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唐第一名將,他若不死,安史之亂就不會爆發!

中唐第一名將,他若不死,安史之亂就不會爆發!

【一二二三 寫正史的工科碩士】

文:李彥

長文乾貨預警!盜文抄襲必究!

安史之亂:盛世大唐的終結

天寶末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徹底將唐帝國從巔峰拉下神壇,作為唐代盛衰轉折點,其起禍緣由歷來眾說紛紜。

追究這場浩劫爆發原因之時,人們也會考慮是否能夠徹底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於是在查閱同時期史籍資料的時候,就會發現天寶年間,唐廷上下一批有識之士都已經察覺到安祿山的不臣跡象,而曾身負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方節度帥印、統精兵二十六萬餘、控制萬里疆域的王忠嗣便是其中極有分量的一個。

王忠嗣在天寶五年接替戰敗的皇甫惟明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在原兼任朔方、河東節度使的基礎上,擔負起從隴右(今青海樂都)到雲中(今山西大同)近萬里唐廷北境的防護重責,堪稱「近世未有也」。王忠嗣能夠在名將輩出的開元天寶年間成為唐廷聲望最隆的邊帥,離不開三點關鍵的因素:將門虎子的背景、謀略過人的才幹以及聲威赫赫的戰功。

原名王訓的王忠嗣年僅九歲便遭遇了喪父之痛,其父王海濱於開元二年七月隨左羽林將軍薛訥出擊吐蕃,在洮河大戰中英勇戰死。但不得不說的是,在功勛門閥觀念仍較為強烈的唐中期,出身寒門的王海濱以死為其子提供了接觸唐帝國頂層核心的途徑,只不過這種以喪父為代價換取門票的交易誰也不願意去承受。

中唐第一名將王忠嗣

洮河會戰結束後,王忠嗣隨前線捷報和王海濱戰死的消息一同到達宮中,玄宗念其父功,為其改名並收養在宮中,陪伴時為忠王的唐肅宗李亨。得益於與未來太子一同成長所結下的情誼,王忠嗣成人蔘軍後就有比一般將門二代更高的台階,此後也因此更得玄宗信任。

然而古代皇帝與儲君間微妙的關係,也令有太子靠山的王忠嗣在威名冠絕之時與玄宗之間產生了無法調和的隔閡,最終也因此失勢。往嚴重方面來說,王忠嗣因複雜的東宮背景而被玄宗強硬拋棄間接促使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平叛時間帥才的缺乏也是「安史之亂」久剿未平的部分原因。

王忠嗣家族出於寒門,並非史書所撰太原王氏,但其家族世代出將,從五代起其先祖便為武人,而王忠嗣又自幼隨李亨於宮廷中接受正規的教育,這種較於其他二代文武兼修的優勢,為其今後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因此開元十四年他追隨河西節度使蕭嵩步入戰場後便有勇有謀,既能單槍匹馬闖入敵營、殺敵百餘,又能調兵遣將、屢出奇謀震懾萬里疆場。

唐玄宗:盛敗的肇始者

新舊《唐書》中關於王忠嗣個人英勇有兩處記載,一處是他到達河西三年後,即開元二十一年蕭嵩被調回中央之際,主動請纓率領數百精騎突襲遠在郁標川(今青海省東南處)吐蕃贊普的練兵大營,「斬數千人,獲養馬萬計」。

另一次忠嗣被接任河西節度使的杜希望提拔後,開元二十六年於新城再次與吐蕃交鋒。王忠嗣於新城與吐蕃激戰兩次,在蕃軍大舉進攻、士卒惶恐之際,他單騎沖入敵陣,一人斬殺數百人,而後唐軍跟進,大敗蕃軍。史書記載也許頗有誇張,但與吐蕃圍繞新城展開的戰役中,王忠嗣身先士卒可謂居功至偉。此戰也為其在唐軍中贏得善戰的威名,玄宗大喜晉封其為左威衛將軍,並升任河東節度使。

開元二十九年,王忠嗣轉任朔方節度使同時兼任空缺的河東節度使。第二年即天寶元年,王忠嗣率軍北上征伐逐漸興起的奚怒皆,三戰三捷,「耀武漠北,高會而還」,此後近半個世紀奚族再未南下擾邊。此後獲悉突厥內亂,便率部前往磧口威懾,離間突厥部落同時伺機進取,最終以極小的損失獲取後突厥的覆滅,在其墓誌碑文中記載道「龍荒絕貴種,大漠無王庭,恢武節而振天聲,未有如公之比」。

安祿山:盛世大唐的毀滅者

天寶初年,在王忠嗣的鎮守下,從朔方到雲中近千裡邊境恢復平靜,王忠嗣的威名也躍於唐軍眾將之首。天寶五年正月,王忠嗣兼任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聲望達致邊將極點。這些威名的獲得自然離不開王忠嗣的謀略和戰功,但同樣與太子李亨或明或暗的支持不無關係,王忠嗣在戰場上一路順風順水的同時,也是李亨在朝堂之上的受寵相為映襯。

王忠嗣的具體戰功上文只是略為提及,他的鎮邊戰略思想和其他功績百度一下便能查實,無須多言,筆者接下來將分析王忠嗣是如何失勢,倘若一直駐守邊防又是如何能夠阻止安史之亂的爆發。

王忠嗣自幼入宮與忠王李亨一起長大,滿朝文武、軍營上下均知二人關係極為親密。王忠嗣參軍後作戰英勇,時為忠王的李亨擔心其命殞沙場,還曾向玄宗進言請求召回忠嗣,可見二人感情之深,而這般親近的關係也將二人的政治命運緊緊的維繫在一起。

唐肅宗李亨

開元二十六年,李隆基次子李瑛被廢黜東宮儲君之位後,立第三子忠王李浚為太子,改名李亨。就在李亨得到玄宗信任和認可的同年,王忠嗣也在新城與吐蕃激戰從而揚名立萬,兩人各自在人生前途獲得了關鍵性的成功。

而以仁孝年長為資本的李亨成為太子其實不過是唐廷政治鬥爭的妥協結果。本為太子的李瑛因武惠妃的饞毀以及李林甫的推波助瀾之下被廢,朝堂平衡打破導致東宮空缺,玄宗多方權衡後選擇李亨為太子而非惠妃之子壽王李瑁,是玄宗對武惠妃、李林甫對張九齡等政治鬥爭後的平衡舉措。

然而武惠妃和李林甫不甘如意算盤的落空,便多次尋機以扳倒新任太子,從開元二十六年到開元四年,即便各方陰謀詭計接踵而至,但是玄宗仍然十分信任李亨,李亨受寵信的數年,王忠嗣在疆場之上也是春風得意。

然而就在天寶五年形勢突變。正月元宵之夜,李亨出遊尋會太子妃兄長大臣韋堅,而後韋堅又與邊將皇甫惟明同游,李林甫知悉此事後迅速組織罪狀發起詰難,最終以太子休妻、韋堅獲罪、皇甫惟明兵權交由王忠嗣(王忠嗣得掌四鎮兵權,說明此時唐玄宗仍然十分信任李亨)而得以告終。然而此事過後李林甫又生一難,當年年底他指使手下誣陷太子企圖謀逆,「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此事涉及顛覆玄宗統治即便最終查實莫須有,但仍然刺痛了唐玄宗內心最敏感的神經,最終的結果是李亨再次休妻,而妻妾杜良娣之父杜有鄰的下場則是杖打身亡。

忠奸不分明的李林甫

李亨與王忠嗣關係密切在當時的唐廷上下可謂人盡皆知,唐玄宗也一直有意培養王忠嗣以待李亨繼位後能夠快速獲得軍方支持,然而王忠嗣戰功過顯、提拔太快,李亨又兩次鬧出疑似謀逆的大案,任唐玄宗如何心大此時對太子也會產生別樣的情緒。而太子遭到了猜忌,第一個倒台必定是王忠嗣,只不過還需要一個合理的借口而已。

天寶六年,王忠嗣不配合董延光攻取吐蕃石堡城,導致久戰無功,李林甫又抓住忠嗣「早與忠王同樣宮中,我欲尊奉太子」的口實,趁機進讒。玄宗聞訊後大怒,召其入朝嚴加審訊,迫害幾近致死,部下哥舒翰力保之下才得以存活。天寶七年被貶漢陽太守,第二年在轉任漢東郡太守的途中暴斃,年僅四十五歲,中唐第一名將就此隕落。而遭受打擊的李亨宮中生活更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直至安史之亂的爆發得以登基。

王忠嗣鎮邊一方之時,就對安祿山的狼子野心已有察覺,並曾上言希望引起唐廷警覺。而當王忠嗣被貶黜之後,由其部下哥舒翰和安思順分別接任朔方、河西節度使,但此二人頗為不合,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相互攻訐導致安思順歸朝被誅,最終軍馬極強的朔方鎮軍馬落入安祿山之手。

盛極一時的唐朝疆域

倘若王忠嗣不因李亨失勢而被貶,繼續掌握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保持著對安祿山的強勢壓制,就能避免「安史之亂」的爆發嗎?即便叛亂爆發,憑藉王忠嗣的軍事才能和威望,統一調度各方兵力,能以較大優勢快速解決叛亂嗎?

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歷史是不容假設的,假設出來的歷史除了能夠滿足少部分人的幻想快感外毫無意義。但我們做出猜想,即便王忠嗣天寶六年不倒台,李亨只要在與李林甫的爭鬥中處於下風,王忠嗣總有失勢的一天。就算熬到「安史之亂」的爆發,看看高仙芝、封常清、安思順等人的下場,便可知唐玄宗對這些邊將毫無信任可言,只要忠嗣抵抗前期出現一點失誤,等待他的結局仍然是斬立決。

既然我根本不覺得王忠嗣能夠避免「安史之亂」的爆發,為何還要取這樣的標題呢?

對,我就是騙點擊的!(手動滑稽)

參考文獻:

[1] 徐偉.王忠嗣研究[D].

[2] 朱華.試論王忠嗣御邊[J].

[3] 王軍.安史之亂與王忠嗣遭貶黜關係考[J].

[4] 陳明光.唐朝開元天寶時期節度使權力狀況析論[J].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唐朝名將用「美馬計」打敗叛軍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影響與楊貴妃和安祿山私通有什麼關係?
中華文明發展方向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如果皇帝讀了他的詩,估計就不會有安史之亂了
李豫與沈氏的愛情故事,李豫為何兩次放棄沈氏?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