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於少伯講《春秋大義》第四講聖人的初心

於少伯講《春秋大義》第四講聖人的初心

聖人的初心

大家好,歡迎關注於少伯,今天我們講《聖人的初心》。

其實前兩天還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怎麼先秦諸子百家,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就變成了獨尊儒家了呢?其實這個事情還真的歸功於董仲舒的個人能力。

我們今天從兩個角度來談一下,一是粗談下道家和儒家其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漢初是尊黃老的,漢武帝期間由於董仲舒個人能力太突出了,所以開始獨尊儒術。所以第二個角度是董仲舒對儒家的改造。

先說第一個角度,其實道家和儒家的分歧很簡單,用我們今天的理解一言蔽之,就是做自然人還是做文明人,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今天手持一把先進武器,突然看到一隻老虎正在追捕一隻小羊,你該怎麼做呢?是打死老虎救小羊還是聽之任之?按照老子「聖人不仁」的標準我們應該聽之任之,不去干涉自然規律。但是按照儒家的標準即便我們知道老虎並不是因為品德敗壞才去吃小羊,還知道我們即便救下一隻小羊也救不下成千上萬隻小羊,但我們至少應該開槍吧「眼前的」這隻老虎嚇跑,把「眼前」的小羊救下來才對,如不這樣,就是人性淪喪,毫無惻隱之心的表現了,也就不能稱為君子了。不過這個例子讓我想到美國牛肉不好吃,頓的時候一鍋血沫子。因為美國人人殺牛都是電死的,給牛放血太不人道。說起來真正的人道你有本事別吃牛肉啊,還是有點虛偽的。

我們接著說道家,魏晉玄學時代的天才少年,古代最著名的《老子》注釋家王弼說過,《老子》的核心思想就四個字:崇本息末。再具體一點說白了就是道如果是一棵樹的話,你沒事多在樹根上下下功夫,別老把心思花在樹葉上。

我們接著說道家,魏晉玄學時代的天才少年,古代最著名的《老子》注釋家王弼說過,《老子》的核心思想就四個字:崇本息末。再具體一點說白了就是道如果是一棵樹的話,你沒事多在樹根上下下功夫,別老把心思花在樹葉上。

雖然我們的大框架是講《春秋大義》,但關於道家我們插入專門篇幅。這裡先賣個關子。

然後說儒家,其實很多理論上道家區別不大,畢竟傳聞孔子是見過老子的,而且還和老子探討過關於「禮」的問題。

道家和儒家其實是很親密的,我們再舉個例子,貞觀11年,有一位叫鄧隆的官員奏請把唐太宗的文章彙編出書,唐太宗也算是英明神武之人,還很有文采,出個文集也是正常的,這樣一件好事誰還能提出反對意見呢?還真有,就是唐太宗本人,他說:我要是真講過什麼重要的話,史官自然會記載,自然傳世不朽;如果內容不實就算辭藻再怎麼漂亮也會在後世引人笑話。區區文章算的了什麼,隋煬帝梁武帝不都有文集嗎,沒折騰多久社稷江山不都折騰沒了?

唐太宗這番話儒家可以說他深得:「行不言之教」的真諦。道家可以說此乃「無為」之法。法家可以說這叫做「不以術示人」。大家發現了沒有,哪個學說經典中都能找到唐太宗行為的依據。

甚至孔子的「無為」思想並不弱於道家。比如論語裡面記載,孔子又一次發感慨說自己不想說話了,弟子們就問他老人家,說老師,你要是不說話了,我們學費不是都白交了嗎?孔子回答:老天不也是不說話嗎?四季照樣輪迴,萬物照樣生長。(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子欲無言。自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夫復何言?)

所以孔子的幾個著名的學生:子路的勇武,子貢的口才,冉有的智慧在當時代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孔子偏偏喜歡八竿子打不出一個屁來的顏回,所以孔子之道是有深意的,蘇軾講:孔子是預料到後世一定會有人竊取他的學說做不義之事,如果自己說的話又長篇大論又高深莫測,很容易讓後世有野心的人鑽空子,孔子這番用心真是值得好好體會啊。

其實真正的國家的概念是近現代的產物,在專制社會,天子是集憲法國家於一身的。而孔子的年代,恐怕普世的情懷比較重,就像托馬斯潘恩說的:我的國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是行善。好像共產黨宣言裡面也有一句:工人無祖國。

說實話,到了董仲舒所在的年代,儒家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了。講到這裡我想起來了一個《莊子.天道》裡面的故事。

有一天齊桓公正在堂上讀書,輪扁(做輪子的工匠,姓扁)在堂下做車輪,跟齊桓公搭話「您看什麼書呢?」

齊桓公:我看聖人的書。

輪扁:這聖人還活著嗎?

齊桓公:已經死了。

輪扁:那麼,您看的書不過是聖人留下來的糟粕罷了。

齊桓公怒道:寡人讀書,豈容你放肆,今天你要是不說出個理由,非殺你不可。

輪扁還真說出了一篇大道理,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我是個做輪子的工人,就拿我本職工作舉個例子,一個輪子,不同部件的結合最難把握,緊了結合不上,鬆了又脫落,一定得做到妙到毫巔,分毫不差。可是我這個手藝最精妙的部分沒法傳給我兒子,因為手藝裡面那些真正的精髓是難以言傳的。聖人的書也一樣,聖人死了,帶著那些難以言傳的精髓離我們而去了,剩下的就是些糟粕,就是您看的書上的那些文字啊。

這段話裡面還產生過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讓我們聯想到孔子離世之後,他的書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真的讀懂。

當然我們今天時代的人邏輯嚴密的話可以對輪扁至少提出三個反駁。

第一,你這手藝是就你輪扁一個人講不出來,還是你的同行們都講不出來?

第二,有限的技術條件和表達能力講不出,還是不論技術條件和表達能力提高到何種程度都將不出來?

第三,如果你這門手藝的精髓可以言傳,你兒子就能學會了嗎?說白了,是不是你兒子的問題。

當然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思維去詰難當時的輪扁。就像我們今天說修道成仙這個事情一樣,有些人認為修老子之道可以成仙,也學著養丹練氣,自然無欲,可是鳥獸不是比我們更貼近自然嗎?有些壽命還不如我們呢。所以長壽和修道未必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正好就是老子又自然無欲,又長壽,讓我們想當然的相信兩件事情有因果。

就像休謨說的太陽升起的例子一樣。好了,我們講的內容有點太現代了。但是我們想說明的很簡單,第一是其實儒家講的是實用主義的,尤其到了後世更是拿來主義,兼并百家之長,也正是如此,卻於孔子所在的年代的先秦儒家越走越遠。第二是就解釋經典而論,支配漢世儒家思想的,指導著社會方方面的儒學也往往有著穿鑿附會的一面。以至於我們要更加抱著懷疑的精神去解讀經典。

在今天的最後,我還想說其實世界上的人是一分為二的,一種人偏於理性,喜歡探求知識,凡是講證據,講邏輯,如果你要讓他們相信你的話,只需要給他們提供足夠的證據,任由他們去辨析、檢驗、直到確認無誤為止,而且這類人甘願承受許多沒有答案的問題。這種人接受新東西靠的是一個字:懂。

另一種人卻不同,他們也許會鄙視前一種人,認為他們缺乏對造物主的恭敬,而他們自己更偏於感性,對於邏輯證據並不太在意,任你給出再充足的證據和再嚴密的推理,也不會起到大的作用,關鍵要看你的話能不能打動他們,他們也不太容易接受許多沒有答案的問題,他們需要斬釘截鐵的答案,無論這個答案是否有足夠的證據去支撐。他們接受新的東西,靠的事另一個字:悟。

所以再換一個角度說,一個經典到底能不能被講清楚,能不能傳下來,也不全取決於講述著,其實更取決於聽眾。甚至對於後一種人來說,不講清楚有時候更好,畢竟人生需要一些神神秘秘,高深莫測的東西,也只有這樣的東西適合作為一個人永恆的精神支柱。

如果是你,要做哪一種人呢?

關注於少伯,陪你一起讀書

關注「於少伯」,陪你共同求知讀書,用碎片時間傳播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於少伯 的精彩文章:

TAG:於少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