。」

十餘載光陰,如今「姚班」已經送走了共312名畢業生。姚期智告訴記者,他們中「90%是深造,10%是創業或在像谷歌、Facebook這樣的科技公司工作」。「我們當時說準備把這個班培養成一個具有和麻省理工、斯坦福同等水平的人才培養庫,現在達到了目標,或者可以說超標了,312位『姚班』學生,我覺得比那些學校的學生還要好。」

也有人對「精英教育」發出不同聲音,姚期智認為「環境的作用、示範帶動的作用,會加速整個科學領域的進步」。

「當然你也可以說一切順其自然,中國經過三五十年發展也能實現,但我們不能等待了,國際環境也不允許我們順其自然,必須用很短的時間做好科技方面的良性循環。不要怕別人說搞『精英教育』。」(張晶晶)

大連理工王大珩物理科學班:為本科生打造「准科研」模式

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的前身是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始建於1949年,首任系主任是著名物理學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如今,在這裡,王大珩的名字正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傳承下去,那就是王大珩物理科學班。

2013年,在「科教結合、協同創新」的背景下,大連理工大學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菁英計劃」本科生實驗班——王大珩物理科學班,探索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

「學校之前就有一個物理基礎科學班,這次冠名相當於加強版,將王大珩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與傳承的紅色基因、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結合起來,學生也有自豪感。」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院長趙紀軍介紹說。

王大珩物理科學班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寬厚物理學理論基礎、紮實的數理邏輯分析能力、很強的科學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物理研究型人才。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王大珩物理科學班在課程設置上體現了加強基礎教育、讓學生提前體驗科研過程等特色。

「我們在一二年級加入了一些科研導向的基礎課程,比如科研軟體課。現在科研人員常用Origin、Matlab等軟體,但大多需要進實驗室後自己學,這門課使學生更早接觸和使用這些科研軟體,對以後的科研工作有幫助。」趙紀軍說,「我們還設置了科技英語閱讀與寫作課。同時,加大了基礎物理課的比重。」

到了三年級,王大珩物理科學班會增加一門科研實踐課。

「我們將一個班級的學生按照3~4人分為大約10個小組,每組有一位青年教師,選擇一個科研課題進行探索性研究。課程開始時,我會講授一些科研的基本思維方式、論文寫作、學術規範等導論性內容,剩下的時間就讓學生自己去做科研。」趙紀軍說,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見得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能夠切身體驗科研的整個過程,從查閱文獻到分工合作,再到上台講PPT、撰寫研究報告等。「有些學生講得非常精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鼓勵各組學生互相了解研究內容,為他們未來選擇科研方向提供幫助。」

到了四年級時,這個班級的學生就可以選修研究生課程。未來還將進一步嘗試本碩博打通的培養模式。

「在科研訓練體系的建立中,王大珩物理科學班依託了物理學院的優勢科研資源。我們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部分參與科研實踐的指導教師都是來自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趙紀軍介紹說。

三方合作的模式也為王大珩物理科學班提供了更多資源。每年在6月底到7月中下旬的小學期,部分學生可以到大連化物所、長春光機所實習,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會來學校辦講座。「在師資和課程設置方面,未來我們還會進一步加強合作。」趙紀軍說。

王大珩物理科學班在高考時獨立招生,招收學生35名左右。入學後,班級實行動態的選拔和淘汰機制,受到過紀律處分或者重要的必修課不及格的學生,將被淘汰;普通班級學生成績達到一定程度可以轉入。

「這種動態機制是希望保證更多學生能享受到創新性的培養模式。」趙紀軍說,通過淘汰機制,保留了真正對物理有興趣且有學習能力的同學,因此這個班未來的建設目標,是實現100%的深造率。

經過四年的「准科研模式」培養,王大珩物理科學班畢業生有著相當高的國內升學率,首屆王大珩班的升學率達到80%,其中不乏北大、清華、南大、中科大等物理強校,其餘則是到國外繼續求學或直接工作。由於這個班級是2013年剛剛建立,畢業生剛剛開始讀研究生,所以長期的培養效果還有待未來檢驗。

在趙紀軍看來,對於特別有天分的學生,只需要給他們成長的環境就可以了。諸如王大珩物理科學班這樣的創新性培養模式,更多的是為中等資質的學生進行普惠性的培養。「把基礎打得更紮實一些,同時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出一些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人才。」(張文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周末 的精彩文章:

TAG:科學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