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保護個人金融信息?

如何保護個人金融信息?

什麼是個人金融信息?

依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個人金融信息,是指金融機構通過開展業務或者其他渠道獲取、加工和保存的個人信息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財產信息、賬戶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及其他反映特定個人某些情況的信息。

個人金融信息的範圍

身份信息。包括個人姓名、性別、國籍、民族、身份證件種類號碼及有效期限、職業、聯繫方式、婚姻狀況、家庭狀況、住所或工作單位地址及照片等信息;

財產信息。包括個人收入狀況、擁有的不動產狀況、擁有車輛狀況、納稅額、公積金繳存金額等;

賬戶信息。包括賬號、賬戶開立時間、開戶行、賬戶餘額、賬戶交易情況等;

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卡還款情況、貸款償還情況以及個人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能夠反映其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

金融交易信息。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支付結算、理財、保險箱等中間業務過程中獲取、保存、留存的個人信息和客戶在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等第三方機構發生業務關係時產生的個人信息等;

衍生信息。包括個人消費習慣、投資意願等對原始信息進行處理、分析所形成的反映特定個人某些情況的信息;

在與個人建立業務關係過程中獲取、保存的其他個人信息。

個人金融信息泄露渠道列舉

隨意填寫個人資料。如街頭填問卷送小禮品、網上填問卷送禮品、註冊即送大禮、填寫詳細資料贏抽獎機會等,參與這些小活動均有可能泄露個人金融信息。

隨手在網上曬個人信息。一個帶有定位的晒圖可能會暴露家庭地址,一個聊天截圖可能會暴露手機號、微信號,慶祝生日的蛋糕剛好描述了你的年齡和出生日期,這些無形中泄露了個人信息。

貿然連接不明免費Wi-Fi,隨便掃碼。免費Wi-Fi 以及二維碼可能成為木馬病毒的攜帶者,盜取用戶手機號碼、銀行卡號、交易密碼等重要個人金融信息。

個人金融信息被倒賣或者盜取遭致泄露。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改裝改造設備竊取用戶信息,黑客攻擊系統獲得用戶信息或者相關工作人員倒賣用戶信息也是個人金融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

個人金融信息風險防範要點

切勿將本人身份證件、銀行卡等轉借他人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個人金融信息、財產狀況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隨意在網路上留下個人金融信息。

盡量親自辦理金融業務,切勿委託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辦,謹防個人信息被盜。

提供個人身份證件複印件辦理各類業務時,應在複印件上註明使用用途,例如:「僅供****** 用」,以防身份證複印件被移作他用。

不要隨意丟棄刷卡簽購單、取款憑條、信用卡對賬單等,對寫錯、作廢的金融業務單據,應撕碎或用碎紙機及時銷毀,不可隨意丟棄,以防不法分子撿拾後查看、抄錄、破譯個人金融信息。

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號碼、手機簡訊和郵件。警惕向您詢問個人金融信息的電話及電子郵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銀行賬戶、卡號、密碼或向來歷不明的賬戶轉賬,如遇到此類情況,應予以拒絕,必要時立即報警。

為手機安裝有效的安全保護軟體,不要在社交平台上隨意接收別人發來的圖片、二維碼、鏈接和APP,以防手機被木馬病毒入侵。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手機簡訊中的校驗碼、驗證碼等交易密碼。銀行和支付平台客服絕不會向用戶索取賬戶密碼、簡訊校驗碼。

要在可靠WiFi 網路環境下進行網上支付,網購付款時使用正規工具, 不要隨意點擊賣家發來的任何「付款鏈接」。

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小口訣

個人信息值萬金,隨便填報釀大錯;

貪圖免費要不得,Wi-Fi 掃碼需謹慎;

卡號密碼要保密,陌生電話勿輕信;

遇人向你藉手機,始終留意別遠離;

算卦消災是迷信,個人信息莫告知;

經濟名片要珍惜,信用報告莫丟棄;

木馬病毒假網站,信息被盜不自知;

情況緊急速打110,凍結賬戶是必須。

維權小貼士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收集、保存、使用、對外提供個人金融信息時,應當嚴格遵守法律規定,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確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濫用。特別是在收集個人金融信息時,應當遵循合法、合理原則,不得收集與業務無關的信息或採取不正當方式收集信息。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違反規定使用和對外提供個人金融信息,給客戶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金融監管機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

金融消費者:發現銀行業金融機構未履行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義務的或個人金融信息權益遭到侵害的,可以向相應的金融監管機構投訴,也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第三方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司法機關等合法途徑維護權益。

文章來源:長江銀行微信公眾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興化 的精彩文章:

TAG:金融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