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信,發愁也能愁出風濕病!
醫生,我今年52歲了。絕經後半年起就一直心煩、失眠、周身不適,我以為是更年期綜合征,就吃了些婦科保健品,癥狀倒是緩解了不少。
但鬱悶的是,逐漸地,我開始全身疼痛,怕風怕冷,即使夏天穿得再多也總覺有風在吹著我,家裡根本就不敢吹空調。家人都說我變了,愛嘆氣,總是心情不好,心煩,胸口也經常堵得慌。有時煩心得甚至長期不願出門。再次入院檢查,幾乎所有化驗檢查都正常,婦科激素、風濕免疫等項目也都正常!
前幾天去風濕專科,醫生說我得的是「功能性風濕病」。怎麼風濕病還有「功能性」的?
1
什麼是功能性風濕病?
功能性風濕病是臨床最常見疾病之一,是一組由焦慮/抑鬱所引發的風濕樣軀體癥狀的總稱,以軀體疼痛和感覺異常為其最常見表現。但因缺乏器質性改變,故無法用解剖、生化或組織學解釋。
焦慮/抑鬱常見的軀體不適主訴,包括痛性不適主訴,如頭痛、頸痛,四肢、關節痛,胸痛、背痛,腹痛等;以及周身不適主訴,如頭緊、頸背僵硬,肌肉酸痛、緊張,胸緊、胸部壓迫感,腹脹、喉頭緊縮。其他周身不適主訴,皮膚蟻行樣感覺等。
2
除了疼痛,還有哪些癥狀?
感覺異常可表現為怕風怕涼、肢體麻木感、酸沉感、發涼感、發熱感、灼燒感、萎縮感、腫脹感、浮腫感、辣感、瘙癢感、肌肉跳動感、蟲爬感、長結節感、不受支配感、體表某部位隆起感、血液不流通感、自覺關節或脊柱活動有響聲。
例如在門診就遇到這樣一位27歲的女性患者。產後半年,一直怕風,遇涼關節、肢體痛,同時有涼風向骨關節里鑽的感覺,間斷出現肢體麻木感、膝關節周圍燒灼感、胸骨周圍疼痛,以及頭痛、頭暈、失眠、心悸、胸悶、陣發出汗。
多項風濕化驗均為正常。但產後患者總是心裡鬱悶,常常獨自哭泣、整夜不眠。
出現了「風濕」癥狀後,患者一直以為是「坐月子」期間碰涼水導致,擔心病情惡化,一直處於焦慮、煩躁狀態。
來診後考慮其諸多癥狀為焦慮/抑鬱的軀體表現,也就是典型的功能性風濕病,給予新型抗抑鬱藥物治療,癥狀逐漸好轉,1個月後癥狀完全消失。
可見,產婦也容易因產後焦慮抑鬱而患上功能性風濕病,很多「產後風濕」「月子病」實際就是功能性風濕病。曾有研究表明,產後疼痛性疾病的發生與遵守「坐月子」等傳統行為無關,而與心理因素有關。
疼痛
疼痛部位包括關節痛,肌肉痛,「筋」痛,「經絡」痛,腰背頸部疼痛,周身疼痛,肢體痛呈條狀、線狀、肢體深部痛,性質常為脹痛,酸痛,竄痛,短暫性刺痛,伴發僵感、酸沉感,程度輕重不等。
抑鬱狀態的患者疼痛的發生率很高。有關抑鬱症伴發疼痛的14項研究表明,抑鬱伴發疼痛的平均發生率高達65%。
這些疼痛包括頭痛、背痛、頸痛、四肢/關節痛、胸痛、骨盆疼痛、腹痛、全身痛。臨床上這些患者經常被誤診為器質性風濕病,特別是脊柱關節炎或強直性脊柱炎。
同樣的,焦慮障礙患者疼痛發生率也升高,發生痛性不適的比例是正常人的2倍。這是由於杏仁核作為疼痛在腦內的調節器,情緒和應激會影響杏仁核對疼痛的反應。在正常情緒時,音樂、愉悅的氣味等抑制杏仁核的活動,負性情緒時,慢性應激、抑鬱、焦慮增強杏仁核活動。
頸肩部不適
頸肩僵硬不適,誤診為頸椎病。
口眼乾
口眼乾:誤診為乾燥綜合征。
低熱
這種疾病還會出現功能性低熱。臨床上遇到長期低熱卻未查到發熱原因的患者,可能是功能性風濕病,在抗焦慮抑鬱治療後,低熱往往能夠緩解。
3
診斷六步走
1、看神態、表情,往往神態焦慮;
2、癥狀特點。怕風怕涼多見,疼痛性質不同於其他;
3、是否為多系統癥狀;
4、有無致壓力大、情緒低落的負性生活事件;
5、病史,是否已經診斷過焦慮/抑鬱;
6、家族史。
4
如何治療?
作為一種特殊的風濕病,可不能按常規風濕免疫病的治療方法胡亂用藥。解除根源的「焦慮抑鬱」問題才是癥狀緩解的關鍵所在。
非藥物療法:
這類患者應多做運動,調節心情,釋放壓力,輔以疾病教育以及認知行為療法。
對以疼痛表現為主的患者可應用扳機點注射、推拿、太極、瑜伽、針灸和肌筋膜釋放治療等。
藥物治療:
抗焦慮抑鬱葯是針對功能性風濕病的主要藥物,尤其是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可同時抑制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全面改善抑鬱、焦慮、痛性不適和感覺異常等癥狀。


※好不容易找到的秋季養生食療秘笈!值得收藏啊!
※你的消化系統在慢慢變老,你自己知道嗎?
※老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一百天該怎麼過呢?
TAG:生活技巧知識點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