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紅色延安,追尋歷史足跡——赴革命聖地實踐感悟

走進紅色延安,追尋歷史足跡——赴革命聖地實踐感悟

8月16日至18日,在清華大學「領雁計劃」紅色實踐示範班的組織下,我跟隨黨建骨幹隊伍一起前往了革命聖地延安進行為期三天的學習。「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聞著高原泥土的芳香,行走在老一輩革命家們曾經居住過的窯洞前,聽著講解員聲情並茂的講述,歷史的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真實而鼓舞人心。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這是對延安生動形象的描述,但更令人為之動容的,卻是這裡孕育出的不朽的「延安精神」。在鳳凰山、王家坪、棗園、楊家嶺等革命舊址的參觀過程中,我思緒萬千,對老一輩革命家們的欽佩與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等革命家們在延安時期被迫更換了多次住所;毛主席又是在眼前這樣一張簡陋的小書桌上完成了《實踐論》、《論持久戰》等經典著作;有些重要的會議,竟是在晚上圍滿牲畜,白天擺上桌子的村民的窯洞中召開的,而這些會議凝聚了智慧的結晶,制定出了我黨在特殊時期的重要指導方針和戰略思想。

圖1 學員在棗園革命舊址的合影

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抗大紀念館的參觀學習中,我被革命戰士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深深感染。抗大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吸引了一大批滿腔熱血的學子從五湖四海趕來求學。在敵軍的洋槍大炮面前,我們的裝備只有小米加步槍,這使得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顯得尤為重要。老共產黨員們審時度勢,運用出色的戰略頭腦,引導我們走向了最終勝利。這為我平時在解決科研和生活問題上提供了思路——創新的思維有時候比勤奮更加重要。

圖2 毛澤東會客桌(左上)、朱德舊居(右上)、抗大教室(左下)、小米加步槍(右下)

七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經過此次學習,我了解到七大的召開經歷了「一直努力,兩個格局,三議地點,四選代表,五次籌備」的過程。在七大召開之前,其會議地址還曾被火燒毀,而後又重新修建而成。這一切都說明在延安時期,我黨面臨著多麼嚴峻的艱難險阻。

圖3 七大會址

除了國內的革命先輩們以外,國際革命戰士也為共產主義在鞠躬盡瘁地奮鬥著。白求恩,這原本是個並不陌生的名字,但在現場講解和學習中,他可歌可泣的事迹又再一次喚起我內心的敬仰之情。白求恩放棄了國外優渥的條件,毅然決然來到中國,主動要求上前線去拯救戰士。在當時,一年有1000多場大大小小的戰爭,每天有2000多名的傷員等著被救援,而白求恩所帶領的醫療團隊僅有5人。在戰火紛飛的時期,醫療條件嚴重匱乏,連做截肢手術的器具都只是鋸木頭用的鋸子。由於沒有足夠的安全保障,白求恩曾被多次勸阻上前線,但他卻因此憤怒地將凳子扔出窗外。

圖4 學員認真聽現場講解

此次實踐學習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軍民一家親的現象。毛澤東不僅擁有迫人的膽識和卓越的軍事頭腦,同樣地,他還關心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在延安居住的日子裡,他與農民們同吃穿,共進退。他關心著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不白拿百姓一分一厘,帶著群眾開荒播種糧食等。更有趣的是,他還充當紅娘,幫助困難人民娶妻。現在我們倡導緊密的黨群關係,我想這一定也來源於我黨的一貫作風。「得人心者得天下」,紅軍是窮人的軍隊,因此其必須關心農村人民所關心之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我們應當「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圖5 毛澤東種過的菜地

反觀當下,文化的多元化和社會的複雜化導致黨內出現了許多不良作風,這與我黨在延安時期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的原則相悖。我認為,正是因為缺乏對黨內人士持續不斷的教育,才使得部分黨員出現了思想鬆懈的情況,忘記了入黨時的初心。「行健不息須自強」,作為當代共產黨員,作為清華學子,我們應該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而不懈奮鬥。

圖6 學員在雨中重溫入黨誓詞

本次「領雁計劃」紅色實踐示範班的活動帶我走進革命聖地,重溫了延安精神。這種學習形式帶來的效果比閱讀課本讀物更加生動形象,給人以啟發。衷心祝願「領雁計劃」系列活動越辦越成功。

作者系微納電子系黨建助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華研工小站 的精彩文章:

TAG:清華研工小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