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如何跨越

中國如何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最早出自世界銀行2006年發布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該報告提出:在20世紀後期的工業化浪潮中,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很多國家往往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之後便陷入到經濟增長的停滯期。他們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

2014年,世界銀行以人均GDP為標準對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分組:人均GDP低於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1045至4125美元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4126至12735美元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2012年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2030》展望指出,在過去50年間,只有13個國家或地區成功地從中等收入經濟體晉級為高收入經濟體。這也就意味著,當今世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存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這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GDP 3000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並且見不到持續增長的動力和希望。統計顯示,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000美元以後,許多國家便陷入經濟增長停滯期,伴隨的是貧富分化、過度城市化、通貨膨脹、就業困難等。「中等收入陷阱」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失敗。

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但就比較大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僅有日本和韓國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轉換。從中等收入國家跨入高收入國家,日本花了大約12年時間,韓國則用了8年。拉美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則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國家收入水平長期停滯不前,如菲律賓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84.6美元,2016年仍只有在2951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000美元,在當時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而2016年人均GDP只有8201美元,43年後仍屬於中等偏上國家。

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發能力和人力資本方面的明顯差距。從研發費用支出(R&D)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來看,韓國2003年達到2.64%,高居世界第7位,而阿根廷和馬來西亞分別為0.41%和0.69%,世界排名均在40名以後。到2014年,韓國的研發比重已達到4.29%,仍遠遠高於阿根廷(0.61%)和馬來西亞(1.26%)。從研發人才來看,2006年,韓國每千人中的研發人員達到4.8人,而阿根廷和馬來西亞和阿根廷則分別只有1.1和0.42人,韓國分別是後者的4.4倍和11.4倍。從勞動力素質看,韓國2007年勞動力中具有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為35%,而阿根廷、馬來西亞分別為29.5%和20.3%,明顯不如韓國。

中國以人均8000多美元的水平剛好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因而也剛好面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難題。但只要中國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浪潮,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技術帶來的機遇,發掘新動能,實現增長模式由數量追趕性向質量效率性的平穩轉型,就一定能夠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對外,中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以便打造新的增長點。當然,這一戰略必須以追求效益為基點。對內,近年來,中國在創新和以技術驅動經濟方面已取得了很大進展。許多企業逐漸成為技術領域中,尤其是信息通訊行業中的重要角色;互聯網經濟也處在世界領先地位;中國也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高鐵和客機製造技術的擁有者之一。

中國的研發投入持續上升,近年來已經超過GDP的2%,雖然遠低於日本(3.5%)和韓國(4.2%),但高於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已超過英國,接近法國),而中國的目標是在2020年達到2.5%的比例。其專利申請數量(包括居民和非居民)在2013年超過了825,000件,位居全球第一。為了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中國還啟動了「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力求從「中國製造」向「中國發明」轉變。

而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儘管中國正在迅速縮小與行業領先者在整體研發投入和產出數量上的距離,但中國在研發質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轉化,以及提升其龐大的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等方面仍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中國在很多方面還與美國和德國有很大距離,比如「企業層面的技術吸納能力」、法制、監管質量、企業對研發的投入等。世界經濟論壇的2015-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也指出了這些薄弱環節:如在「高等教育及培訓」方面,中國在140個國家中排名第68位,而在」科技準備度(readiness)」上,中國排名第74。儘管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才池,然而大學生的總體佔比以及博士生尤其是科學與工程類的佔比仍然是比較低的。

中國若想要在全球價值鏈上有所提升,並且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創新強國,進而從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經濟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經濟轉型成功,那麼中國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其創新生態系統,這包括:1)加強知識產權(IPR)的保護,尤其是有關法律的實施;2)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3)增強研發的效益和質量,處理好數量與質量之間的平衡,應用研究應把更多的重點放在實用性上;4)促進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而非偏面強調技術和工藝創新;5)加強技術傳播和擴散以及技能的培訓以不斷提升生產率,尤其要充分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鐵聊股 的精彩文章:

TAG:老鐵聊股 |